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十年家庭观念的变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Thornton et al.对“家庭是否正在衰亡”的讨论已经旷日持久,近几十年来家庭行为和态度的重大变化使这一争论再次成为焦点。
一方面,有学者把这些变化解释为家庭衰落和解体的象征,认为这对个人和社会不利。
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家庭只不过是在变迁,而不是衰落,认为那些变化既可以视为有利,也可以视为有弊,或兼而有之。
当然,很难评判谁是谁非,因为“家庭衰亡”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进行衡量的象征性说法,评价它的好坏取决于研究者的价值观。
这些争论反映了美国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迁,本文对此进行了记录。
我们关注于公众态度在具体家庭问题上的变化,在自由、宽容、平等普遍议题方面的变化,以及婚姻和家庭角色在人类行动和关系视野中的变化。
不评价这些变化是否象征了家庭的衰亡或者兴盛,也不评价它们的好坏。
一、方法本文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五项大规模的调查:探测未来研究(Monitoring the Future)、社会综合调查(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父母和孩子代际的定组研究(the Intergeneration Pane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全国家庭与户的调查(the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s)和国际社会科学项目(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Project)的美国子项目。
这些资料提供了关于美国家庭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变迁的广泛的各种指标。
每一项调查都跨越了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早期,其中两项有90年代晚期的信息。
有的还有更早的信息,这使我们考察近年来的变化有了分析的历史背景。
因为这五项调查各具特色,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所以每项调查研究得出的家庭观念趋势并不总是一致的。
另外,因为资料只包括了过去四十年,最主要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的资料,只局限于一定历史时期内,所以它们无法说明1960年以前的趋势。
因而,根据这些资料并不能辨别出过去四十年的趋势到底是早期趋势的延续,还是重大新趋势的开始,或者是对早期模式的重返。
同时,尽管概念相似、而且分类相同,但在不同调查究项目中,问题的措词通常有较大区别。
这就使不同调查间的项目比较十分困难,因为问题措词、回答代码、以及备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却会引起回答分布的显著变化。
因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限于同一项调查中的相同项目随时间变迁而发生的变化。
二、结论性别角色五项调查的资料表明,与男女平等相关的态度和观念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年来,男性和女性都明显地更为积极地看待和评价决策制定权的平等、妇女参与承担原来的男性角色以及母亲就业对孩子和家庭的影响。
事实上,从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这种平等倾向就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到了8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美国人在大部分性别角色领域都持平等态度了。
五项研究还表明,人们的态度和观念在90年代中期比80年代中期更为平等。
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一直持续着一个历史趋势,即人们越来越认可平等决策权,越来越不认可男女性别角色隔离,越来越认同母亲就业有益于孩子和家庭的发展。
有趣的是,争取妇女平等地位的巨大趋势,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后半期在90年代后期却趋缓下来,呈现平稳状态。
然而,这种表面的平稳状态出现在延续了几十年的巨大平等主义趋势之后,由该趋势造成的当前平等主义水平已明显高于20世纪中期。
结婚1957-1976年美国人的生活在结婚方面存在一个显著趋势,即对单身持消极态度的人明显减少,对结婚持消极态度的人数增加,视结婚为束缚的论点也越来越多。
到80年代中期,要求晚婚的倾向一直延续下来,但对婚姻的消极态度却有所改变。
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不同的调查题目、性别、代际和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一个广泛的、一致的倾向。
代际定组研究中对母亲的调查表明,人们在1993年比1985年更不同意“结婚的人更幸福”和“结婚比独身好”的说法,更赞同“几乎没有好的婚姻”和“单身更好”的观点。
对孩子的调查却呈现出越来越不赞同“单身比结婚更好”的趋势。
1980年,23% 的女儿和34%的儿子赞同单身,但到1985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下降到14%和20%,到1993年这两个比例只有11% 和12%了。
母亲和孩子在看待这个问题上的差异,可能正好反映了孩子在18岁到31岁这个阶段正在走向成熟,正值结婚论嫁的年龄。
孩子对单身的认同度到1993年下降到几乎与他们母亲在相同年龄时对单身的认同度一样。
国际社会科学课题调查表明,1988年有15%的女性和11%的男性不同意结婚更幸福,到1994年两个比例分别上升到22%和17%。
探测未来研究对结婚更幸福问题的调查却有不同结论。
女高中生对该问题的回答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晚期非常相似,认同婚姻的重要性、希望结婚的总数保持稳定。
男高中生更不同意“结婚的人更幸福”,但也更不赞同“90年代晚期比80年代中期更少有好的婚姻”。
虽然最近在对结婚的态度、偏好、期望方面没有明显的一致趋势,但对理想的结婚时间的看法却相对有明显的趋势。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越来越多的高三学生认为,应该把结婚推迟到高中毕业至少五年以后。
这些资料表明,如果美国年轻人的行为与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相一致的话,近来结婚率的下降就可能反映的是结婚的预期年龄上升,而不是要求终身独身的人增多,说明晚婚的人可能比不结婚的人增加得快得多。
然而,婚姻自主性的增强和婚龄的推迟也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结婚的人数增加。
离婚近来,关于离婚的态度倾向和对婚姻本身的态度一样呈现出混合模式。
代际定组研究显示,从1962年到1977年母亲越来越赞同离婚。
然而,实际上对此问题直到80年代也没有什么特殊变化,并一直平稳地持续到了90年代。
五项研究中,只有全国家庭与户的调查进行了大规模的截面调查,测量了成年人对“婚姻是一种终身关系,除非极端情况,不应该结束(终身婚姻)”的回答。
赞成离婚的被访者人数从1987年到1992年都很稳定。
定组研究中对孩子们的调查显示,从1985年到1993年出现了越来越接受“离婚通常是一对夫妇不能解决婚姻问题时最好的选择(最好离婚)”的倾向。
然而,该调查为年轻人设计的其他离婚问题中并没有出现一致的趋势。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认为“最好离婚”的倾向更多的是一种生命周期现象,而不是一种历史趋势。
随着从23岁到31岁的成熟,这些年轻人可能更像他们的母亲一样,会比青春期时更看重离婚的成本和收益比。
探测未来研究的资料表明,这些年对婚姻的乐观态度呈略微下降的趋势。
对婚姻的乐观态度在稳定地持续了10年后,坚持一生只与一个人维持婚姻的女中学生在80年代后期略(4%-5%)有下降。
但在参与研究的男生中并没有出现这种倾。
因此,从总体上看,在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关于离婚问题的任何议题都没有出现大规模或者普遍性的变化趋势,尽管部分人群在特定方面可能存在细微变化。
尽管近年来对离婚的态度基本上稳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稳定是建立在一种高度接受离婚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代际定组研究显示,五分之四的年轻人表示离婚是可接受的,即使有孩子。
而Inglehart(1997)认为,大约只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离婚总是不对的。
但同时,很大一部分人仍然认为婚姻是终身的,除非极端情况不能结束。
一些人仍然认为,孩子与双亲在一起更好,离婚可能给孩子造成重大问题。
因而,只有五分之二的年轻人认为“离婚通常是一对夫妇不能解决他们婚姻问题时最好的选择(离婚最好)”。
人们对待离婚的两难心态也反映在如下事实: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认为应该为离婚设置障碍,让离婚变得更加困难,而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认为离婚应该更容易,该分歧从80年代持续到90年代。
许多州考虑修改他们的无过失离婚法律,至少有两个州通过了允许人们选择一种新的婚姻形式的法律,即“契约婚姻(covenant marriage)”,这种婚姻要进行婚前法律商议,使离婚变得困难,即使人们后来决定结束这种关系(Wardle,1999)。
199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一半美国人支持契约婚姻,认为应该提供这种制度供人选择。
五分之二的人表示他们自己愿意考虑这种选择。
婚前性行为人们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在70年代比60年代早期和中期要宽松得多。
社会综合调查资料表明,认为婚前性行为总是或者几乎总是错误的美国成人,在70年代后期持续下降。
到80年代中期,只有五分之二的女性和三分之一的男性,认为男女婚前有性关系总是或者几乎总是错误的。
这段时期中的青少年也出现了类似趋势。
从1986年开始,社会综合调查开始询问人们对待青少年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当性的参照对象是青少年时,认为“总是或几乎总是错误”的人数就显著增加,大约占80%的男性和90%的女性。
而且该趋势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都没有变化。
然而,全国家庭与户的调查却有不同发现。
该项调查将问题设置在有强烈爱意的18岁未婚青年之间,并将回答方式设置为“您认为是否正确”。
结果发现,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男性被访者中出现了从“不同意”到“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趋势。
而女性被访者中不仅出现了远离“不同意”的趋势,而且稍有偏向表示“同意这种情况下的性行为是正当的”。
而全国男青年调查却出现不同趋势,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参加调查的男性青少年表现出了对婚前性行为持更保守的态度。
1985到1995年间,从不接受婚前性行为或者只在双方打算结婚时才可以的青少年的百分比从20%增加到29%。
全国男青年调查显示出更加保守的趋势,全国家庭与户的调查出现更不保守的趋势,而社会综合调查显示没有什么变化,但三种资料来源表现出不同趋势的原因并不清楚。
未来的一种可能性是像参加全国男青年调查那样,年轻人的新一代的态度和行为确实会更加保守。
另一种可能性是近年来感情越来越被当作未婚青年性关系合法化的条件,这可能是导致全国家庭与户调查中保守态度减少的一个因素。
无论如何,不同资料的差异,使要得出近年来的普遍趋势的发展方向和范围的一致结论,甚至是一点结论都是很困难的。
非婚同居在美国,非婚同居在60年代极其有限,但最近几十年它在年轻人和上了年纪的人中急剧增加。
早在70年代中期,特别是年轻人对这种生活态度持很接受的态度。
例如,70年代中期,一多半高三学生认为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不结婚而居住在一起是“在做他们自己的事情,没有影响到别人”,而且另外几乎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同居人们正在“体验一种值得选择的生活方式”。
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非婚同居“破坏社会”或者“违背了人类道德的基本准则”。
三分之一的高三女生和将近一半的高三男生认为婚前同居通常是一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