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生死问题关系到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类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面对死亡的心理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一、中国人的生死观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

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的道德意识。

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

1、中国人生死观的起源1.1知生观这一派主要以儒家为代表。

儒家孔子首先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于追问死后的事,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心。

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立命”说。

孔孟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夭,人活一天,就应该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人是可以不惜献出生命的。

这就是具有浓厚人本主义的知生观。

这一派对于生死寿夭问题的回答,采取了命定论的形式,主张尽人事,追求生的价值,但其目的是要人们将人生价值置于首位,至于企求长生或者追求死后的彼岸极乐世界,是此派所不取的。

1.2 全生观这一派主要以道家为代表。

道家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人为的厚生、益生说。

他说人类同其他自然物如飘风骤雨一般,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此他不赞成刻意追求长生。

他认为善于养生的人,应该少私寡欲,远离声色财货的诱惑。

庄子承其余续,认为人活在世间,但精神上不受生死祸福的困扰,从好生恶死的情感中摆脱出来,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境界。

这种面对死亡所持的态度,对于后来的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1.3 长生观这一派主要以道教为代表。

长生即长生不死。

道教从心理到生理方面考察人的本质,虽然与道家相同,将人看成自然人,但它将生与死割裂开来,追求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彼岸和此岸世界,并没有一道界,现实的人,现实的形体,加以修炼即可飞升成仙。

1.4 无生观这一派主要以佛教为代表。

无生观别具一格,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深深影响了中国人。

佛教宣扬生死轮回说。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果不求解脱,则永远在六道中生死相续,没有休止,犹如轮转,回旋不停。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不仅限于一生,此生死后,还有来生,如此循环不已。

只有通过修炼,断绝情欲,皈依佛门,是自己灵魂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不再托生,进入永恒安寂的涅槃世。

这种生死观具有浓厚的出世色彩。

1.5 永生观这一派主要以基督教为代表。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中一个必然的过程,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人生的幻灭,也不是人生的终结。

对于信徒来说,死亡不是关上了门,而是敞开了另一扇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更美的复活。

基督教相信,一个人只要诚心悔改,承认自己所犯的一切罪过,虔心相信,依靠耶稣,死后也肯定和主耶稣同住一起。

2、中国人生死观的特点中国人的生死观有两个特点:顺其自然、重死轻生。

中国人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有一个孕育、产生、生长、衰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对于生存和死亡就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是一个生命韧性特别强的民族。

对生命抱有顺应自然的态度,这自然产生一种消极无为的社会发展观。

由此产生“知足常乐”和“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重死轻生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漠视和对死后的重视。

在生时,人们懵懵懂懂,糊里糊涂,毫无意识的度过一生。

但是在死亡的时候却是轰轰烈烈,大讲排场。

在中国,死亡不仅仅是给一个人或者一代人造成影响,它往往要影响好几代人。

活着的人要千方百计给死者找个好阴地,保佑子孙。

可见人们对死亡的重视要超过生存。

二是舍生取义。

在中国人的心中,“生”的价值不及“义”的价值。

这种思想激励了古代许多仁人志士。

二、日本人的生死观1、日本人生死观的特点1.1 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简单的自然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1.2 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相连。

日本人一向把个人价值维系于其所在的团体价值之上。

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古代,这种对团体的负责表现在对藩主的中心,现在则表现为对国家和团队的忠诚,这种以自己生命为团体殉节的精神非常强烈,时至今日虽然有所削弱,但仍然顽强的保留着。

1.3 死是一种律己行为这和日本人的善恶观念相连。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律己行为。

所以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消失了,无论他们生前做了什么,死了的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礼遇。

人本人这种生死观,是一种不分善恶、不分是非的特有生死观。

这和绝大多数文化中的善恶观是非观都大相径庭,也必定会继续遭到全世界人民的抗议和唾弃。

1.4 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行为,是个人自由行为日本人把自杀的权力看作自由的权力,认为自杀是基于个人自由的意志,是一种权力。

时至今日,西方社会把自杀作为一种禁忌,而日本人依然对剖腹、殉情等自杀行为津津乐道。

2、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2.1 地理环境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侧,是一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

西侧隔着日本海和东海,与朝鲜半岛和中国相邻;东侧与美洲大陆隔着辽阔的太平洋。

日本是一个多灾国家,长期遭受着地震、海啸、火山、台风、暴雨等灾害。

资源贫乏,大量依赖从海外进口。

领土狭小,人口众多。

因这一独特的恶劣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产生了孤独无助的心理,让他们在压抑中联想到死亡。

2.2 宗教佛教和神道教是日本两大宗教。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自然宗教,但多数日本国人对神道的教义不感兴趣,因而给现代日本人思想方面的影响不是很大。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主要是深受佛教净土宗的影响。

净土宗提倡应该尽早离开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佛教中还有一个苦谛,即生命充满了痛苦,它也根深蒂固地扎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

2.3 生存压力现代日本人的生死观除了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大的原因是由社会的生存压力带来的。

日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其消费水平一直排在世界前列。

日本的房价之高也令人瞠目。

普通人根本无法负担买房的重担。

如此巨大的压力也让日本人喘不过气来,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3、日本人生死观的表现形式3.1 文学作品从古至今,日本文学里都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日本作家在描写死亡的凄美的同时也在赞美着死亡。

川端康成在这方面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在他看来,生为死的开端,死为生的开始,认为死亡是一种高尚的艺术。

因为生死观的影响,使日本的文学一直处于忧郁的氛围之中。

3.2 偏爱落花日本自古以来就把樱花看作是国花。

日本各地遍布樱花,被视为喜庆之物,在盛开的樱花树下摆酒宴是日本人的一大乐趣。

与此相反,日本人从樱花中也看到了灭亡。

樱花的花期一过便于短时间内掉得一干二净,铺天盖地的落樱在那一刻壮观的震撼人心。

日本人喜欢樱花正是因为人短暂的生命恰如樱花般拥有刹那的绚丽,转而凄然飘零。

基于这样的生死观,日本人一直把像樱花一样灿烂的死去视为自己的理想。

3.3 殉情殉情在日语中也叫做情死。

是江户初期确认男女爱情的行为。

到了江户中期,变成了为了爱情献出不可再生的生命。

一对恋人把情死作为获取来世爱情幸福的途径。

梦想着借情死使他们的爱情永恒化。

他们怀着对生的留恋和对死亡的向往,为情而死,双双自尽以实现最终的结合,这在日本文化传统中是根深蒂固的,也是纯洁和高尚的。

在这里可以看到以死实现爱情,以死而生这种日本固有的生死观。

3.4 自杀日本的自杀率在世界上名列前位。

究其原因是日本人从来不把自杀视为罪恶,也不认为是对现实的逃避,反而认为自杀本身是洁身自好的行为,是个人人生观的一种选择。

大家所熟知的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都是死于自杀。

他们把作品中的忧郁情绪带到了现实,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日本还有许多官僚和企业的领导因犯错误而自杀,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谢罪,也是一种解脱,很多事情因为当事人自杀就不再追究,周围的人也对他表示原谅。

近年来,自杀行为呈现出低龄化和集体化的特征。

中小学生自杀人数增加很快,网络上也流行集体自杀。

三、从国民性看中日生死观异同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会从闭塞的国家环境中,构筑新的未来远景。

但无论个人的力量如何,大家族系统始终维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步伐。

而日本好象从来就没有对未来进行过展望。

按照中国务实的生存方式,将来一定是由中国来主导世界的发展趋势。

这种发展趋势实现的可能性背后,实际上是充实国力、超过欧美和日本的一种追求。

日本总是追随欧美,在战后经济复兴成功之后,再往什么方向发展,就与欧美人一样失去了方向。

中国人对于“未来”总是很憧憬,而且实现它的意愿一直存在。

而日本人乐于维持“现状”,或者说,是留恋于过去的荣耀,即使回过头来对未来有所展望,但现实社会中可能会出现“疲劳”的感觉。

也就是说,目光仍停留在“过去”。

以生存作为主要意义的时代,已经过去十年了,而现在出于惰性,毫无目标地生存着。

这可能就是日本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死”对于中国人而言,应该就是“无”的概念。

留下名声,留下子孙,而且由于有着祖先崇拜的传统,因此,在子孙的记忆中,祖先作为一种榜样,死而犹生,这恐怕就是人们对于死后的一种设想吧。

不知是什么原因,在现世中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死”,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我想这种观念依然存在。

对于日本人而言,“死”的意义,虽然现在也趋向于“无”的含义,但对于年长者而言,作为生命更新意义“死后重生”的观念依旧牢牢地扎根于潜意识中,心中想着当有一天也成为“祖先之灵”之时,也会有子孙守护在身边。

传统的中国人理想的生死是,成为道教中所描述的仙人一样,多子多孙、富裕兴旺、长寿幸福,无病无疾。

而对于死后的世界的讨论较为忌讳。

日本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原始信仰,是源于大自然和生命在四季之中自然流转、不断更新的现象。

在这个方面,再通过佛教、道教的相互融合,从轮回转生观念、本世观,形成了极乐、地狱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