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篇一:关于《走进曹操》的培训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之曹操的野望在2012年度,公司组织开展了观看于涛主讲的《走进曹操》系列视频节目的培训。
通过观看整套视频节目,了解到了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背景。
正是在这样民不聊生的乱世下,才能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乱世枭雄!然而,出类拔萃的一位是我们故事的主人翁——曹操。
主讲于涛引领我们到汉末的历史时空中去探寻曹操的家世出身,去见识他的年少轻狂,去了解他的戎马人生,去体味他的雄心壮志。
曹操在中国是一个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
誉之者谓之盖世英雄,毁之者谓之逆臣奸贼。
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凡的文学天赋,他时而残忍暴虐,时而真诚坦然,既英雄气概又儿女情长,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面形象的生动人物。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一、地位成就: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
一生颇多建树,乃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在其戎马生涯的一生中,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
曹操,以其自身卓越的能力,倾其一生完成了中原霸业,成为了声名显赫、位高权重、受万人敬仰之人,名传千古、永载史册。
又是受后人褒贬争议最大的一人,或曰治世之能臣,或曰乱世之英雄!二、生平经历:孟子有云,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曹操早年,是个纨绔子弟。
拿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高富帅,他爸是“李刚”,要钱有钱,有权有权,杀人犯法还能免罪那种。
成长于大宦官家族,即使一生碌碌无为,也能凭借家族荫蔽,混个一官半职,以此虚度一生。
然而造物弄人,注定曹操是个不平凡的人——直至遇见了看好他的三位神人(桥玄、何颙、李瓒),从而改变了曹操的命运,成为了优秀青年,犹如凤凰涅槃般逆袭!由此看来,个人的成功,还得得益于前辈的栽培及厚望!从黄巾起义起,至挟天子坐拥许昌而令天下之际,战火飞扬、生灵涂炭。
无数军阀乘机崛起,或相互兼并、或相继灭亡。
唯有曹操屹立不倒,不甘人后地为报效摇摇欲坠的东汉帝国,征战四方、讨贼立功,逆境中崛起,不可小觑。
生平最大的失败在于,赤壁之战中,大败于孱弱的刘孙联军。
自此奠定天下三分之形。
最终,曹操挟刘氏汉室皇权称霸天下,而在有生之年未敢取代其刘氏傀儡而称皇。
三、历史贡献: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曹操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四、心得体会:年老的曹操,还能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慨。
人的一生,奋斗激情不随年月的渐长而磨灭,反而越战越勇。
值得我们的工作上借鉴学习这番精神。
纵观曹操的一生,跌宕起伏。
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终究使他在华夏历史记载里千古流传。
篇二:心得体会读《三国演义》有感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一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在文章中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
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都是杰出,众所周知的军事家,他们的计谋,他们的智慧无不让读者拍手赞叹。
再说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十分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我只是一个中学生,不能对三国演义有怎样绝对的评价,以上是我看完《三国演义》的一点感受。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那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许维萱八二班篇三:曹操读后感曹操读后感 (1)前几天,我读了《曹操》这本书,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每当人们提起曹操,就会联想到戏台上那一位白脸奸臣,想起“挟天下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明白了,这不是对曹操的公正评价。
其实,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的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
于是曹操采用种种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意恢复。
还有,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用官吏的标准,宣布重用那些出身微贱,门第低下,虽有偏短而有专长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的人都可以良才任用。
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虽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所以当时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有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矗曹操不仅访求人才,而且在战争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被动变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比如:公元199年袁绍想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操。
曹操那时只有2万兵力,当他得知袁绍要发动总功时,便一同与谋士分析当时的形势,利用袁绍迟疑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采用种种计谋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读了《曹操》这本书,使我看到了曹操是怎样利用人才,怎样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道了怎样看一个人。
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奸臣,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曹操》是我在书店中无意中发现的,于是我放下手中的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感觉挺有趣的,就叫爸爸买了下来。
《曹操》的作者是陈舜臣作家。
曹操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每个人都说他是白脸奸臣,都说曹操“挟天子以立诸侯。
”原先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改变了人想法。
我觉得曹操是个“官方教材;不念旧恶;生活节俭;勋劳宜赏的明主。
古往今来。
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
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
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
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
(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
包括这句话。
)一字之差呀。
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
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
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曹操传读后感 (2)从小,我就看过四大名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孙悟空,也不是宋江,更不是林黛玉,而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东汉丞相魏王——曹操。
一提到曹操,大家一定会想“白脸的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是,当我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我终于知道这是对曹操不公正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了无数的战争,中原出现了“白骨蔽平原”悲惨的场面,农作物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幸好曹操使用了“屯田”政策,中原才得以恢复发展。
还有,曹操打破了东汉以来使用身士族用人的条件,只要有本事,有专长,不管多贫穷,地位多低下,都可以提拔使用,所以,当时投奔曹操的人很多,形成了“武将如云,谋臣如雨”的形势,为自己打天下作了很好的基矗曹操除了自己会用人,自已也很有谋略,了解敌情,想当年,袁绍有80万大军,准备消灭曹操,可曹操只有20万大军,袁绍是曹操的4倍,可曹操发现了袁绍内部意见不统一,就利用这一点,就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我才真正了了解到了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我过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战略家。
我才知道了我们评价一个人物的好坏不能只听单面的戏说,要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眼睛去多读书,从这个人物身上所经过的事情,再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自己用自己了解到得给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所以,小朋友们,我们以后不要只听别人去说曹操是“白脸的奸臣”,就认为这个人很坏,要多看书,多了解,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哦!天,我读了《曹操》这本书。
通过读《曹操》,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每当人们提起曹操,就会联想到台上那一位白脸奸臣,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曹操》这本书明白了,这不是对曹操的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