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
关于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环保工作有了很大发展,认识上也有了很大提高。
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本文主要以安徽为例,仅就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问题的对策,作一探讨,发表一点管窥之见。
求教于同行和社会各界。
一、存在的问题人文生态环境简称人文环境或文态环境或文化环境,亦即人文景观,是历史形成的,是劳动创造的,是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代代传承发展的宝贵财富。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古建筑破坏严重。
如合肥市是著名的“三国故里,包拯家乡”也是李鸿章、段琪瑞、杨振宁的故乡,李合肥、段合肥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名扬天下。
所以,说外国人不知道中国有个合肥是不对的。
只能说明他对历史的无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着“铁打庐州城”美名的合肥古城却在1958年“大跃进”时毁了。
如今连幸存的古建筑也极少,历史文脉已不复存在,以致连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评不上,不得不把“五里飞虹”(即“五里墩立交桥”)、“花园街”、“长江灯饰”滥芋充数列入“合肥十景”,令人啼笑皆非。
又如驰名中外的“徽州民居”,过去是遍地皆是,难以计数。
如今,在黄山市范围内已不足5000幢,绝大多数村镇都拆得所剩无几,连著名的呈坎古村也都如此。
这个以“明代建筑博物馆”著称的千年古村,地级黄山市成立时还有清代建筑300多幢,明代建筑36幢(其实不止),其中被誉为“古代高楼大厦”的三层楼就有10余幢。
当年江西发现1幢三层楼,还以为是我国唯一的,曾轰动全国。
呈坎有10余幢三层楼,却无人知晓。
如今,呈坎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加在一起也不足100幢。
再这样下去,这个“明代建筑博物馆”就要不复存在。
被我国著名古建名城保护专家郑孝燮(1916-)尽情讴歌的“田园古村呈坎”就要不复存,代之而起的便是“田园新村呈坎”。
2.文物古迹毁坏流失严重。
过去的安徽尤其是徽州,历代名所有人字画、陶器、瓷器、金器、银器、玉器、文契、古书、族谱等等不计其数,有的大户人家竟比北京故宫还多,由于兵灾,特别是10年“文革”浩劫,如今已所剩无几,并且依然在继续遭受人为破坏和流失。
盗墓、偷盗公家和私人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
许多古建筑的砖雕、木雕也被洗劫一空。
3.破坏性建设随处可见。
如歙县西干山风景区,“文革”时建了个树脂厂,工厂烟囱要与宋代“长庆寺塔”比高低。
又如屯溪三江汇合处的牛壑低,宛如上海外滩公园一样,为城市空间视廊交汇处,清华大学将其规划为“公共绿地”,这无疑画龙之晴之笔和最佳选择。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里竟建起了高达19层的“花溪宾馆”,从三个方向将所有视线挡死。
专家教授无不批评“这是插在屯溪心脏部位的一把尖刀”。
又如铜陵市,不顾城市规划部门的强烈反对,把大型水泥厂建在长江大桥头。
不仅大刹风景,而且还使工厂周围黄金土地无法合理开发利用。
合肥、芜湖、池州、凤阳也都有此类破坏性建设之典型实例。
4.仿古建筑泛滥。
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不惜花重金搞仿古一条街。
如歙县古城在“国保单位”“许国石坊”附近的胜利广场兴建了类似合肥城隍庙那样的“徽园”,把古城唯一幸存的空地塞满。
而且体量太大,风格也不同于古城现存古建筑,因而破坏了古城整体风貌。
又如微州区在芜屯公路一侧兴建了“徽州文化园”,国内复制有“雄村文昌阁”和10余座著名石坊,让假古董与近在咫尺的真古董唱对台戏;还有游人在参观“棠樾碑坊群”必经之地兴建了仿古商业街,呈坎村在文献祠南大田里搞大开发,目的也是如此。
群众无不讽刺地说:“古城快变新城、古村快变新村了”。
5,向河湖要建设用地。
如当年合肥市把“交通大厦”建在泄洪道上,致使城东区连年雨季被淹损失惨重。
桐城、潜山、枞阳等县也都有类似吊脚楼那样的商场、宾馆、饭店等赌筑,直接建在河湖水面上的实例。
为了向河湖要建设用地,合肥市不惜让“环城公园”的“银河”、“黑池坝”等宽阔水域,大面积缩小变窄,还把应该疏浚绿化的“二里河”变成“香港街”。
尤其是贵池市擅自修改规划,把应该退田还湖的“齐山湖”水域,大面积改为建设用地,欲将“市中心区”与“齐山”连成一片。
而且先斩后奏,已有2km2土地变成现实。
此举不仅是对“齐山湖”风景资源的破坏,而且也严重削弱了“齐山湖”调蓄长江和城市洪水的能力,使低洼地建成区生态环境脆弱化和防洪形势变得严峻起来,非加大投入不可。
还有“九华山”,原来“九华街”有数个荷花池连成一片,身临其境,一派“莲花佛国”景象,如入仙境,令人浮想连翩。
如今,一个个荷花池变成了一个个停车场。
身临其境,已是一派“城市化”景象,真是大刹风景,令人不堪回首。
6.蚕食公共绿地严重。
如芜湖赭山公园原有800多亩土地,“文革”时被周围工厂学校等单位蚕食得只剩500多亩,“改革开放”后,省市领导又要划其“西园18亩”供学校作操场,城建园林职工据理力争,斗字了8年,才得以保住。
又如“合肥环城公园”,不仅有“中日美术馆”、“亚明美术馆”等与包公和风景旅游无关的建筑建在其中,而且还把规划予留了30多年的“杏花景区”一大半土地变成了城市建成区,直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又如宁国市,把位于市中心的“小南山”变成了仓库和住宅区,使大好的公共绿地化为乌有。
当年规划评议会上,我曾大声疾呼“还我小南山”可是呼吁没有用,大家没有接受。
如今,却是后悔莫及。
蚕食公园绿地不仅安徽普遍存在,其它省市也都一样。
7.砍伐森林和古树名木。
继“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大肆砍伐山林和古树名木之后,80年代“分山到户”又把山林砍光,90年代林业部门搞“二次创业”,安徽更是提出“5年消灭荒山,8年绿化安徽”口号,又在一些地力把大树吹光,小树小草烧光,树根挖光,再来种植千篇一律的松树杉树,以求“丰产”。
结果是砍树容易种树难,致使千年古村呈坎,大面积山场变成黄土山,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如今10年过去,呈坎的万亩山场仍是荒草一片,只有一点稀稀拉拉的小树.到了21世纪,区镇政府又要“呈坎学广德”,大搞“砍树种竹”。
结果又把有树的山场再次变成“火焰山”,使呈坎村的周围生态环境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再说历史文化古村四周竹海一片,其景观其涵养水土的功能,又怎能同色彩斑烂的林海相比?尤其是面刘呈坎那许多宏伟高大古建筑,其水利哪里来,我们又如何向游人解释?保护古村,不仅要保护古村的古建筑,还应保护好古村的周围环境。
古建筑与周围环境应是一个整体,岂能只顾其一不顾其它。
8.旅游景点贩卖假古董成风。
安徽典型者要数黟县西递,西递以清代建筑著称,有“清代建筑博物馆”之誉,已列为“国保”和“世界文化遗产”。
但多年来家家户户贩卖假古董,社会反映强烈,而对旅游景点贩卖假古董成风,许多专家学者批评商业气息太浓,有违当地实际生活,与景点固有的文化底蕴相矛盾,实在有待改进。
9.旅游景点促销宣传脱离实际胡编乱造。
如唐模村被胡乱宣传为“唐朝模范村”,“棠樾女祠”被胡乱宣传为我国“绝无仅有”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仅近在咫尺的呈坎村就有3个女祠,且均比“棠樾女祠”年代久远。
那些知道“呈坎女祠”的人,面对这种错误宣传会怎么想?又如朱熹所言“呈坎双贤里”的“双贤”,明明是指他的好友罗愿、罗颂兄弟俩,可是许多宣传材料却说是“罗汝楫、罗愿父子俩”。
在封建社会,父子能称“双”吗?岂不是笑话!呈坎“罗东舒祠”“国保单位”明明是指整个,却胡乱纂改成其第四进“宝纶阁”为“国保”。
更可笑的是,还有文章把“罗东舒祠”和“宝纶阁”并列成2个“国保单位”,以致出现呈坎“一祠双国保”和“一村三国保”奇谈怪论。
还有“屯溪老街”明明是民国以后逐步恢复起来的,却被宣传为“当代宋街”,“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有无限拔高之嫌。
还有古老微州是个很封建、很传统的地方,有“朱熹故里”、“东南邹鲁”之谓,西递村竟在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开封知府胡光照的“进士第”的所谓“绣搂”(实为房主人看书、品茗、观景、下棋、弹唱之阳台)上表演“小姐抛绣球”,让小姐自己选择如意郎君,这不是拿老祖宗开玩笑吗?10.不文明不道德行为随处可见。
如毁坏公物(包括毁坏路灯、坐椅、垃圾箱等),攀登树枝,乱摘花草,偷盗公物、公用设施(包括道路雨水井铁盖、电器设备、通讯设施、甚至铁路设施——那是要车毁人亡出人事故的等等),随地大小便(不仅连亭榭的坐凳上、楼板上有大小便,而且连古塔顶层都有大小便),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几乎一切公共场所包括住宅的楼梯过道都能看到垃圾)等等,实在是大刹风景,让人倒胃口,这是对人文环境的一种直接污染和破坏。
11.文化垃圾随处可见。
如公园风景区亭榭的墙上被乱涂乱画得一塌糊涂。
还有柱子、树上、竹子、石头上,也都有人刻写“XXX到此一游”字样,还有贴在墙上、电杆上、树上甚至楼梯阶级的污染广告和牛皮癣广告以及公厕内的低级下流、不堪入目的漫画、打油诗等,也无一不是对人文环境的一种污染和破坏。
12.以名山取代行政区划原有名字。
这恐怕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独有的一种文化倒退现象。
而且,这股风首先是从安微刮起来的。
那就是继太平县设立县级市,取名“黄山市”之后,徽州地区设立地级市,又叫“黄山市”,只是同时把县级“黄山市”易为名“黄山区”罢了。
这股风以后就刮到全国。
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改名比“徽州”易名“黄山市”反应更强烈,以致以后“要求恢复徽州”的“两会”提案与日俱增,举世瞩目。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微州”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和一个文化概念。
只要提及“微州”,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徽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独特的文化。
“黄山”只是“徽州”的一座“山”,只有“微州”可以覆盖不了“黄山”,而“黄山”是无论如何也覆盖不了“徽州”。
既然“微州”改市,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叫“徽州市”和理直气壮地突出“徽州文化”。
因为,“安徽”的“徽”字,就来自“徽州”,“安徽”不能改名“安黄”。
尤其是安徽旅游业的真正王牌是“徽州文化”,现在易名“黄山市”,只能突出“黄山”自然景观,而把“徽州文化”独有的人文景观给抹刹掉.正因如此,以致“黄山市”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安徽只知打“黄山牌”,而不知打“徽州文化”牌。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回良玉来安徽,才提出“要做好徽文章”。
然而直到现在,省政府决策者仍不知道打“徽州文化”牌,更不知道“徽州文化”才是安徽旅游的真正“王牌”,“黄山”牌只是“徽州文化”这张“王牌”中的一张“子牌”或者说“是其组成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