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收割机之父塞卢斯·麦考密克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国家。
美国独立后的建国过程中,指导国家经济政策的中心思想,一直是按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主义和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主义交替进行的。
除了领土扩张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美国现代化的重要过程。
汉密尔顿主义主张发展工商业,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税收制度、打破州际贸易壁垒、兴建州际铁路以利国内经济发展。
而杰弗逊主义则以农业为主,主张自给自足、人人平等的农业社会。
尽管两者各有利弊,但是这两种主义的交替,保证了美国社会的稳定,让美国平稳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工业化,并在工业化的同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有一个最接近亚当·斯密(Adam Smith)理想中的自由市场,加上内战(Civil War)在金融上的一系列改革,让美国的工业化的脚步大大加快。
这种自由市场加上工业化在美国的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垄断,尽管垄断对人民的生活的影响远远好过专制政权,这时侯扎根于美国人民心中和美国宪法中的杰弗逊主义就会来平衡经济生活中的专制——垄断。
于是,美国就在汉密尔顿主义和杰弗逊主义这两极之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十九世纪初,在美国向西部扩展疆域的同时,美国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上大多数基础机械设备都是美国人创造的。
缝纫机、收割机、打字机是最重要的例子。
美国人信奉英国人的经验主义,但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从事实用研究的动力更大。
美国人的创造精神同他们巨大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不足密切相关。
独立战争大大推动了美国的技术发展,又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国会要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一七九零年,国会通过了专利法,奖励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
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一八八零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一八九零年,跃居世界第一,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黄金储备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十,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美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有一些人的贡献极大:富尔顿(Robert Fulton)和他的蒸汽船、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和他的电话、爱迪生(Thomas Edison)和他的电灯、还有福特(Henry Ford)和他的汽车等等。
这些都是国人比较熟悉的工业发明家。
还有一些在农业上对人类的生存条件进行过大大改良的人,国人就不太熟悉了,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马克·卡尔顿(Mark Alred Carlton)、塞勒斯·霍尔·麦考密克(Cyrus H McCormick)是其中的矫矫者。
因为他们,美国人民摆脱了饥饿,也使全人类为解决饥饿这个困扰了人类几十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个人以为无论怎样评价他们对人类进步作出的贡献都不以为过。
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美国从基础工业(铁路、钢铁)到精密工业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处于领导地位。
但是,在农业,这个最基础的产业中,美国的领导地位是最稳固的。
自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末,美国的农业为美国人民以及全球五分之一的人的吃、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纤维。
一千多万美国农场工人完成了这项使美国向现代化迈进成为可能的工作,要是没有塞勒斯·麦考密克的发明,这一数目应该是九千万人。
一八零九年二月十五日,塞勒斯·霍尔·麦考密克出生于弗杰尼亚州(Virginia)洛克布里奇县(Rockbridge County)的沃尔纳特格罗夫(Walnut Grove)。
沃尔纳特格罗夫在蓝岭山脉(Blue Ridge Mountains)以西。
他的双亲为罗伯特·麦考密克(Robert McCormick)和玛丽·安·霍尔·麦考密克(Marry Anne Hall McCormick)。
塞勒斯·麦考密克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大,他没受过任何正规教育。
塞勒斯罕见的坏脾气,来自他成长的环境。
塞勒斯的祖先有着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血统。
塞勒斯的祖父罗伯特,觉得宾州有太多约束,就搬到了弗吉尼亚的杉安道峡谷(Shenandoah Valley),在那里,他又有了个儿子,也叫做罗伯特,就是塞勒斯的父亲。
塞勒斯出生的前三天,一位叫做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人在伊利诺斯州(Illinois)诞生,半个世纪后,这两个人拯救了美国。
一八三零年,塞勒斯二十一岁时,他父亲有了一千二百英亩的土地和九个奴隶。
谷物、水果、木材、石料给麦考密克一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但是,麦考密克家中的人手还是不够。
罗伯特和塞勒斯遇到了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困扰美国经济的基本问题:尽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当时美洲殖民地以及后来的美国都严重缺乏劳动力。
虽然,美国人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后代,以缓解人口短缺。
同时,海外移民也大量涌入美国。
然而社会需求是如此之大,一七八三年独立战争(Independence War)结束时,美国领土面积增加了一倍。
一八零三年,因为购买路易斯安娜(Louisiana Purchase),领土面积又增加了一倍,于是,劳动力的缺乏成了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障碍。
在这种情形下,任何有用的发明都能产生巨大的效果。
一七九零年代,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这种将棉脂从棉子中分离出来的机械化工具,拓展了美国南方的影响范围,并形成了一种棉花文化,这种文化使奴隶制获得了新生。
美国南方和奴隶制因轧棉机而新生,收割机则使北方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当时,阻碍商品化农业向俄亥俄河以南发展的关键是:一个农民每天最多只能收割半英亩小麦。
小麦的生长周期对农民也非常不利,它们有可能两周后成熟,也可能一下子就熟透倒地,并在两天内完全掉穗。
农场主每年都为收割工作所困扰。
在欧洲,因为劳力充足、价格便宜,只要多雇些人就行了。
但在美国,劳力稀缺,人工成本太高,限制了大规模种植。
如果有人能设计出一种提高收割效率的机械,他将成为民族英雄。
同时,也一定会发财。
麦考密克不是惟一的也不是第一个尝试这项发明的人。
从纽约州到伊利诺斯州内小麦种植区中的很多人都在想尽办法改良镰刀,对这种自从古埃及开始,人类就在使用的工具进行改进。
不少发明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一八三零年代前,有两个难题没人能解决:一是怎样对付崎岖不平、乱石林立的坡地的麻烦;二是如何解决那些新鲜玩意儿发出的声响让前面的马和骡子受惊吓的问题。
对于那些对这些发明持怀疑态度的顾客来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以农场为赌注,去购买那些昂贵却不一定有用的机械。
麦考密克从小就在父亲农场里的铁匠铺里逗留,部分原因是好奇,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农活。
后来,麦考密克拼凑起了一台收割机。
一八三一年,麦考密克在邻居的农场里试用了这台机器。
在场的人称这台机器“非常新奇”。
因为,没有多少人对这个新奇的玩意儿有兴趣,麦考密克只好把这台机器放进仓库,然后去肯塔基推销一种看起来前景更好的机械。
一八二五年到一八五零年,肯塔基州(Kentucky)的亨利·克雷(Henry Clay)正在推行“美国体系”的民族经济运动。
克莱认为,国家应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进口关税,这一切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使美国摆脱依赖进口的状况,从而实现美国的繁荣。
当时,大麻纤维是战略物资,被用来制造船只的绳索,和家用及商业用的粗麻布及麻线。
美国很适宜种植大麻,克莱希望能增加产麻量。
但从大麻中分离出纤维很不容易,要是能发明一种廉价的方法,就能使美国能和其他国家的厂商竞争。
罗伯特·麦考密克曾为此设计过一种机械。
塞勒斯断定,经过改造后的轧棉机能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麦考密克的机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麦考密克小麦收割机当明白了自己无法成为麻织业中的惠特尼后,麦考密克转向了小麦,企图在小麦业中成就一番事业。
麦考密克进一步改进了他的收割机,于一八三四年申请了专利。
新的收割机比第一次的更好。
一次成功的展出后,一位来自南卡罗莱纳州(South Carolina)的国会议员和即将上任的弗吉尼亚州州长发表了联合讲话:“用收割机收割,既快又干净,几乎没有落下一根麦秆,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机器工作的时候从机器上散落下来的那一点点。
”一位观众预测麦考密克收割机将在麦田的日常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美国农业产生巨大影响。
但是,麦考密克的梦想又一次被蒙上乌云。
原因是杉安道峡谷的收成不好,后来几年中,农民们忙于偿还债务,不可能追加投入。
另一个原因是麦考密克急于求成,盲目模仿别人和小说中的赚钱方式。
麦考密克设计的一种特别适用于山地作业的犁曾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市场前景也非常好。
但是,这位从小在父亲的铁匠铺中打铁的年轻人,突然觉得应该从事铁矿石的开采与冶炼。
麦考密克的犁从来没有出过他邻居的农场,因为一八三七年的经济大衰退,麦考密克开采的铁矿成了一个无底洞,他的全部投入都从中流走了。
一直到一八三九年,麦考密克终于回到了他的收割机旁。
此时,一位竞争对手已走在了麦考密克的前面。
左眼戴着眼罩,神色严厉的缅因人奥伯德·胡塞(Obed Hussey),已经改进了收割机。
这台收割机更具有竞争力,当麦考密克在矿石中浪费时间和金钱的时侯,胡塞在粮食产业中争取到了大量客户。
麦考密克得知胡塞的成功后,把他的收割机擦洗干净,在一份叫《里士满探索者》(Richmond Enquirer)的报纸上刊登了广告。
麦考密克宣布他回到了收割机的生产和销售上,他能在一八四零年秋收前完成所有订单。
市场反应令人失望,一八四零年,麦考密克卖掉了两台收割机。
一八四二年,再次进入市场时,麦考密克已有了更好的产品,当年他卖掉了六台,第二年卖掉了二十九台。
一八四四年,麦考密克出外考察了一趟,这次考察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美国历史。
此前,麦考密克的视野被蓝岭山脉挡住了,他只想促进阿巴拉契亚(Appalachians)地区的农业。
三十六岁那年,麦考密克翻过蓝岭山脉,进入到密苏里河流域,又横渡密苏里河来到乱石林立的山脉大草场。
看到了开阔广袤的草场,麦考密克懂得了:在家乡密集的土地上,收割机只是一种提供方便的工具;而在西部,在这海洋般广阔的土地上,收割机是一种必须。
现在,麦考密克有了非常好的机会。
美国的中西部是一片辽阔的大平原,一八二五年伊利运河开通后,东部有市场意识的农场主开始进入这一地区。
一八三零年代到一八四零年代,铺设了直通中西部的铁路,此举让农场主将粮食输出到市场上的能力大增,同时也促使更多人移居中西部。
运河和铁路开通前,粮食很难运出,农场主只好将粮食酿成酒后卖出。
麦考密克父亲从不饮酒,但他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为了坚持他的信念,他以二十五美分一加仑出售自酿酒,同时坚持不给工人酒喝。
有了机械化运输方式,农民们将没有加工的粮食运到了东部人口密集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