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 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及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总结改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
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践;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
24-0326-01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已渗透到生
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成为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1],并广
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和医药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一门较有生命力的学科。植物组织培
养是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和园林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模块之一,学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操作技能,最后达到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脱毒快繁的全
过程。目前,多数农林院校都已开设植物组织培养课程[2]。汉中
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系依托优秀的教学团队和植物组织培养良好的
市场前景,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在2010年成立植物组织培养实验
室,并于2010—2011学年在生物技术及应用、园林技术及应用2
个专业2个年级3个班开设此课程,经过1年的课程教学,取得良
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评价,现就教学过程进行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课是该课程
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学生熟练掌握组织培养技术,学院把课
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上。为了保证学生在掌握组
织培养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院在教
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1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
力
传统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学生在实验课上对课本中的实
验结论进行验证,这虽然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但不利于其
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对于学情复杂的高职学
生。因此,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
验,效果会更好。如所用培养基配方不同,植物生长效果也各异。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直接将这些实验方法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
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性实验,最后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
最佳的方案或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接种外植体、材料大小、取材季
节、灭菌方法等均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实验
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变单一教学方法为多种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验实训室安装了投影教学设备,教师可
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该门课程的讲授,课程教学结合现代多媒体教
学手段,采用了讲与练结合、精讲与多练,包括先讲后练、先练后
讲、讲中有练及练中有讲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教学
活动中来。实验室既是操作实践室又是多媒体教室,真正做到教、
学、做一体化。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上,应加强讨论式、启发式、参
与式的教学[3],以推动现代教学方式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
录像、参观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植物组
织培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4],但又离不开理论教学。理论
部分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同时配合录像、实物标本等多种教
学形式进行。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边实验边学习,以学生对植物
组织培养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主,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在讲到组培室的构造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时,教师改变老
式的讲授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对照设备看说明书,并和同
学一起探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打破了填鸭式的灌输,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做的组培苗分类放
置,每次上课时都可以看到他们亲手做的组培苗发生的变化,培养
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的积极性。在讲到组培苗的褐化和玻璃化
以及组培苗的污染时,可把学生做坏的组培苗单独放置,一边讲解,
一边答疑解惑,和学生互动,形象直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院还与汉中市植物研究所、汉中市农科所联系,组织学生参观组
培中心,使学生对室外炼苗移栽和马铃薯微型种薯的培育等一整套
组培技术有了系统的、直观的认识,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快乐的实
践。
3 因材施教,突出重点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和园林技术同时开课,教学团队根
据实际情况,重新编排教材,设计为6个学习情境,教学重点突出
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组织培养技术,但根据专业的特点,内容有所
侧重。生物技术专业偏重于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和甘薯组培苗,而园
林专业则偏重于花卉的组织培养教学,如菊花、兰花的组培技术。
教学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一步步掌握组培技术并上升到
高层次的对整个专业认知。
4 人人参与,培养集体意识
由于学生水平层次不齐,学习态度不一。所以在组培课上,把
学生按照男女性别、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低进行交叉搭配分
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合作,每个人都有了锻炼机
会,都参与到课程情境中,增强了责任心,提高了团队意识,提升
了班级凝聚力。
5 实行学习与考证相结合制度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该门课程采取学习与考证相
结合的制度,设有培养基制作工、接种工等工种技能鉴定,考核合
格后发放相应工种资格证,通过率达到97%,实现了技能训练和生
产实战一体化,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6 积极完善,不断创新
虽然组培课教学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有了如此大的进步,但
由于条件有限,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实验
实训投入,增加实验设备,建立专用温室大棚,为组培课的教学实
训提供良好的配套条件。二是要进一步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和科研
单位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开展社会服务,走向
社会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7 参考文献
[1] 朱国兵.“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
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117-118.
[2] 李云.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
2004(3):59-60.
[3] 张红.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
报:上月刊,2009,15(9):228-229.
[4] 葛胜娟,平培元,徐美玲,等.高职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
系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