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一、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

我国历史上主要由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录方法。

2、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原始记事并非档案。

3、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二、夏朝档案的产生上古文书的种类:典、谟、诰、训、誓,都是下行文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1、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档案。

2、甲骨档案集中保存于宗庙地区3、世人将甲骨早期研究成绩最大者号称四堂:罗雪堂(罗振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4、近代史料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三章西周王朝1、我国历史上的史官记注制度奠定于西周2、西周王朝各级官府政务文书包括:版图、盟约、人事文书、刑律3、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天府是现存最早的保管档案的库房4、天府:是西周王朝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处所,具有中央档案馆的性质5、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6、金文档案:是继甲骨档案后我国历史上又一珍贵的特有的历史档案。

青铜器上铭文铸字不自周始,在商朝就已经出现。

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造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1、计书:这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2、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与档案的流散与利用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局面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a)一方面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引起的各国养士风气的盛行,士这一阶层对档案的需求;b)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档案的流散为士的需要提供了利用的可能3、《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文件的汇编4、自孔子修《春秋》起,才开创的私家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第五章秦朝1、秦始皇时期在文字统一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文书档案制度2、文书抬头制度、文书避讳制度(了解)3、石刻档案大兴是秦代档案的一大特点,是铭刻在石材上的公务文书或书史记事第六章两汉时期1、封建社会初期档案管理与文书工作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2、封建社会初期档案收藏机构的特点:档案保管机构集保管档案资料与著书立说为一体3、汉统治者保藏图书档案的处所有:石渠阁、兰台、东观第七章魏晋南北朝1、东晋末年,豪族桓玄把持朝政,颁令停止使用简牍,自此,纸最终完全取代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2、北齐第一次在中央设置史馆,是为沿袭至清朝的国家垄断修史机构的雏形,但定制于唐朝第八章隋唐时期1、唐代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分权运行体制,文书的拟定、审核与执行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掌2、唐朝专门档案的名称(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记注档案、甲历档案、赋役档案、舆图3、甲历档案: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在官员栓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4、贴黄制度:也称贴黄、押黄。

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5、甲库:是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关中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这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6、我国历史上正式设馆修史制度,当建立于唐太宗李世民时代。

7、为了保证修史的基本材料,唐王朝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这是唐代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第九章宋朝1、引黄制度:宋代百官上的奏折,要将其内容要点、日月、道里书于文书的封面或文首,这一制度成为引黄2、架阁库:不仅是档案保管装具的变革,同时还是宋代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是近现代机关档案室的雏形3、金耀门文书库具有王朝中央档案库性质4、方志具备地方志完整的体例,成为后世志书的定型,是从宋代开始的,也可以说宋代是我国方志进入成熟阶段的时期5、中国史学上重要的历史著作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和正桥编著的《通志》也是在宋代成书的第十章元朝1、照刷磨勘文卷制度:是对政府文卷的定期检查审核,看有无稽迟、失错、遗漏、规避、埋没、违枉等情弊,有则限期改正2、元朝利用档案的特点:1)对汉人严加防范,重要档案汉籍官员无权参与查看2)注重对典章格例等政书的编纂第十一章明朝1、文书的票拟、批红制度:票拟是指内阁阁臣在臣下上呈的奏章上先用小纸拟出初步处理意见,贴附在奏章上供皇帝参阅;批红是指群臣上奏文书经阁臣票拟后,呈交皇帝用朱笔批之2、黄册和鱼鳞图册:黄册是记录土地、人丁和赋役的文书;鱼鳞图册又叫田亩册或丈量册,是登记土地所有权的文书3、后湖黄册库:明洪武初年建立的保管全国赋役档案的专门档案库,是一个保管专门档案,有独立经费、人员、制度的档案库4、赋役档案的发展:赋役档案是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重要政务档案,从战国、秦朝的计书,两汉的计簿,至隋唐的手实、计帐,宋代的版籍、丁籍等籍帐,一直到明清的黄册,这些档案都详细记载了全国各户的人口、地亩、钱粮、徭役等情况。

因而是历代王朝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命脉。

封建国家对这类档案控制管理十分严密。

历代的赋役档案都有一套定期造籍、逐级上报、分级管理的制度,也就形成了一套规模巨大的档案工作制度5、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档案库第十二章清朝前期1、《满文老档》:是清入关前遗留下来的最早的档案,它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各种档案文件的汇辑。

2、《清太宗皇帝实录》最早出现“档案”二字,《柳编纪略》最早对“档案”二字进行解释3、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

它保存着内阁和宫廷重要的档案文献,其馆藏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均堪称冠首4、密议奏折制度:密议周折是一种与由内阁、通政使司等正常途径递送上来的题本、奏折并行,但在内容上特别注意保密的文件。

康熙谕令全国的重要大臣把职务内外、所知所闻,凡有关政治和社会经济、民间舆论、官员动态等都写成密件报来。

5、清代幕友和书吏的区别:幕友和书吏是秦代各级官府中的文书档案工作人员。

幕友是地方各级官府长官自行延聘的人员;书吏则是国家机关的正式雇员,广置于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官府之中6、上缴朱批奏折制度:奏折是国家机密文书,康熙时,奏折经皇帝亲自批答后,发还给具奏官员,保存在臣僚手中。

为了维护皇权,防止泄密,雍正继位后下令缴回朱批奏折,所缴回奏折由内奏事处保存。

自此,缴回朱批奏折成为定制7、清朝修史机构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例开之馆,如实录馆、玉牒馆;二为长开之馆,如国史馆、方略馆;三为特开之馆,如明史馆、会典馆、一统志馆8、清代著名的档案学者:章学诚第十三章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1、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变化1)外交文书档案的大量形成2)外文文书档案的大量形成3)近代技术档案的产生4)专门档案的产生:如近代学校档案、统计档案、财会档案5)封建外交文书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6)新技术和新的档案载体的应用,出现了电报、照片、影片等档案2、英国的斯坦因是盗窃我国历史档案最多的一个第十四章太平天国时期1、诏书衙:成立于1851年2月,它是一个保存档案、编纂历史、储存人才的机构。

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太平天国中央档案库的性质第十五章辛亥革命时期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公文程式,明令规定了文件的名称和用法。

规定的有:令:公布法令、任免官吏咨:同级官署往复使用呈:上行示:布告状:委任官员及授赏徽章第十六章北洋政府时期1、八千麻袋事件●定性:是指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部对清朝内阁大库中八千麻袋的档案辗转拍卖的事件●经过:196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因经费困难便将原清代内阁大库中清理出来的15万斤档案装了八千麻袋,以四千元的代价卖给北京同懋增纸店作造纸原料当时的学部参事罗振玉知道以后,遂以原三倍的价钱把这批档案追买回来,并雇人整理,根据这些档案编印了《史料丛刊初编》后,除留下一部分外又辗转进行拍卖。

第十七章国民政府时期1、国民政府时期规定撰拟人员在起草公文时需注意:1)合法:符合国家颁布的法令制度2)语言要精炼整齐,言之有物,用语尽量通俗易懂3)长短适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拟写4)前后呼应,公文开头所叙情由,文末必须有所回顾5)分别轻重缓急,分清主次,突出主要问题6)措辞要慎重选择,恰如其分7)符合身份2、文书档案连锁法●定义:文书档案连锁法就是把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两者合一的做法。

目的是想通过几道简便的手续,把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连锁起来,以改变文书运转迟缓和档案管理分散、垄断的状况。

●主要做法:a)统一分类:取消各科司各自为政的分类,由总收发室根据事先拟好的分类方案,负责统一的分类工作。

待文件经办完毕后,档案室根据总收发室已经分好的类别归档,而不再重复进行分类b)统一编号:全机关统一编订一个总收发文号,由总收发室统一掌握c)统一登记:即一机关所以收文和发文只在总收发室登记一次,机关内各机构和档案室均不进行登记●意义:一方面简化了文书收发、编号、登记等手续,加速了文件的运转;另一方面在档案管理是上打击了卷阀的操纵,提供了机关文书档案管理的统一办法。

这些都有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

但连锁法混淆了立卷和分类的关系3、对档案学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早期人物与代表作周连宽与孔充写成《县政府文书处理法》(1935)、《县政府档案处理法》滕固:《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第一次提出“档案学”一词乃光程长源:《县政府档案管理法》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4、我国近代档案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局限性●历史背景:1)机关档案室工作的发展,为我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近代国家机关中也建立了一批档案机构,为近代国家机关档案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档案机构也都制定了本机关的文件保存与档案管理的办法。

这些规则与办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机关档案工作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2)本世纪三十年代发起的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是促进我国近代档案学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当时行政界的一些知名人士都加入了档案学研究的行列,所有这些都对中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3)史学界整理明清两代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是促使我国近代档案学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而且丰富了我国近代档案学的研究内容。

●局限性:1)首先,我国近代档案学是汇集了行政界、史学界、档案教育界三大领域的档案学研究成果,然而,在档案学研究各界所处地位及研究重点却不同。

2)其次,行政界关于档案学研究的范围多只限于机关档案室档案的管理,这只能视作档案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一部分。

原因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机关档案工作比较发达,档案馆工作却十分落后。

3)第三,这时的档案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图书管理理论的深刻影响。

4)第四,这时的档案学还只限于文书档案(包括历史档案)管理的研究,对于技术档案管理的理论几乎所有的著作都没有涉及到第十八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档案工作1、中央秘书处下设立了我党第一个档案工作机构——文件保管处2、中央文库:1933年初,中共领导机关撤离上海以后,中央秘书处文件保管处继续留沪保管中央档案,并为了与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秘书处文件保管处相区别,而改称“中央文库”3、《文件处置办法》是目前发现的党中央最早的关于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第十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档案事业的初步建设1、建国初期档案界对档案理论的深入探讨主要围绕档案馆系统的建立与档案资料的区分2、《条例》(《公文处理暂行办法》)是我国建国后第一个关于文书和档案工作的法规性文件3、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档案专业书籍《档案管理法》(1952.9)4、1954年11月8日,国家档案局成立5、《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1956年3月27日通过,4月21日公布)的意义:1)是建国以来国家关于档案工作最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奠定了建国后我国档案事业建设的基础2)明确了国家档案的范围,宣布了国家的全部档案都是国家的历史财富,彻底解决了档案的所有制问题3)确立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即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从而奠定了我国档案事业建设的理论基础4)指出了档案工作的性质及任务,包括总体任务即建立国家档案制度科学地管理档案,便于国家机关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