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推敲关键词句品味语言
2、分析表现手法体会作用
3、理解诗歌主题把握情感
三、学时安排
本课用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室、小组评价表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如景,在诗歌的美景里,有山水田园;诗歌如画,在诗歌的绘图里,有淡月梅花;诗歌如海,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诗歌如天,在诗歌的朗空里,有灵鸟飞翔。
:二、出示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掌握答题技巧
三、明确中考考点:
1、推敲关键词句品味语言
2、分析表现手法体会作用
3、理解诗歌主题把握情感
四、针对考点,结合中考试题,掌握答题技巧。
(一)、推敲关键语句类型包括:1、炼字2、炼句。
1、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的“空”字令人回味。
请你品味赏析。
2、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师引领学生明确梳理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把握内容。
(3)点出该字烘托出怎样的意境,或表达出了怎样的感情。
3、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本诗中写雪的名句是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4、如何解答炼句型试题?
答题步骤:(生先说做题方法,师明确梳理答题步骤)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诗中展现出的景象。
(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怎样的含义。
(二)、艺术表现手法(技巧)
1、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双关……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情景交融等。
表达技巧:象征、衬托、烘托、对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写哀……
2、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瀚海阑干百丈冰”一句采用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现效果?
3、明确表现手法答题步骤:(生先说做题方法,师明确梳理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指出这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三)理解诗歌主题把握情感
1、师以诗句为例明确不同题材的诗歌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感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田园诗的闲适恬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诗的雄浑壮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送别诗的留恋不舍。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结合诗歌析考点。
结合全诗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明确表现手法答题步骤:(师明确梳理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步、根据意境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考点训练
读李白的《行路难》回答下列问题:(巩固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
1、诗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
感?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3、本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注:这一环节分三步:(1)生自主做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交流。
评价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诗是至上的幸福,至善的精神,是志佳而且至高的瞬间幸福的记录。
------雪莱
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丰盈,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