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5+5趣味训练课外同步练习
(第一期)
---------------------------------------------------------------------------------------------------------------------------
第一讲 视知觉五要素诊断性训练
练习一:上边每组线条可以组成下边哪一个图形
练习二:你在上边的物体里看到了下边哪几个形状(连线):
练习三:把形状相同、位置相反的物体连在一起:
练习四: 看图学画
目 录
第一部 分 课程
一、 课程介绍
(一) 基本知识
(二) 课程体系
(三) 课程理论指导
(四) 效果分析
二、 注意力训练
(一) 注意力基本知识
(二) 注意力训练课程编排说明
(三) 注意力训练教案目录
第二部 注意力训练教案
一、 测评单元
二、 基础训练单元
三、 综合训练单元
四、 应用单元
第三部 家师互动
一、 招生公开课
二、 日常沟通方法
三、 教师心态调整
四、 学生档案管理
五、 效果汇报会
第四部 附录
一、 学生档案系列
二、 教案1-8讲
第一部分 课程
一、 课程介绍
(一) 基本知识
1、 什么是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习持续的动力和学习过程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
世界心理学界有一个公认,就是学前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按照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布鲁姆的观点,幼儿阶段培养学习能力的60%,小学阶段培养学习能力的20%,
中学阶段培养学习能力的15%,其余5%是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由此可见,幼儿
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由于脑神经解剖学发展滞后,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教材里,涉及学习能力的方法、内
容很少,绝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能力课程培训,在教学中面对儿童的
学习问题,无法分析原因进行针对性矫正。建国六十多年以来,我国没有培养出足够多
的富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主要原因也应该从幼儿教育中寻究。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强调,儿童的学习能力培养是重中
之重,必须给与高度的重视。近年来,脑神经解剖学的发展,也为注意力、记忆力、学
习方法等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学前儿童学习能力训练》课程就
是基于此完成的。
下边是学习能力结构图:
2、 什么是注意力?
注意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效的注意力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顽强的意志
力、全身心高度的协调能力。所以,有关注意力的训练,主要是从目的性、意志力
以及以眼耳口鼻手为主的全身心协调训练。
3、 什么是记忆力?
记忆就是选择、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有效的记忆力表现为持久记忆
的准确率程度、记忆范围(种类)、记忆的数量(多少)。所以,训练记忆力就是促
进记忆时间延长、提高记忆准确性、扩展记忆的范围和数量的过程。
4、 什么是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包括理解、记忆、应用知识的方法。
对学前儿童而言,对学习任务的明确、学会制定计划、利用相关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进行过程检查、遇到困难会自我激励,这些方法就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
通称为“学习五步法”。
5、 学习能力建立的关键期
按照世界心理学会主席布鲁姆的观点,如果一个人17岁之前建立100%学习能力
的话,0-6岁之前建立了60%。换句话说,0-6岁学习能力水平直接决定将来孩子的
学习成绩。
用图来表示,大意如此:
6、 学习能力与学习的关系
一些幼儿园教师甚至是园长,将学习能力与学习混为一谈,担心引入学习能力训
练课程是否会走入“提前进入小学教育”的误区。其实,幼儿园提前进入小学教育
指的是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比如拼音、识字、计算等,学习能力训练属于学习知
识之前的基础训练,正是幼儿园要大力推广、普及的训练课程。
下面是学习能力与学习关系图解:
•学习类型
(二)
课程体系
对一个5、6岁的儿童,如何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呢?学习能力的基础包括注意力、
记忆力、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其中注意力是重点,而良好的注意力来自于耳、眼、
口、鼻、手的良好发展。“五觉”发展关键期自然在婴幼儿阶段。由于婴儿的自我意
识不足,无法形成自主训练,所以注意力训练的下一个关键期就是幼儿期、也可以
叫做学前期。在学前期进行注意力训练,就成为学习能力培养的当务之急了。
注意力提高了,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等其它
智能活动之中,并导致学习效率的显著提高。
但注意力无法直接服务于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方法是一种习惯的培养,需要通
过不断的重复训练才可以形成。基于此,《学前儿童学习能力训练课程》分为注意力
训练和记忆力与学习方法训练两期。
其他学习能力因素,诸如思维能力、社会行为能力等,作为另设课程进行继续
训练。
《学前儿童学习能力训练》课程分为两期,每期为32课时,每课时为40分钟,
适合于幼儿园大班或者是学前班使用。
第一期:注意力训练
效果:注意力集中时间提高一倍以上,插嘴、抢答、多动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第二期:记忆力与学习方法训练
效果:持久记忆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从此学习不费力。
(五) 课程理论指导
1、 德国多特蒙特大学劳特教授:注意力训练整合理论
*正常注意力应该展示出的品质为:
(1) 迅速、确切地辨认目标;
(相对问题:观察不细致、不全面)
(2) 维持、引导出理想的行为。
(相对问题:多动、冲动、易受干扰)
(3) 充分地接收和处理信息;
(相对问题:无法全面寻找、接收相关信息,处理信息缺乏策略和技巧)
*引起注意力问题的原因
引起注意力问题的原因是脑功能的轻微失调,主要表现为脑神经活动调节功能缺
失,包括生理性缺失和心理性缺失。
(1)生理性缺失:脑神经检查发现,产生不专注、冲动等注意力问题儿童的前额叶皮
质右侧偏大、基底神经血流量偏弱。引发的可能原因:分娩异常(包括剖腹产、早产等)、
遗传性因素等。
a\前额叶皮质:主要是负责情绪和行为控制方面的工作。研究表明,男孩的大脑前额叶
皮质的右侧如果大于左侧,情绪易过分冲动。这可能表明,左侧皮质在压制冲动行为方
面可能发挥了更大作用。
b\基底神经:主要参与身体协调、行为编序等方面的信息工作 。研究表明,在要求儿
童集中注意时,表现较差的儿童基底神经的血流量偏小。
3~15岁期间,大脑构造会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与注意力有关的区域,如额叶,
从3岁开始迅速成长。如果此时缺乏必要的刺激,神经末梢构建数量、层次会降低。
(2)心理性缺失:感知觉不足(亦即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能力不够)。引发的可能
原因:异常刺激(诸如饮食异常、环境异常等)、婴幼儿期爬行活动不足导致多动等。
*训练方式
(1)针对注意力不够持久的基础训练;
(2)针对缺乏理想行为的技巧性训练;
(3) 针对缺乏信息接收、处理能力的知识性训练;
(4)针对社会行为理想化的社会性训练;
(5)针对思维缺陷的思维性训练;
(6) 针对教育环境的教师、家长指导式训练。
2、 费格斯·克雷克博士——记忆加工水平理论介绍
记忆加工水平理论认为,记忆的加工由浅入深,可以极大地提高儿童持久记忆的
能力。记忆加工水平理论将记忆分为了五个层次,即机械记忆、浅层复述记忆、中层特
征记忆、深层联想记忆、精细层意象记忆。通过这五个层次的加工,信息存储牢固,再
现时有多条线索引导,更容易准确、全面回忆出相关信息。
记忆层次:
3、 中国思维科学研究所田运教授建构主义下的思维信息理论
学习(思维)过程的一般模式:
同化
出发知识(首项) 接通媒介(中项) 结论知识(末项)
顺应
A、出发知识:就是目前感知到的信息(通过“五觉”途径);
B、接通媒介:就是在此之前积累、存储的信息(表现为知识、图式、经验等);
C、 结论知识:就是得到的新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到的新信息)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表现
在出发知识方面:儿童无法持久、全面、细致地观察、把握关联信息;
在接通媒介方面:已有图式的残缺、无序,导致对新信息的同化、顺应过程不正
确或不准确;
在结论知识方面:由于同化、顺应过程的错误,导致新的图式错误。
相关名词解释
(1)图式:存在于头脑中组织并理解信息的概念或构架。通俗地讲,就是以前积累的
相关知识或经验。
(2)同化:儿童将新信息与已有信息构架结合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讲,就是把新知识
或新经验有序纳入原有知识体系或经验积累中。
(3)顺应;儿童调整自己原有信息体系以便适应新信息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讲,就是
儿童主动感知并促成新知识或新经验调整或改变原有知识体系或经验积累。
训练方式
(1)通过经验借鉴和计划落实,对学前儿童的表象操作训练——利用本表象产生新表
象;
(2)通过经验借鉴和计划落实,对低龄小学生的逻辑操作训练——对表征进行关联性
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