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藏描述-储层

油藏描述-储层


/
<0.01 <0.01 <0.01 <0.01
/
2.41 / 19 /
/
0.84 / 1.29 /
白云岩
池61 灰岩 池37 池037-1 白云岩 白云岩
112
4 157 152
0.6
1.14 0.96 1.21
11.16
1.54 7.1 9.06
3.18
1.35 2.75 3.88
<0.01
<0.01 <0.01 <0.01
油藏描述
Revervior Description
西南石油大学资环院
蔡正旗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
二、成岩作用
三、储集空间特征
四、储层物性特征 五、孔隙结构特征 六、储集类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七、储层非均质性
八、储层的敏感性
九、储层连通性 十、储层综合评价
第四章 一、岩石学特征
平均孔隙度(%)
2、测井曲线形态识别(电阻率)
孔隙型
过渡型
裂缝型
孔隙型储层
池37-1井储层综合图
井 径 (英寸)
6 10
补偿声波 (微秒/英尺)
70 40
深测向电阻率 (欧姆/米) 补偿密度 (克/立方厘米)
1.5 3 2 10000
层 位
深 度 (m)
4660
岩性 剖面
自然伽马 (API)
0 170
补偿种子 (%)
井 号 井 段 (m)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0~4778.37 4571.50~4595.50 溶 洞 统 计
岩芯长度 (m)
41.10 36.44 35.40 22.17
个数 (个)
767 1033 53 39
密度 (个/dm)
18.66 0.48 1.49 0.18
池 22
1
0.163 2
池 56 1 1 100.8 67
5.710 5
12.84 88
0.0266
1.0895 0.4124
1.41 82
3.49 94
0.63 96
1.91 44
3.68
9.62 6.84
0.6746
27.599 7.5609
20.85 81
9.639 7
2.15 37
1.46 8
第四章 七、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特征描述
③ 油层非均质性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区别。 储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油层的产能、注水效果和最终 采收率。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点 渗透率非均质性的研究 3、对非均质性认识的两种观点 1)储层单元既不是处处均匀的,也不是处处非均 匀的,它是一个尺度的函数; 2)自相似性-分形的观点。
孔 隙 石炭系储层主要为次生孔隙,主要以粒内、砾间
溶孔及晶间孔为主。
池56井黄龙组晶间孔
池56井黄龙组粒间溶孔
三、储集空间类型
1、孔隙
三、储集空间类型
2、洞穴
洞穴主要有孔隙性溶洞和裂缝性溶洞两大类。
池61井石炭系裂缝性溶洞
池37井石炭系溶洞
三、储集空间类型
磨盘场~老湾构造各井石炭系岩心溶洞统计
56.7
0.225 9.55 39.3
5.80
0.225 1.34 1.70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某某气田长兴组气藏孔隙度分布模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某某油组孔隙度模型
某某油组渗透率模型
第四章
五、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描述
1.概念 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 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 通关系。 2.研究方法
图 5-1 自来屯油田孔一段砂岩分类三角图
第四章 一、岩石学特征
储层特征描述
高峰场气田龙潭组岩性空间分布模型
第四章 二、成岩作用
1.基本概念
储层特征描述
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的漫长地质历
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为成岩作用。
2.研究目的
了解岩石孔隙及孔隙结构的变化,揭示储层的成岩
15 0
浅测向电阻率 (欧姆/米)
2 10000
储 层 段
测 试
0
孔隙度 (%)
10
渗透率 (MD)
0.01 4
含水饱和度 (%)
0 60
4665
C2hl3
4670 4675
C2hl2
4680 4685 4690
C2hl1
4695
××井石炭系测井解释
4705
4700
裂缝型储层
裂缝-孔隙型储层
第四章 六、储集类型
大池干井构造带T1j1~T1j22储层主要储集空间
成因类型

亚类
粒间原孔 晶 间 孔


颗粒间未被胶结的剩余空间,可形成Ⅱ、Ⅲ类储层。 孔喉细小但具连通性好,可形成Ⅲ类储层。 颗粒边缘及胶结物溶蚀而成,连通性好,可形成Ⅰ、Ⅱ类储层。 鲕粒内部选择性溶蚀而成,连通性较差,可构成Ⅰ、Ⅱ类储层。 晶体矿物全部被溶蚀所形成的晶形孔隙空间,呈零星分布。 溶孔的继续溶蚀扩大而成,呈零星分布,洞间连通较差。
3、动态分析
(1)试井分析
储层特征描述
(2)生产动态检验
第四章 七、储层的非均质性
(一)概述
储层特征描述
1.基本概念 储层岩石地质、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化。
注意 ① 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空间分布形态、 储层岩性和厚度、泥岩夹层的多少及厚薄,碎屑颗粒胶结情 况、孔隙结构特征等许多方面。最为关注的是它的储集渗流 油气的能力(即孔隙性与渗透性)。 ②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岩石的普遍特性,绝对的,均 质性是相对的。
8 7
储层特征描述
1、储集岩的种类
5.2 4.3
6 5
4.1 3.6 3.1 2.9 3.1 1.8
4 3 2
1 0
角砾云岩
砂屑云岩
粉晶云岩
泥晶云岩
灰质云岩
颗粒云岩
硅质云岩
灰岩


石炭系岩性与孔隙度关系图
一、储层特征描述 一、岩石学特征
2、岩石学特征 岩石类型; 岩石结构特征(分 选、磨圆、胶结类 型); 岩石成分
第四章
四、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特征描述
石炭系储
40 35
27.79
层的孔隙较发 育,最大孔隙
8.12
百 分 比 (%)
30 25 20 15 10 5 0 1 2
20.91 17.19
11.00
度达17.89%,
3.44 2.89 1.79 1.51 0.83 0.28 0.69 0.00 0.14 0.28 0.14 0.28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层内非均质性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层间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
国内目前常用的方案
第四章
1.层内非均质性
储层特征描述
层内非均质性: 是指单砂层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是控制和影 响砂层组内一个单砂层垂向上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 因素。 不同部位储层性质的变化,它表示储层不同部位 的岩性、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分布情况不同、方向渗 透率不同、矿物颗粒排列不同等。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孔隙和喉道分级指标 孔 大 中 小 微 孔 孔 孔 孔 隙(um) >100 喉 道(um)
特粗喉
粗 喉
>50
20—50
20—100
5—20




10—20
10—1
<5


<1
第四章
注意:
储层特征描述
1)孔隙的半径或直径? 2)孔喉配位数 连接每一个孔隙的喉道个数。
第四章
六、储集类型
第四章
(1)粒度韵律
储层特征描述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第四章
(2)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
储层特征描述
各种层理类型由于不同粒度的纹层产状 和排列组合不同,从而影响渗透率在垂向上 的变化,即影响垂向非均质性。
孔隙
粒间溶孔 粒内溶孔 铸 模 孔 孔 构 造 缝 孔隙喉道
沿裂缝局部溶蚀扩大形成,在鲕滩储层此类溶洞数量较少。
分布于均质性较差的粉晶云岩及角砾岩中,呈网状特征。 受构造作用形成,多以高角度缝出现,半充填或未充填。 连通孔隙或洞穴的狭窄通道,受组构控制。
三、储集空间类型
项目 井号
岩 性
样品数 (个) 110
白云岩 池22
岩心孔隙
度分布于0.5 %~17.89%之 间,平均孔 隙度为3.59%。
灰岩
白云岩 池47 灰岩 白云岩 池56 灰岩
6
58 4 113 12
1.55
0.72 0.87 0.5 0.98
2.43
4.29 1.49 17.89 1.61
1.91
1.75 1.17 4.79 1.43
传统分类 (1)孔隙型 (2)过渡型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3)裂缝型
储层特征描述
目前分类 (1)孔隙型 (2)孔缝型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3)裂缝型 (4)缝洞型 (5)孔缝洞复合型
储集类型识别方法
1、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孔 隙 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