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而且对医案学科的进步亦具有荜路蓝缕之功。
2、医案学的成熟阶段
到了明代,医案之学已臻成熟,不仅个案专辑日益增多,而 且诸多医家已开始注意到医案书写的规范化,这是医案学成 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韩矛心在《韩氏医通》中指出:作为 规范的医案应该是“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 吴昆则进一步提出“七书一引”的格式,即一书某年某月某 地某人;二书某人年之高下,形之肥瘦长短,色之黑白枯润, 声之清浊长短;三书其人苦乐病由始于何日;四书初时病证 服某药、次服某药、再服某药、某药少效、某药不效;五书 时下昼夜孰甚,寒热孰多,喜恶何物,脉之三部九候如何; 六引《经》旨以定病名,某证为标、某证为本,某证为急为 先治、某证为缓为后治,某脏为补、某脏为泻;七书当用某 方、加减某药、某药补某脏、某药泻某脏,君臣佐使之理,
中医的历史
•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 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 真实写照。
•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 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 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 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种中药科研、教学、生产机构纷纷建立。
中医的发展
• 1、个案专著的出现 宋代是我国医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宋朝政府对医学发展比较重视,如宋 代医官名额甚众。徽宗宣和年间自和安大夫至翰林医官凡一百十七人,直局 到祗侯凡九百七十九人。总数多至一千余名,为周秦以来所仅见。政府成立 校正医书局校订医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素问》等);组织人 力修订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印刷术的发明,使医学书籍得以 大量印刷和广泛流传。而此时名医辈出且各展所长,发扬光大。医案的书写 与积累受到各医家的普遍重视,而且已成为国家医官考试学生的内容之一。 宋代的太医局注重医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每年的第三场考试内容即为 “假令病法三道”,其实就是对假设的三个病案进行分析处理,也即辨证论 治要求理法方药四平八稳,丝丝入扣。高年级的医学生还承担为其他三学(太 学、律学、武学)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的任务。并按统一规格(官方统一发印 纸)纪录治疗经过和结果,保存下来。这就使得医案数量空前增多。
•最重要的是宋代已经产生了个案专著,最经典的要数成书于 1133年的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此系作者运用《伤寒 论》的理法方药治疗并论述九十种伤寒病证,其特点是先案 后论。它不仅仅是第一部医案专著,而且也是最早的伤寒医 案专集。每案之后所附的论述犹如现今的病案讨论,借鉴前 贤之论,参以己见并经验心得,对《伤寒论》原文每多新见, 为研读《伤寒》并实践于临床的经验总结,对后学者颇多启 迪。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运用该 方所治愈的病案。虽为方书,却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 学的发展亦具一定影响。所以许叔微对医案学的贡献是很大 的。在许氏之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钱乙的19 则医案,皆附于医论之后,用以证明其所论非虚。此书虽非 医案专著,但实为以论附案的第一家,可称发专科辑案之肇 端。所以此书不仅在小儿科的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1.中医图片展
2.中医的历史 3.中医的发展 4.与中医的对话 5.对中医的看法
6.关于韩医申遗中对中医 的歪曲






Hale Waihona Puke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 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 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 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 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 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
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 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 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 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 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 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
•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 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 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 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
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 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 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
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泛开展了中药 的植物学、鉴定学、化学、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等多 方面的研究,为确立药物来源、鉴别药材真伪、说 明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全国普查药源的基 础上,1961年编写出全国和地方的《中药志》。 1977年《中药大辞典》的出版,使典籍记载中药数 目多达5767种。同时,各种中药工具书,众多地方 中草药专著及有关中药的报刊、杂志相继出现,各
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 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 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 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 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 《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 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