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摘 要:艺术的再现和表现与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相伴随,主张再现论者和主张
表现论者,观点迥异,亦有不同的创作实践。但在艺术创作中,再现和表现不是泾
渭分明地截然分开的,而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表现和再现的形态也是多样性
的,艺术创造的要义是对主体和客观的整体建构,即对内在情感和外在世界的
整体把握。
关键词:再现 表现 分野 形态
艺术”表现”与艺术”再现”作为一对美学概念,它与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相
伴随。它也是专家学者讨论的经久不衰的话 题。这里不揣浅陋,就再现与表现之
艺术分野,及其相互关系和形态进行一些探讨。
所谓再现的艺术,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形象或社会生活
进行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
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这类作品平易近人,如实摹写,生动细腻,
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一般容易为观众所欣赏和接受。
表现的艺术,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
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 超感
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取象征、寓意、 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
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表达”精神的现
实”。这类作品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
艺术史上,主张再现论者和主张表现论者,观点迥异,亦有不同的创作实践。
艺术再现论的哲学基础是坚持客观存在为第一性,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现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象当作艺术创造的本源,艺术作品应该像镜子一样客观地反映生活,艺术家必须以
现实为基础,从现实出发,追求艺术的客观性, 再现客观世界。因此,衡量和判定艺
术品的标准就要看艺术作品是否能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古希腊时期,普遍流
行艺术摹仿自然。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说:”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
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
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柏拉图则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艺术摹仿说”,认
为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因而成为摹本的摹本。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摹仿论为核心建立了体系化的艺
术”摹仿论”,此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塞万提斯、莎士比亚都信守艺
术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直到19世纪中叶,欧洲的现实主义文艺运动,使艺术
的再现性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现实主义艺术家正视真实的社会现实,客
观地反映社会,深刻地揭露并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
剧》。
艺术表现论认为,艺术完全是一种情感问题,表现即是内心情感的外部呈现。
艺术表现应当是一种强烈感情的奔涌找到的艺术形式,真正优秀的艺术表现必须
有独特的感受和独创的手法。表现性的作品从外貌看和生活真实拉开了距离,但
它却是包含感情拥抱生活的产物,是来自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的。表现论者的先
驱是古罗马的朗加弩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崇高风格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认为主体人格对艺术风格有着决定作用,强调天才、灵感、激情、想像在艺术创
作中的重要性。《论崇高》开创了浪漫派理论的先河。一直到文艺复兴时,人文
主义思潮兴起,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康德对非功利性、非概念的审美心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境、审美意象、审美悟性和想像力、审美理想以及崇高感都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分
析,为注重表现主观心灵世界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欧洲浪漫主
义文艺思潮的勃兴,重主体情感、重灵感想像、重个体心灵的表现论形成了西方
文艺史上表现理论发展的高峰。艺术史上留下许多强调表现的优秀作品,如蒙克
的《呐喊》营造的恶魔般的意境,凡高的《向日葵》震撼人心的线条与色彩等等。
中国古典艺术和古典美学较早重视艺术创作中的表现问题,强调艺术的表情写意
功能,形成了具有东方特点的表现论美学思想。
再现和表现之艺术分野,是伴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艺术活动的开展而展
开。可以说,艺术的发展是一种认知和理念的发展。人类对艺术的认知是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形成的。这个认知过程是一个从简单、表面、现象到复
杂、内在、本质的认识过程,艺术也因此走过了由再现到表现的历程。我们可以
看到,早期人类对艺术形象的认知与表现处于直觉意识层面,绘画和雕塑等追求”
形似”,并不断发展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和复制能力,于是出现了服务于绘画雕塑的
透视学、人体解剖学和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观理念。西方的古典文艺理论,侧重艺
术再现客观世界的”摹仿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至亚里士多德以摹仿说为
核心 旨意构建的《诗学》,在欧洲独领风骚逾千年。但艺术毕竟是人的审美实践
的产物 ,艺术的创造与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活动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和文化发展,越发认识到艺术创作原本是人类精神活动,
于是开始重视对艺术创作中的主观因素的研究。
绘画也由写实到写意、具象到抽象、
从反映物质世界到展示精神世界,
艺术也从再现发展到表现。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于是自印象派始,艺术不再满足于复制影像,而是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艺术家
的心声。再现和表现之艺术分野,是在艺术实践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
再现和表现之艺术分野,是在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形成的。
西方传统哲学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世界,它把世界视为物质与精神、客观
与主观、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分裂与对峙,或扬此而抑彼,或顾彼而失此,以此推及艺
术,就将艺术划分为客观的艺术与主观的艺术。
客观论者从客观现实出发,主张艺术应客观地映照或反映生活,如实地描摹再
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
主观论者则从主观意识出发,主张视艺术为情感的抒发和宣泄,认为艺术是人
类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展现与表达。
故而,有了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之分。
侧重于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常称为再现性艺术,
而侧重抒发主观情感的艺术则称为表现性艺术。
艺术的表现和再现是相对的。表现和再现不是泾渭分明地截然分开的,而是
相对而言的。任何再现都不可能完全复制客观事物,不同的艺术家复制同一事物,
必然会在复制过程中打上主观烙印,即便是摄影艺术,摄取同一景色,摄影家所选
取的器材、角度、光线、取景、构图都会表现出主观上的差异,都会不自觉地表
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对客观事物或多或少带有某种意义上的表现,做不到纯客观地
复制现实事物。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任何再现都包含着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着他的目的和本质力量。同
样,也没有不包含任何再现因素的表现,“神似”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炼。
任何表现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客观现实、单靠凭空想象,再高明的虚构和想象
力,也离不开最初的再现与模仿。再离奇怪异的鬼怪神佛,本质上也不过是由现实
中事物变化而来,从中都能找到再现的痕迹和真实的影子。
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必须从固有的客观形象出发,完全舍弃生活本身基础形
象的艺术形象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经过夸张变形处理的现代派绘画作品, 也都凝
结着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观察与体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是将
客观事物进行扭曲、拼接,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而其社会生活的客观根源,
是发端于法西斯对格尔尼卡的狂轰乱炸导致城市毁灭、民不聊生的愤懑。因此,
表现和再现只是相对而言的,前者主重于客,后者客重于主。
无论再现与表现,
都要
依据艺术创作主题的需要,
顺应历史潮流,
符合时代精神,
合乎艺术的发展规律,
恰当的传达作品的创作主旨。
参考文献:
[1] 宋一苇。表现与再现:两元论立场中的艺术观念[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 顾永芝。艺术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3]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沈琪。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