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电子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微电子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微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摘要:生物医学电子学是由微电子学、生物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为使得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方式更加精确和科学,所以将电子学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在生物医学与电子学交叉作用部分中最活跃、最前沿、作用力最大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微电子技术。

特别是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提高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元件尺寸达到分子级,进入了分子电子学时代,用有机化合物低分子、高分子和生物分子作芯片,它们具有识别、采集、记忆、放大、开关、传导等功能,更大大促进了医学电子学的发展。

本文将主要从生物医学传感器、植入式电子系统、生物芯片这三个方面结合当前国际上最新进展来介绍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发展。

关键词: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植入式电子系统,生物芯片,基因芯片,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水平息息相关的电子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也在快速的发展,微电子技术过去在医学中的主要是应用于各类医疗器械的集成电路,在未来主要是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生命科学、药业、农业、环境科学等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领域中均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

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与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如氧电极、光敏管、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等)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

生物传感器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

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

生物传感器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

1967年S.J.乌普迪克等制出了第一个生物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

将葡萄糖氧化酶包含在聚丙烯酰胺胶体中加以固化,再将此胶体膜固定在隔膜氧电极的尖端上,便制成了葡萄糖传感器。

当改用其他的酶或微生物等固化膜,便可制得检测其对应物的其他传感器。

固定感受膜的方法有直接化学结合法;高分子载体法;高分子膜结合法。

现已发展了第二代生物传感器(微生物、免疫、酶免疫和细胞器传感器),研制和开发第三代生物传感器,将系统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起来的场效应生物传感器,90年代开启了微流控技术,生物传感器的微流控芯片集成为药物筛选与基因诊断等提供了新的技术前景。

由于酶膜、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粒子膜、微生物膜、抗原膜、抗体膜对生物物质的分子结构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只对特定反应起催化活化作用,因此生物传感器具有非常高的选择性。

缺点是生物固化膜不稳定。

生物传感器涉及的是生物物质,主要用于临床诊断检查、治疗时实施监控、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环境和机器人等方面。

常见的生物医学传感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以及生物传感器等。

医学领域的生物传感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临床医学中,酶电极是最早研制且应用最多的一种传感器。

利用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微生物代替酶,可制成微生物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肿瘤监测、血糖分析等。

生物医学传感器相较于传统医疗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传感器采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物质作催化剂,价值昂贵的试剂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克服了过去酶法分析试剂费用高和化学分析繁琐复杂的缺点。

因此,这一技成本低,在连续使用时,每例测定仅需要几分钱人民币,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患医疗费用上的负担。

2、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强,只对特定的底物起反应,而且不受颜色、浊度的影响,准确度高,一般相对误差可以达到1%;分析速度快,可以在一分钟得到结果。

因此,这一技术应用于医学上不仅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更是缩短了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进一步提供了救治病人的先机。

3、操作系统比较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分析。

在临床中,许多操作对于病患来说是痛苦的,若能很好的利用生物传感器的这一特点,我相信将为他们减少很多的痛苦。

当前各种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开发的仪器也已问世,但是在应用上还有许多技术需要深入研究。

诊断各种疾病的医用传感器,还有待于引深研发,例如谷氨酸传感器是一种稳定的脱氢酶、转氨酶、血氨的指示性传感器,它在临床急症室等许多场合可取代光度法测定,有潜在应用前景;测定胸外科病人乳酸指标的生物传感器也已开始应用,与肾透析联用的几种生物传感器也有产业化开发价值。

今后这些生物传感器将逐渐得到普及,给广大病患带来更多的福音。

二、植入式电子系统植入式电子系统是一种埋植在人体或生物体内的电子设备,它用来测量生命体内的生理、生化参数的变化,或用来诊断与治疗一些疾病,即实现在生命体自然状态下体内直接测量和控制功能或者代替功能残缺的器官。

随着高可靠性、低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植入式电子系统的能源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无毒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优良的生物材料研究的深入,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植入式电子系统得到飞速的发展,植入式电子学已成为生物医学电子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植入电子系统主要包括:植入式测量系统、植入式刺激器、植入式药疗(控制)装置、植入式人工器官及辅助装置等设备。

采用植入式电子测量与控制装置主要具有如下优点:1、可保证生物体在处于自然的生理状态条件下对各种生理、生化参数进行连续的实时测量与控制;2、采用植入式测量装置后可大大减少各种干扰因素,因此体内的各种信息不需经皮肤测量就可得到更加精确的数据;3、便于对器官和组织的直接调控,能获得理想的刺激和控制响应,有利于损伤功能的恢复和病情的控制;4、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疾病,比如癫痫、瘫痪等;5、用来代替某些器官的功能,比如肾脏、四肢、耳蜗等。

植入式电子系统在微电子方面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有:1、植入式天线的设计技术。

主要是解决效率与天线微型化之间的矛盾,2、RF射频电路的设计技术。

射频电路是植入体内部分与体外部分通信的关键电路;3、低功耗植入式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它一方面是要保证植入式系统在有限能源的前提下能在体内长期稳定工作,另一方面是电路产生过多热量会对生命体本身造成危害;4、植入式系统的能量供给技术。

由于经常把把植入体内设备拿出体外进行充电是不实际的,目前一般采用下述四种方式给体内供能:植入式电源、红外线偶合供能、射频供能或者是利用体内其他能量的转换,比如温差供电,利用血液中氢和氧进行燃料电池反应或利用生物体自身的机械能等;5、微弱信号的提取技术。

生物信号都是微弱信号,而且往往存在着背景噪音都很强大的情况;6、一些前沿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

比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线性预测技术来通过脑电实时控制多自由度的假肢的研究,以及基于小波变换的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人工耳蜗等;7、植入式电子系统的制作与封装技术。

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生物相容性优良的生物材料来对集成电路进行封装,这样既能保证植入到体内的系统不会对生命体造成危害,也能保证其能在人体环境中长期稳定地工作。

三、生物芯片生物芯片一种芯片技术,即借助微加工和微电子技术。

将大量已知序列的核酸或蛋白质片段有序地组合在一个微小基片表面,通过与标记的核酸或蛋白质分子进行反应,分析待检标本的相应成分。

广义的生物芯片指一切采用生物技术制备或应用于生物技术的微处理器。

包括用于研制生物计算机的生物芯片、将健康细胞与电子集成电路结合起来的仿生芯片、缩微化的实验室即芯片实验室以及利用生物分子相互间的特异识别作用进行生物信号处理的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等。

狭义的生物芯片就是微阵列,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等。

生物芯片是生命科学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格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

广义的生物芯片指一切采用生物技术制备或应用于生物技术的微处理器。

包括用于研制生物计算机的生物芯片,将健康细胞与电子集成电路结合起来的仿生芯片,缩微化的实验室即芯片实验室以及利用生物分子相互间的特异识别作用进行生物信号处理的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等。

生物芯片技术与传统的仪器检测方法相比具有高通量、微型化、自动化、成本低、防污染等特点。

生物芯片最大用途在于疾病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基因诊断、药物筛选、个体化医疗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研究。

生物芯片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医疗模式,提高我们疾病的监测和治愈水平,更好地保障人类的将康。

除此之外,生物芯片的成熟和应用一方面将为本世纪的新药开发、分子生物学、航空航天、司法鉴定、食品卫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另一方面生物芯片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能够对个体生物信息进行高速、并行采集和分析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故必将成为未来生物信息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信息采集和处理平台。

生物芯片主要特点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

生物芯片上高度集成的成千上万密集排列的分子微阵列,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使人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样品中的生物信息,检测效率是传统检测手段的成百上千倍。

生物芯片将是继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后的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革命。

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技术中发展最成熟和最先实现商品化的产品。

基因芯片是基于核酸探针互补杂交技术原理而研制的。

所谓核酸探针只是一段人工合成的碱基序列,在探针上连接上一些可检测的物质,根据碱基互补的原理,利用基因探针到基因混合物中识别特定基因。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微阵列,和我们日常所说的计算机芯片非常相似,只不过高度集成的不是半导体管,而是成千上万的网格状密集排列的基因探针,通过已知碱基顺序的DNA片段,来结合碱基互补序列的单链DNA,从而确定相应的序列,通过这种方式来识别异常基因或其产物等。

目前,比较成熟的产品有检测基因突变的基因芯片和检测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基因表达谱芯片。

基因芯片技术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技术环节:芯片微阵列制备、样品制备、生物分子反应和信号的检测及分析。

技术进展与市场动态,生物芯片是一个新兴的科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在生物芯片主要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是产业化。

对于现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的生物芯片,如基因芯片,产业化是发挥生物芯片作用的最好途径。

现在很多公司已经推出各种不同种类的基因芯片。

而且相关其产业,如点样设备,检测设备也有重要的价值。

现在成本是束缚产业化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二是微型化。

由于微加工技术,生物芯片的尺寸范围已经从微米尺寸向纳米尺寸发展。

例如在硅片上刻制的纳米尺寸的微结构阵列,可以完成生物大分子如DNA的筛选。

但是,由于细胞等生物样品本身尺寸的限制,生物芯片的微型化不是无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