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用卡恶意透支的主要成因
导致信用卡透支防不胜防的主要原因有相关法律法规和信用体
系滞后、领卡审核不严、担保措施不力、催收欠款不力等。
因此,正确分析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的成因,对于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信用卡恶意透支主要成因
信用卡恶意透支是令银行业头疼的顽疾,主要存在频繁透支、相互勾结透支、诈骗型透支等形式。
导致信用卡透支防不胜防的主要原因有相关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滞后、领卡审核不严、担保措施不力、催收欠款不力等。
因此,正确分析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的成因,对于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信用卡本身的支付特点容易导致透支风险。
我国信用卡虽然绝大多数属于准贷记卡,持卡人必须先存款后消费,但是它又具有善意透支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一旦对恶意透支跟踪不力,处理不及时,就极易产生潜在的风险或者造成现实损失。
持卡人的信用道德风险、恶意透支风险。
持卡人品质不好故意不还款;或持卡人迁址、工作调动、迁移外地等不事先通知发卡银行,不告之新的地址至使发卡银行与持卡人联系中断,无法找到本人。
随着社会公众对金融意识的提高,持卡人数量将大量增加,风险发
生的可能性就加大。
不法分子冒用、欺诈风险。
不法分子利用偷盗、拾得或其他方式获得信用卡后,通过模仿持卡人的签名、伪造身份证等手段、冒充
持卡人进行欺诈性消费或取现,然后逃之夭夭,给持卡人、商家和发卡行遭受损失。
冒用信用卡有三种情形:一是到特约商户购物消费,或者获得持卡人密码,在pos 机上刷卡消费;或者提供假身份证,模仿持卡人签名,购物消费。
二是获得持卡人密码在自动柜员机(atm) 上取现。
三是到银行储蓄网点凭获知的持卡人密码及获得持卡人身份证(前提是冒用者与原持卡人年龄和相貌相近) ,通过侥幸心理行骗过关。
冒用信用卡,这类风险在信用卡风险中占有较大比例。
恶意透支造成的损失直接构成信用卡业务成本。
如:先挂失,然后在极短时间大量使用挂失卡。
一些持卡人装信用卡丢失,即到商业银行办理挂失手续,利用办理挂失手续到商业银行止付这一很短时间差,大量透支使用,而银行误以为是窃取信用卡者透支,从而给商业银
行带来巨大损失。
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
顾名思义,信用卡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各发卡银行只能利用自身的征信体系,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不仅程序烦琐,而且不确切性强,可操作性差,动态跟踪功能非常低下,从而令信用卡在最关键的第一道风险防范关口上就陷于困境之中。
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商业银行和个人资信评级机构的评估标准自成体系,导致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也使得一个人在一个银行恶意透支后还可以在别的银行办卡透支。
三、申领信用卡的审核不严、发卡制度欠规范。
随着信用卡大战的拉开,各行加大了发卡力度。
在市场推广和任务压力下,部分发
卡银行为追求发卡数量而放松信用卡申领的审核要求,对于申领人的资信调查流于形式,而且对于申领人的真实身份没有通过多种方式核查,未能有效遏制伪造身份证冒名领卡以骗取银行信用的行为。
如工商银行的牡丹信用卡申领过程,很简单,按工行卡部的要求,仅仅提供了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担保人身份证复印件,另外填写了一份申请表,在申请表上留下申领人的单位电话、家庭电话、手机号码等个人资料。
工商银行卡部的审核程序也是非常简单:仅仅通过一个打给申领人的询问电话就核发了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
工资、工龄、职务等资料全凭申领人自己填写,想怎么写都可以。
犯罪分子只要捏造就职单位,利用一两部电话就可以达到骗取信用卡的目的。
就一家发卡行而言,其制定的发卡政策可能相对合理,资信审查手段也相对科学,但其全国各分支机构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却不一定能切实贯彻执行。
发卡行全国各地发卡机构的信用卡审批人员业务水平不一,对发卡行信用政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所以,分散经营将难以保证部分地区统一执行发卡行的发卡政策和资信审查手段。
四、发卡行忽视了对申请人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发卡行采取免担保方式发卡。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是由于担保(包括抵押、质押和保证)发卡后追偿的成本较高、效果不佳,难以真正起到对透支款项担保的作用,而且也加大了申请人申办信用卡的成本。
实践证明,如果能正确认定申请人有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
实力,免担保发卡已成为信用卡发卡方式的主流。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发卡行认为采取了担保发卡方式就可以放松对申请人第一还款来源的调查,从而将众多无还款能力的申请人纳入了发卡群体。
这些劣质的申请人一旦获得信用卡,将肆无忌惮地恶意透支,直到发卡行行使担保权利时才发现,其他还款来源根本不足以弥补损失。
发卡的担保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信用卡透支是一种在信用卡有效期间内在一定额度内多次循环发生的消费信贷,应当辅之以有效的担保措施,但是部分发卡银行或者没有统一制定关于信用卡透支的担保合同,或者是制定的合同不尽规范,担保手续也往往流于形式。
五、对持卡人账户异常交易缺乏监控,导致恶意透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一般来讲,有恶意透支倾向的持卡人会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从发卡行获取资金。
所以,这类申请人领取信用卡后,呈现出短期内频繁足额透支的特征。
人民银行对信用卡透支提取现金有各种限制,如透支取现每日不得超过2000元。
如果发卡行能够对申请人领卡后频繁取现或消费、不归还欠款、在同一特约商户频繁大额交易等信用卡账户异常交易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并采取有力措施,恶意透支现象将得到有效控制。
六、发卡银行对透支款的催收不力。
一旦持卡人形成透支,发卡银行对透支款的催收相当困难。
一是透支户众多,住所分散,而发卡银行工作人员有限,不可能每天忙于追讨;二是法律明文规定对恶意透支行为应由公安机关负责追究,但在追讨透支款过程中,因
警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银行目前还很难得到公安机关的积极有效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英)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