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实验提高竞赛数学的趣味性1.问题的提出竞赛数学,俗称奥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强项,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竞赛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我国选在历届参赛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都有优异的表现。
但是,近年来受功利主义的驱动,“奥数”出现了泛化的趋势,连小学数学竞赛都被冠以“奥数”的头衔,出现了“全民奥数”的不正常现象,引起许多人对奥数的批判和反思。
批评者认为:奥数并不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而只是一味追求偏、难、怪的解题技巧,舍弃了数学最核心,也是最有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有人对我国获得IMO奖牌的选手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公认的数学尖子基本上没有在数学研究上做出突出成就的,甚至鲜有喜欢数学的”,由此认为奥数一无是处,更有甚者宣称“奥数已成公害,对学生危害堪比黄、赌、毒”。
与我国相比,国外的奥数则显得非常冷清。
比如日本,虽然奥数教育也很成功,但日本只有6%作用的中小学生有过奥数学习的经历,或者正在学习奥数。
美国也类似,中小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不多,但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则会非常投入。
这些学生由于兴趣支撑,发展后劲很大。
对于这一点,我国奥数教育家熊斌老师在谈对国内外IMO选手的对比时也感慨的说:“相对国内的IMO选手而言,国外选手尽管也有相当强的竞争意识,但在日常积累的过程中操练的成分更少一些。
而且,相对而言,他们将数学抽象思维与生活场景结合的能力更强。
”其实奥数的教育价值早已经被世界各国教育界肯定,所谓IMO奖牌获得者后来的成就普遍不大,在世界范围内根本就不成立。
之所以出现前面所述的种种弊端,主要是因为我们大多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对待奥数,教师都大多采用“超前学习知识,枯燥题海训练”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奥数甚至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烦,即使少数同学能坚持学下去,也多数是为了获得升学加分或保送的奖励。
这也正是国内的IMO获奖选手一旦升入大学就很少选择数学专业的主要原因。
丘成桐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国外奥数考得好的学生,往往能够成才,而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能成才,因为国内是机械性的学数学,不是出于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非常有必要探讨如何提高奥数学习的趣味性,使其真正成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开发智力的素质教育、生动活泼的业余教育、现代数学的普及教育”。
同时,为了与已被泛化的“奥数”一词相区别,下文将在相应的地方使用“竞赛数学”,同时将其限定在中学,尤其是高中范围内进行讨论。
2 竞赛数学的基本特点数学竞赛的是以解题为核心的比赛,因此竞赛数学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解题而展开的。
就内容而言,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对中学数学进行了大幅度加深,涉及代数、几何、初等数论、和组合等领域,数学的抽象、严谨等特点在竞赛数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同时,由于竞赛的需要,竞赛数学的问题往往具有深厚的高等数学背景,并呈现非模式化的特点,灵活性很强。
学习者除了要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还要有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直觉。
由于竞赛数学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抽象性,且大多远离实际生活背景(与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的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竞赛数学教学主要占用课余时间,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多数教师都是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几乎没有人使用数学实验、数学史等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竞赛数学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仍然应当遵循数学教育的一般规律。
如前所述,竞赛数学同高等数学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高等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如开展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活动)表明,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改变以往那种一味“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
3.提高竞赛数学趣味性的基本途径3.1数学史融入竞赛数学教学数学竞赛,尤其是IMO 的试题大多具有深厚的数学史背景,甚至直接来自某些著名的定理或历史名题。
例如第一届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就提供了这样一道训练题:试题1 设()f x 为实多项式,且对任何a R ∈,()0f a ≥(即()f x 是正定的)求证:存在多项式(),()g x h x ,使22()()()f x g x h x =+说明:本题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在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 )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即著名的Hilbert 问题,引导着整个20世纪世界数学研究的潮流。
此题就来源于其中的第17个问题:关于1,n x x K 的实系数正定有理函数是否一定可表成有限个关于1,n x x K 的实系数有理函数的平方和.在教学中,将往届试题的这种背景展示给学生,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以研究的角度看待竞赛数学学习,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应试而学。
3.2 实际应用融入竞赛数学教学从表面上看,竞赛数学研究的对象大多远离实际应用,以至于许多把数学竞赛看作是纯粹的智力挑战。
其实,与实际应用没有任何关联的数学是不存在的。
即使以往被视为“最纯洁”的数论,今天也已经广泛运用在了密码等多个领域。
再者,人毕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还是希望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因此如果将竞赛数学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1978年北京市数学竞赛就以著名的Butchart-Moster 定理的一个推论(定理1)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竞赛题,不过遗憾的是这类竞赛试题出现的还较少。
定理1 设1n a a <<L ,1,,n Q λλ+∈L ,则函数11()||||n n f x x a x a λλ=-++-L 存在唯一的极小值.试题2:图一是一个化工厂的地图,一条公路(粗线)通过这个地区,七个工厂127,,A A A L 分布在公路两侧,由一些小路(细线)与公路相连。
现在要在公路上设一个长途汽车站,车站到个工厂(沿公路、小路走)的距离总和越小越好,问:(1) 这个车站设在什么地方最好?(2) 证明你所做的结论;(3) 如果在P 的地方又建立了一个工厂,并且沿着图上的虚线修了一条小路,那么这时车站设在什么地方好?分析:①(17)i A i ≤≤与P 到距离之和是定值,记为1234567()()()()()()()S d A B d A C d A D d A D d A E d A F d A F =++++++②可将公路拉直,则B 、C 、D 、E 、F 的位置关系不变,且它们的距离之和不变,即这个拉直变换既保序又保距,可以将该直线视为数轴.设长途汽车站设在x 处,则问题变为求12345()||||2||||2||f x S x a x a x a x a x a =+-+-+-+-+-,其中12345,,,,a a a a a 分别表示B 、C 、D 、E 、F 到原点的距离(第三问与之类似),这样就转化成了定理1的形式,可以求得()f x 的最小值点。
2.3 数学实验融入竞赛数学教学奥数学习与其它的学习一样,是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数学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成为其学习抽象程度更高的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
相对常规数学,竞赛数学复杂且抽象,要进行数学实验一般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完成。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竞赛数学中的数学实验分为两大类:基于算法思想的验证归纳模式和基于图形变化的模拟演示模式,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2.3.1验证归纳模式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一般要首先从特殊情况入手进行归纳,然后提出猜想,并检验猜想,最后才是严格的推理与证明,这在竞赛数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这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中借助“题海战术”使学生在解题时“一帆风顺”的策略在数学竞赛中是不可能成功的,竞赛数学的问题解决者更像一个研究者,要完整的经历数学发现的各个阶段。
由于竞赛数学的问题一般涉及“无限”或大数字(如数论),手工计算进行验证、归纳往往难度较大,使用计算机可以将学生从繁琐的机械计算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在算法的设计和寻找证明的等更富创造性的活动上。
本类型的数学的关键是设计相应的算法,并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之。
试题3:确定是否存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正整数n ,使得n 恰好能被2000个互补相同的质数整除,且21n +能够被n 整除.(2000年第41届IMO)2.3.2 模拟演示模式平面几何是竞赛数学的一个基本模块,此外许多代数问题也需要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从“形”的角度进行研究。
本类型的数学实验主要是借助几何画板、Matlab 等专业软件,直观演示相关量的运动变化过程, 揭示其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试题4:给定凸四边形ABCD ,BC=AD ,且BC 不平行于AD.设点E 和F 分别在边BC 和AD 内部,满足BE=DF 。
直线AC 和BD 相交于P ,直线BD 和EF 相交于Q ,直线EF 和AC 相交于R 。
求证:当E 、F 变动时,PQR ∆的外接圆除经过P外还过另一个定点.分析:在几何画中根据题设构建相应模型,如图三所示,线段a为标记量,改变其长度,则E、F也会相应的在BC和AD上移动。
∆的外接圆,可以发现它除一在此过程中,观察PQR∆内一点,由此大胆猜想:定过P外,还总过PDC该定点为完全四边形APBGDC的Moqueil点。
在几何画板中构造该点,并重复前述变化过程,可发现猜想成立,证明略.3.结束语笔者坚信,作为基础数学教育的一个分支,竞赛数学必须要遵循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
在目前数学改革的背景下,竞赛数学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决不能再使用那种“超前学习,题海训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同时,竞赛数学的教材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尽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便于教和学。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
首先,竞赛数学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更强的(相对非奥数学习者)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过度强调增加数学史、数学实验等丰富学生直观体验的内容并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其次,竞赛数学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抽象,而教学时间又很紧(以课外学习为主),因此很难也没有必要处处考虑问题的趣味性。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态度考察问题的数学史背景,从中学习解决的问题的思想方法;像现代数学家那样,注重数学实验,以便提出猜想;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建模能力,提高综合数学修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