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日本人の恩返しについての略論教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届别专业日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日本报恩心里的历史渊源 (2)二、中日道德体系的异同 (2)(一)儒家思想的外化 (4)(二)集体主义 (4)三、天皇之恩在国民心中的重要性 (5)四、日本家庭的孝 (6)五、结语 (8)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浅谈日本人的报恩心里摘要:在日本的道德体系中,父母之恩,天皇之恩,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报答父母之恩与报答天皇之恩形成了日本国民的道德体系。
忠,是无条件的,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就说明“忠”是最重要的,而孝,在日本社会中最突出的便是在家庭中间,而日本孝道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憎恶,关于日本的报恩心里大致上就体现在这两点上。
关键词:皇恩,孝集体主义武士道要旨:日本の道徳体系の中で,親からの恩、天皇からの恩がずっと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ました、そらから、日本国民の道徳体系になりました.忠は条件つきなかった、第二次世界大戦に、天皇は投降を宣言する時,無異議に受けることは最も言いの例です、それに、孝は日本の家庭の中で重要な物です、表現は互いが相手のことを嫌がっても、一緒に生活し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す、[キーワード]:天皇の恩、孝。
集団主義.武士道日本作为我国的近邻和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
自古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我国有着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水稻农耕文化。
汗委奴国王,遣唐使,大化改新等等在日本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改革都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日本文化是一部模仿与创新的历史。
那么,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充满了矛盾的日本国民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日本报恩心里的历史渊源众所周知,日本历史上由大量小国组成,同时经历了天皇到幕府的时代,政治上的统一进程是缓慢的,虽然中国文化的输入带来了文化上的统一意识,但由于日本文化本土起源的分散,也只是形式上的接受,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人所真正消化,日本在输入中国文化时并没有了解到这种历史性的文化精神要给予一定的历史环境,因此不能完全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奉天承运的天子与被视为神的后裔的天皇的差别,就是文化不同的表现,前者由文化上的大统一意识支持,而万世一系的天皇是一种基于自然历史性的统一性,与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具有同一性的自然起源意义,明治维新(1868)前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只是一种民间信仰,但明治维将神道教尊为国教与天皇神裔论却能并行不悖,因此安守本分,以忠和恩情来维持上下关系,形成日本的道德中心。
总的说来,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人在偏狭的岛屿中产生的一种复杂,混乱和极端的生存意识,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
庄园主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十一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统一指挥,组成了武士团。
武士团的首领称“物领”下属称“庶子”。
武士团有著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
武士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的献身精神,是武士个人和武士团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新观念,成为维持武士团组织的重要思想支柱!武士兴起的年代,正是日本从律令社会转变为贵族社会的时期。
也正是封建社会开始占据优势的时代。
所谓武士的兴起,决不仅仅是贵族与武士之间争夺权利的过程,而且包含了武士从地方富农中产生的新兴力量。
那时,作为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
他们被任命为捕头、押司等,并且拥戴出身名门的武将为靠山。
到了德川幕府初年,才为战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
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
只要武士忠于天职,就能得到荣誉。
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
被敌人团团围住,仍然英勇厮杀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标准看,并非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行为乃是武士由衷忠诚的具体表现。
关于这一点,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不免有些奇怪,甚至是自杀的行为。
事实上并非如此。
比起欧洲的骑士精神来说,一点也不稀奇。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生死对一切果说,还在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
正是这个精神才有了天皇万世一系的思想,并成为日本的道德取向。
二.中日道德体系的异同(1):儒家思想的外化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是有着某种契合关系的两个民族。
历史上的纷争恩怨,总抹不去文化的同一性,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座右铭是他母亲教导他的一句话:“别人向你借的钱,你可以忘记;你向别人借的钱,一定不能忘记。
”“别人向你借的钱,你可以忘记”不难理解,那么,“你向别人借的钱”,为什么“一定不能忘记”呢?我想,一是按时还人家的钱,是诚信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二是要记住人家借钱给自己的恩典,知恩图报。
中日文化同源,由此可见一斑。
但共同遵循的儒家文化准则,却衍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观和价值观。
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宗源地,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义、信”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扎根,而其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出”的千古诚信准则,更为中国人深记并坚定地实践着。
在古代中国便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谚语存在,自然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报恩心里的表现,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中国道德体系中的绝对存在,忠,孝,仁,义发生了冲突的时候,都是选择大义,放弃愚忠,愚孝之类的,大义灭亲在历史上随处可见,可是,在日本人的理解中。
“忠”、“孝”两种“义务”都是无条件的。
这样,作为日本美德核心的“忠”、“孝”就和中国人所理解的那种对国家尽忠和对父母尽孝道的思想区分了开来。
从七世纪开始,日本就广泛吸取了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精髓,所谓的“忠”、“孝”都是汉语中的字眼。
但是,两国间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
相反,在中国人眼中,“忠”、“孝”是有条件的,而“仁”,也就是英文中的“benevolence”(慈善、博爱),是比“忠”、“孝”更高境界的美德,西方人所指的有关人们交往的美好关系都可以用“仁”来表达。
父母必须具有“仁慈的心”。
同样,统治者如果不“仁”,人民理所当然地可以揭竿而起。
“仁”是使他人忠诚的先决条件。
帝王皇位的巩固和人们对文武百官的服从全在于统治者施与“仁政”。
中国的智者在与人们的交往中也讲究“以德服人,但是中国的这种道德却是和日本的天皇体系相违背,他们讲究的是天皇的绝对权威,无论对错都要求绝对的服从,这样,在儒学日本化的情况下,天皇被认定为日本国独一无二的最高首领。
对领主效忠比起来更处于整个体系的中心位置,超过对家族的效忠,。
因此,超家族的集体很早就在日本形成,其重要性超过了家族本身”。
(2)集体主义在日本,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集团主义,而集团主义的一个核心就是“和”,孔子曾经说过“和而不同”也就是说看到了两方面,既要有和的也要有不同的东西存在。
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是,日本化了的“和而不同”只是强调“和”取消了不同,这就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同样的意见,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有趋同意识,历史上,因为日本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环境之下,不论修筑水渠还是建设道路,都离不开整个村庄的集体协作,渐渐的便形成了集体主义,在这种文化之下,不论哪一个体,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言论损害集体的和谐。
因为他们深知,一旦违背团体规则,他将受“村八分”处置,即除火灾等重大事件外,集团内部无人再与其往来。
而其在一地失败之后,也难以在他地东山再起。
为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极为谨慎。
在日本人的集团中,个体更重视他人目光。
由此而来的耻感文化,经常我们都能看见为了下属办事不利而辞职的上司。
也有为了洗刷耻辱而自杀的人,这些,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常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只虫,这句话明显的表示了中国人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平时大家都是各自为政,只有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才会团结起来,而日本人作为群体,虽然表现出强烈的集团主义倾向,但在其个体行为心理动力方面,却存在更为强烈的个人主义。
他们与其他民族相比,自我意识更强,他们更在意他人目光中的自己,按照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的话说,日本人的“他我”意识较其他民族更强。
在这样一个教条下面,让日本人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高度“自觉”。
他们觉得自己随时随地被“看到”。
因为这种强烈的“他我”意识,日本人比其他民族更惧怕失败,也更渴望成功。
这就是日本集团主义背后存在的强烈的动力机制。
这也是在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一个原因。
三.天皇之恩在国民心中的重要性及原因“当日本人提到“皇恩”时,它的意思就是无限忠诚。
这是天皇的恩情,每个人都应该无限感激。
他们认为,自己有幸生活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万事顺心,整个状态都与天皇的恩情有关。
日本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最大恩主就是他那个生活圈内的最高上级,而这一观念是自古就有、牢不可破的。
这个人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曾经是各地的地主、封建领主或将军,现在则变成了天皇。
最重要的,还不在于谁成了最高上级,而是几百年来“不忘恩情”的这种习性在日本人习性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让这种感情集于天皇一身。
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每增加一分,就会同时增加对天皇的感恩。
战争时期,发给前线士兵的每一支烟,每一口酒都在强调那是在领受皇恩。
他们说,神风飞机的自杀攻击就是报答皇恩。
为守卫某些太平洋岛屿而全部“玉碎”也是如此。
”这是摘自肯尼迪--《菊与刀》中的一段文章,天皇可以说是日本的精神支柱,也是道德体系的形成的核心内容,如果两个国家发生战争,其中一个国家的商人却正好在这之前和对方签了个合同卖粮食给敌国,那么,西方的商人只要自己政府不禁止,去履行合同可以为大家理解,东方的商人去履行合同就会被视为卖国贼–这不是东方认为契约不应该遵守,而是认为国家利益是大义,遵守合同是小义,小义应该服从于大义。
在日本人看来,报效天皇,就是最大的道义,所以,当天皇的战争需要他们去屠杀无辜,去做出种种与人类准则不相符合的事情时,他们就毫无犹豫地去作,因为他们认为不这样做,只是满足小的道义,却违背了大的道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人因为天皇的命令无论对错的开始了二次世界大战,也因为天皇的命令结束了这场错误的战争,1945年8月14日当日本宣布投降时,“忠”在全世界显示了它令人难以置信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