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保税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保税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自然禀赋优势逐渐、下降政策 优势弱化、吸引力下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特别是加入 WTO组织以后,对我国保税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主要包括:我国关税总水平大幅降低。入世后我 国在享受WTO成员国取消对我国商品非关税壁垒 的权力同时,也要承担取消许可证、配额等非关 税措施的义务。我国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无论是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还是原材料价格都 在不断提高,因此区内企业非但不能通过这种方 式降低成本反而还要增加,以至于提高市场竞争 力的目的难以实现,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4)发展目标调整滞后
1保税区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其发展目标 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从保税区的实际运作情 况看,发展目标调整滞后已经制约了进一步 发展
(5)实际运作中出现的功能不完善问题 1开 发方面不够完善,存在不少的问题,定位缺 陷、功能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重叠,不利 于扩大就业,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的关联度 不高,区内仍处于较低的产业化水平,知识 型、技术密集型等高质量的产业少。 主要体 现在转口贸易,进口贸易,加工水平,仓储、 展示、分拨、配送、运输等物流功能则还远 远没有得到发挥,
(2)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弊端凸显
1立法滞后,管理法规缺乏系统性,立法滞后的 情况一方面使保税区的运作缺乏统一的法令,导 致各行其是,不同区域甚至是不同地区的同一种 区域的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也容易给 外商造成政策不稳定、不连续的印象,认为海关 特殊监管区域只是权宜之计,不利于吸引外商长 期投资或战略性投资 2多头管理,部门政策缺乏 协调性,变动频繁,相关政策缺乏稳定性,由于 缺乏统一的立法,加之目前实行的多部门管理体 制,造成各部门协调政策不一致。实际上反应出 各部门对保税区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6)保税区发展存在的一些其它问题 1保税 区之间以及区内各类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各个保税区所在地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差 别很大,导致保税区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发展不平衡 2设施 落后,信息化技术利用率不高,信息化环境 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保税区的 信息技术推广缓慢,企业的主要投资还是在 物流基础设施上
我国保税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
一、我国保税区整体情况
(一)1990 年起,我国在东部沿海港口地区相继批 准设立了上海外高桥、天津港、大连、青岛、宁波、 厦门象屿、福州、广州、汕头、珠海以及深圳的福田、 沙头角、盐田港等12个保税区。(二)设立之初,全 国12个保税区被赋予相似的功能定位,即国际贸易、 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其定位接近于国际 贸工结合型的自由贸易区(三)将其主体功能和辅助 功能进行分类,大体有四种类型:1以上海外高桥为 代表的综合型保税区。该保税区是我国设立时间最早, 规划面积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设施最完善、功能最 成熟的保税区之一。2以天津港和大连为代表的贸易 型保税区。3以深圳的沙头角为代表的工业型保税区。 4物流型保税区。
案例分析
(3)发展受到功能定位和功能性政 策的限制
1功能紊乱,业务定位缺乏科学性,保税区最重要的是保 税政策,一种是国际保税物流,即境外货物在保税区内进 行中转、分拨、配送,货物并不出区进入境内;另一种是 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但是国内贸易和一般加工等与保税 政策无关的业务占有相当的比,重从事与保税政策无关的 内贸企业和一般贸易加工企业,在区内不但不能享受到保 税政策所提供的便利,还往往由于海关监管流程的约 束, 2手续繁杂,监管流程缺乏效率性,海关、检验检疫 等口岸部门的通关便利程序对保税区功能发展至关重要。 按照境外自由贸易区的一般做法,海关对保税区的监管应 该按照 “境内关外”的原则进行管理,但根据我国的具体 国情和现阶段的实施能力,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对 保税区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实际上是对一线二线都采取严格 管理的措施,即采取的是“境内关内”的原则。
二、我国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 我国的保税区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促进当地经济发 展、扩大当地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 献,其成绩是很大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国保税区是主要遵循静态比较优势原则设立的,即 通过廉价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特殊的政策来吸 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寻求资源禀赋差 异决定的比较利益。但有迹象表明,在历经了这些年 的建设后,由于当初是以“‘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 济发展模式”方案设计和后来实践中自然资源禀赋和 特殊政策逐步削弱等的原因,其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阻碍了保税区功能的积极发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