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整理】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精品整理】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

布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C. 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

D. 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

2.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l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 )

A. 550 kJ B. 500 kJ C. 400 kJ D. 100 kJ 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1974年~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 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 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 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5.某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生产者。在某一时间测

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

B. 若c>0.2b,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易受到影响

C. 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b>c>d 且a>b+c+d D. 因为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乙的个体数量一定比甲少

6.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将抗草甘膦基因转入油

菜中,使油菜能抗草甘膦。在转基因油菜种植多年后,调查发现在公路边的野生油菜有80%含有抗草甘膦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野生油菜体内的抗草甘膦基因主要源自转基因油菜的花粉

B. 80%的野生油菜体内出现抗草甘膦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含抗草甘膦基因的野生油菜是经自然选择进化出的新物种

D. 大量使用单一除草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物种多样性

7.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下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

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 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 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8.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 )

A. 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 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

C. 个别标志物脱落

D. 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9.某学习小组调查校园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关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碳以CO2形式沿着①箭头所示渠道流动

B. 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最多有20%流经②箭头所示渠道

C. 该系统的信息沿着图中箭头所示渠道进行传递

D. 若乌鸦被驱出校园后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10.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严重危害稻田生态系统,研究表明植物五爪金龙分泌的香豆素类物质对福

寿螺具有毒杀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的植物在稻田中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B. 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与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

C. 福寿螺可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使水稻增产

D. 栽培适量的五爪金龙植物,可降低水稻与稗草的竞争强度

11.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 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代表出生或迁入

B. 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C. 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D. 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

12.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①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

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

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是(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1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 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 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16.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

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 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 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 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 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C. 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 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

19.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

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 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 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20.下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 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