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技巧
发表时间:2017-12-04T10:07:55.6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作者:蔡小兰
[导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36510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地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
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笔者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
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
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起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
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怎样优化阅读教学的提问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
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
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却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这一深意。
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就能明确这一点。
2.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
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
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3.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帮助学生开动脑筋。
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几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
二是“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的“霜”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霜”“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能产生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4.问题的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能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的能力。
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
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5.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的设计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
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总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疑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