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路遥作品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作品的乡土情结

兰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路遥作品的乡土情结姓名:唐慧娟学号:100362063060016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站点:武威教育学院入学时间:2010 年3 月指导教师:* *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月**日提示:根据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兰州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论路遥作品的乡土情结论文提纲:1、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精神动因。

路遥文学作品中“乡土情结”的形成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2)、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3)、路遥童年生活的影响2、路遥“乡土情结”的具体表现。

(1)、路遥对土地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故土紧紧地溶为一体。

(2)、路遥的“乡土情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3)、路遥的“乡土情结”不仅与时代紧密相关,也与农民的生活命运密切相联,是富有哲学意味的乡土观念。

(4)、路遥“农民式”的乡土观渗透在他创作的各个角落,并从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

3、路遥“乡土情结”的积极意义。

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很适应广大中国老百姓的口味儿,容易被大多数“平凡的世界”中的人们所理解、所接爱、所尊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读他的作品,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会使人的精神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4、路遥“乡土情结”的局限性。

路遥的“乡土情结”的深层流露出一种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和排它心理,而对于土地,是带有一种“农民式”乡土观念的固执,绝对维护它的厚爱和尊严。

在乡村与城市的价值取向之间,他的心理意向是再明朗不过的。

论文摘要:在路遥的小说世界中,乡情、乡恋、乡思已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

读他的作品,你会感觉出弥漫于作品中的浓郁的乡土之情以及建立在这种乡土之情上的强烈的恋土观念。

产生这种“乡土情结”的精神动因,既受传统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同时也与他个人的童年生活密切相关。

路遥对土地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紧紧地溶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各个角落,并从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

它不仅与时代紧密相关,也与农民的生活命运密切相联,是富有哲学意味的乡土观念。

这就很适合广大中国老百姓的口味,容易被大多数“平凡世界”中的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所尊崇。

然而,路遥“乡土情结”的深层流露出一种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和排它心理,对他的人物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的开掘,也没有从理性上达到揭示农民意识的更高程度,巨大深沉的乡土意识笼罩着他的整个精神空间。

“乡土情结”促成了他,同时也局限了他。

关键字:乡土情结精神动因表现积极性局限性论文正文: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农业文化根性极深,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乡野,有深厚的土地之恋——农民式的恋情。

而以《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确立其文学地位的当代作家路遥更不例外,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

读路遥的作品,你会感觉出弥漫于作品中的浓郁的乡土之情以及建立在这种乡土之情上的强烈的恋土观念。

一、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精神动因1、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土地便成了担负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联系着人类生存的最悠长的历史和最重复不已的经验。

人类文明进程的每一步履,都粘联和凝结着土地的哀欢,更何况它在文学中又是远远胜于“爱情主题”的最重要的“母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土情结”不但作为一种个体生命的心理意识而存在,而且它更渗透进一种社会文化的内容,成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历吏潜意识的积淀。

也就是说,它已经归结成为某种观念、某种情感或情结的原型,在人类文化史、文学史上反复的显现。

“乡土情结”并不全是由现代文明引来的人类的逆向文化心态所致,在其现当代意义上,它无疑与人类文明同野蛮的交战、消长相适应。

而在20世纪世界文化竞争、融汇的格局中,必然会敦促人们格外重视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

使人们从历史的深井中去寻找和发掘民族的荣光,以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乡恋、乡情、乡土意识等诸种“乡土情结”,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品格的一种富有深刻意蕴的心理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世的,其文化心理意向是指向未来的,实际上,从某种角度看,人类现代进程是以“都市”这样一种社会构体为标志的。

那么,与此相应的便是:都市越发达的国家,与“乡土”的距离也就越大,情感也就越淡;而都市不甚发达的国家,与“乡土”的距离则相对较近,情感也就更浓。

“乡土情结”在某些民族的身上表观得相对淡弱,而在另一些民族身上则表现得更强烈、更富有文化穿透力。

2、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地维系在土地上。

因此,“乡土情结”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农业性”特征是中国哲学的“总背景”,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前提。

正是这种本质上的“农”的特性,更加深了中华民族与土地的密切联系,从而使我们的一切文化都来自于“土地”。

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黄河流域土壤松软肥沃,面积广袤,草木丰盛。

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本身由于生产、居住条件的稳定,性格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剽悍,感情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奔放,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把一切希望都系念于土地。

这就造成了民族性格的内向性、依附性、闭锁性、自足性。

另一方面,中国的农民有相对的自主权,无论是自耕还是佃农,都具有“自由农民”的意味,这就造成了中国农民的农耕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充分得多。

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中国封建社会灿烂辉煌的盛景;才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汉唐气象;才会使马可·波罗到达中国时惊叹这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先进的国家。

而在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方面,其农业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是以农业生产为其潜在而又强大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到了“现代”,中国的城市还远远没有发达,它的宗法气息和农业根性实在比现代文明的冲击来得深。

当代今日,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

综观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样把农业国度的全部潜能和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对历史、现实乃至未来将会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3、路遥童年生活的影响从心理的角度看,路遥的这种乡土情结牢牢地植根于他的童年生活。

童年的生活和记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不能说是起决定意义的,但却是潜在的和无法割舍的。

童年的路遥对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上的一切太熟悉、太难忘了,更何况他经历了饥饿和因生活贫困下能维持生计而被亲生父母“给人”的遭遇。

成为一个“知识者”的路遥即便是“进了城”以后,也是绝对不会忘记这一切的,因为他的根还在农村。

在他忆念中的土地上,他的理想就是建立在为改变自身命运和使农民“有饭吃”、“有富余”的基础之上的,而一旦农民真正过上了这种日子,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不能不说是他“农民式”的乡土观念和“农民式”的理想的心理基因。

二、路遥“乡土情结”的具体表现1、路遥对土地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故土紧紧地溶为一体。

作为一个在陕北黄土地上长大的,充满了农民乡土观的路遥,陕北土地的一切是渗透到路遥的每一个毛孔之中的。

他曾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

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

”路遥的“关注”,不是“爱”与“恨”的交织,“怨”与“哀”的诅咒,而是以一颗赤子之心的依恋,把自己融入生于斯的黄土地的。

他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仿佛要把整个黄土地化入自己的胸中,融入自己的灵魂。

《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带着父老乡亲的一片厚爱,背着“百家粮”进城上学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父老乡亲们听说他继续上学后,尽管都饿得浮肿了,但仍然把自己那点救命粮食分出一升半碗米,叫他在路上饿了吃,他忍不住在乡亲们面前放声大哭了。

升腾在马建强胸中的是一种厚重的、伟大的“黄土地”精神,它代代延续,哺育着它的子孙。

这种精神所凝聚的爱的力量,已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的友爱,而是属于最无私、最真切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哺育下,马建强不仅度过了那些最困难的日子,而且他决心“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生命贡献给土地”。

马建强的意识决不是农民意识,对于一个少年来说,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思想,是因为他已经深深懂得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的艰难,他要把渗入到自己血液里的“黄土地”精神重新化入黄土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路遥的“乡土情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路遥的乡恋,其始发点都不是对故乡自然景观简单的赞颂,而是由故乡景物和童年记忆凝结而成的精神氛围,是由别离勾摄出的惆怅苦恋,其中土地、家庭和亲人是乡恋情结最富有吸引力的磁场。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是农村在变革浪潮中的最先觉醒者,他有随时代潮流行进的眼光和勇气,是他第一个在古老的双水村引来了机器声,办起了乡镇企业,他不但自己先富起来,而且要使全村人都富起来。

但他又是一个本分的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一步。

他总这样说:“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在孙少安眼里,属于他自己的这块土地上的每一种收获,都将“全部属于自己,只要能切实地收获,劳动者就会在土地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的激情……”。

孙少安的这种爱土地的“激情”,也体现在爱他的妻子上。

他看到自己的妻子有了孩子以后,更不讲究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裳。

孙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

在这里,作者又显然是把爱情、土地、母亲联系起来,土地在这里是作为最本质的、最富有感情的、最能使人动情的中介。

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孙少安的最大“野心”和最高理想是真正一辈子在石圪节或原西县“闹一番世事”,给村里人证明:孙家再不是过去的孙家!孙少安把立足寸本乡本土做人、立人作为精神追求的最大满足,因为在他心目中,只有双水村是他生存的世界,他一生的苦难、幸福、屈辱、荣耀,都在这个地方。

可以看到,在孙少安这个青年农民身上,路遥那种“农民式”的土地意识和“农民式”的爱情和理想是多么深厚和富有诗情。

3、路遥的“乡土情结”不仅与时代紧密相关,也与农民的生活命运密切相联,是富有哲学意味的乡土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