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酒是一种可以使人兴奋和麻痹的饮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如一次饮用大量酒,或长期饮用少量(30~50毫升)酒,均可引起急性或慢性酒精中毒。
偶尔一次性饮用大量酒,所引起的危害可以很快消除,对身体无重大危害;但反复多次的酒精作用下,就会使人产生严重的慢性酒精中毒。
在严重慢性酒精中毒时,大脑皮质机能反应减退,灵活性降低,神经系统呈麻痹状态,使人工作及生活能力降低;部分神经系统呈炎症改变,或变性损害,常见软脑膜炎,脑的凸面大多明显沿着血管呈现;出血性硬脑膜炎也不少见;病程较长者可见脑萎缩,脑的体积及重量减少。
CT可见,脑底血管硬化,及基底神经节中央灰质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神经组织慢性病变,神经细胞脂肪增生等脑组织病变。
周围神经系统也有广泛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变性致视力减退,瞳孔放大不等,反应迟钝;此外,其它内脏器官系统也有明显病变,受害最严重的是引起肝脏萎缩性硬化及心肌炎,以及肾脏、性腺器官的硬化改变,及血管运动障碍。
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危害大脑皮层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酒精肝,脂肪肝,脑血管硬化,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麻痹性痴呆等严重危害。
成家庭和社会的严重问题。
1、急性一次性大量饮酒引起的精神紊乱,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病人表现为兴奋话多,唠唠叨叨、联想加快,夸大妄想,情绪高涨,无故欢乐,意志减退,毫无顾忌对平时的不满意和委屈大声发泄,吵闹,甚至伤人毁物,表现为走路不稳,口齿不清呈“酩酊醉状”。
此外,还有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皮肤血管扩张,面部充血,呕吐、眩晕、嗜睡、酣睡、少语等表现。
如不过于严重,可自然恢复健康,无后遗症。
2、慢性酒精中毒是由于长期饮酒,最先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厌食症,消瘦、酒渣鼻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主要特点为逐渐加重的个性改变、和智力下降。
病人逐渐变得自私、孤僻、不修边幅、缺乏责任心、对发生的事情无所谓、兴趣减少、无动于衷、对家人及亲朋的不幸不关心,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情感迟钝,记忆减退,工作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差,常把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责任归咎于别人。
思维缓慢,内容简单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以致丧失劳动能力。
3、病理性酒醉其特点是,很少的酒量即可引起严重的精神失常,病人易出现意识不清,强烈的兴奋性及攻击行为,健忘,缺乏记忆力,口齿不清,甚至出现幻觉妄想,可持续几分钟或数小时的酣睡后逐渐恢复原状。
此类病人多患有癫痫、脑动脉硬化、脑外伤及各种颅内疾病或精神疾病。
过度疲劳、严重失眠、高热、重感冒等严重疾病发生以后,常可促使该病发生。
嗜酒如命的人为了得到酒喝,常常以酒代食,既使不吃饭也要千方百计设法饮酒,以致偷窥、诈骗,无所不为。
有的人终日酒不离口,手不离瓶,但自己却浑然不知,不承认自己整天沉溺于酒中,常大言不惭的说:“我每天只喝、二两,这不过是我做人的一点快乐和享受,你们不懂生活,不吃烟茶酒,枉自在人间走。
”
由于长期过量饮酒,病人常罹患胃炎、胃溃疡、肝硬化等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出现呕吐、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症,病人多消瘦、失眠、性功能紊乱,及各种内脏器官严重病变及代谢障碍,如肝、肾硬变,心脏扩大及心实质性损害,尿中常有尿胆素、尿糖及尿蛋白。
神经系统病变为手指、舌等震颤,(晨起加重)精神障碍多出现幻觉妄想,幻视、幻听,看见动物鬼怪,等形形色色的幻境和声音;多发性神经炎,甚至肌肉萎缩;此外,还有头晕、头痛、耳鸣、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多汗等,病人免疫力低下,对感染抵抗力弱,常併发各种严重疾病而治疗困难。
附:急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人参汤《普济方》
主治:饮酒过多,烦躁不安,言语错乱。
功效:益气生津,理气化痰清心安神。
处方:人参60克,白芍、瓜娄子、枳实、茯神、生地、灸甘草、葛根、酸枣仁各30克。
用法:共为细未,每次10克,水煎服,不拘时间。
典型病例酒醉发狂
汪X X 男,48岁,四川省自贡市大安盐厂工人。
初诊:1978年5月16日。
代诉:躁动不安,狂妄自大,伤人毁物10日。
患者平素嗜酒,每日达四两左右。
10天前因上班迟到,未完成工作任务和领导吵架,被扣奨金后,回家被爱人责怪,饮酒近一斤,当即醉倒昏睡不醒。
次日临晨被狗叫声惊醒,自觉头晕目眩,四肢厥逆颤抖,呕吐胸闷,延至午时,病情突然加重,患者面红目赤,双目怒视,狂呼乱叫,怒骂不止,以木椅捣毁门窗,时而凝神侧听,或突然夺门而出,多人阻拦不住,经送厂医院治疗网效,故转来我院求治。
检查:患者面红目赤,声粗气壮,狂呼乱骂,饮食不进,呕吐胸,便秘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属湿热蕴积,酒积伤脾、情志不畅郁怒发狂。
诊断: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治则:清热祛湿解酒安神
处方:葛花解酲汤加减《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葛花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青皮10克、陈皮15克、法半夏15克,茯苓、猪苓、泽泻各15克、木香10克、藿香3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沙参30克、龙胆草15克、砂仁5克、白蔲5克、干姜5克。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5月21日,服上方后呕恶止,二便转正常,神志稍静,仍头晕、头痛,睡眠不安原方去胆草、藿香、半夏,加远志、茯神、酸枣仁,三剂。
三诊:上方连带6剂后症缓,诸症若失,神志恢复正常,饮食稍好,惟觉头晕乏力,午后潮热,夜晚盗汗,多梦易醒,舌红少苔,口渴欲饮,脉细数。
此邪热伤津所致,法当养阴健脾益肾,用《滋阴汤》党参、黄芪、二地黄、玄参、麦冬、沙参、天冬、炒枣仁、杏仁、陈皮、竹茹、灸甘草、五味子加柴胡龙牡汤善后。
连服七剂后以上方为丸药,服用一月后病愈。
嘱当严禁饮酒,随访三年未见异常。
按: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古代中医谓“酒悖”,《灵枢·论勇》。
指饮酒醉后胡言乱语,言行失于常态。
酒味醇浓,酒气悍烈,性大热,有毒,李东垣称“气味俱阳。
”饮酒过度,醉酒发狂主证见:浊气蕴滞不行,首伤脾胃,阳明升降失常,故见饮食少进,胸闷呕吐,小便不利;酒毒上窜,则头晕目眩,四肢震颤,步履蹒跚,神志失态,伤人毁物,易怒狂乱,精神失常,妄闻妄见,昼夜不眠,面红目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当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醒脑安神之法,若邪去伤阴,当养阴安神健脾益气固肾,以善后;而日后忌酒当为预防该病复发,即“治未病”之首选。
方中葛花味甘性凉,系解酒清热醒脾胃之首选;白术、青皮、陈皮、法半夏、茯苓、木香、藿香、砂仁、白蔲化湿解郁,理气宽胸;柴胡、黄芩、沙参、龙胆草清肝热熄狂;茯苓、猪苓、泽泻利尿,使邪热毒从小便驱除;党参白术补中健脾;干姜温中助运。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湿解郁,健脾益肾,醒酒安神之效,使病得速愈。
此外,饮酒醉发狂还可引起许多躯体疾病。
最常见的如酒刺(俗称酒齄鼻)。
由“肺风因肺经血热郁而不行而生酒刺也。
宜枇杷清肺散或以荷叶煮糊为丸;白矾未酒化涂之。
”;又如酒疸,《寓意草》:“热淫内炽……故疸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为酒疸之病。
”常见于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胆汁郁积性肝炎等,可用栀子大黄汤、肝胆清酒汤、葛花解酲汤等;因“酒渴者,干葛调五苓散”;还有酒泄、酒痢、酒哮、酒厥、酒痔等,限于篇幅,不在本书讨论之列。
中医治疗酒后发狂的常见方剂还有:
1、人参汤《三因极一病症方》
主治:饮酒过多,热甚、烦躁、言语错乱。
功效:益气生津理气化痰清心安神。
药物:人参60克,芍药、蒌实、枳实、茯神、生地、灸甘草、葛根、酸枣仁各30克。
2、开痰降火汤《点点经》
主治:酒病痰甚,发狂呼喊。
功效:清肝醒酒,泄火化痰。
药物:黄连1.8克,黄芩4.5克,黄柏3克,大黄9克,半夏(童便炒)、胆草、木通、瓜娄子、车前、胆南星各4.5克,朴硝6克,甘草1.2克。
(神昏加石菖蒲、不寐加茯神)
3、补脾汤《点点经》
主治:酒醉脾虚发狂
功效:健脾和胃,养血安神
药物:茯神、茯苓、当归、羊藿、莲子、川芎、白芍、陈皮、大腹皮各4.5克,麦芽9克,二地黄各3克,甘草2.4克.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5、神芎丸《御药院方》
主治:酒醉积毒,酒伤脾胃消瘦或老弱虚弱者
功效:除痰饮,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
药物:大黄、黄芩各60克,生牵牛、滑石各120克,黄连、薄荷叶、川芎各15克.
用法:共为细未,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每次40~50丸,饭后温开水下。
外治法
(1)、醋熏疗法(物理疗法)张鉴修·《中医治疗精神病》
主治:热甚发狂奔走呼号,力大过人
治法:火盆一个,醋500毫升,姜汁250毫升,将病人鼻孔对着火盆,醋倾于炭火上,令其蒸汽冲入鼻内,姜汁喷洒在病人头面及身体手足各处,病人稍顷即安静。
便于医生诊治。
(2)、芒硝冷敷法《医效秘传》:
凡热病发狂,切勿掩盖被褥床帐,候凉爽良久,遂将铜镜置于胸部,俟热退即除;若热甚烦渴不止,将硝500克入一盆水化,青布3、5块浸入硝水,微拧干,敷在病人心胸处,频频易之,俟病人入睡出汗即愈。
此法简单易行,适用于社区、农村合作医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