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服装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现状及新路径作者:邹涛朱锦秀周福英来源:《管理观察》2019年第22期摘要:人们日益提升的服装消费品位要求服装产业与文化创意进行深度融合。
重庆作为西部的时尚高地,虽然服装产业已与文化创意开始融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重庆服装产业应把握其当前发展概况,以该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现状为依据,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寻求新的融合路径,以促进重庆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重庆市;服装产业;文化创意;融合;现状;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426.86;G127 文献标识码:A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渝新欧”等发展战略的出台,重庆服装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但重庆服装在产业转型、产品升级等方面存在困难,因此,立足其当前发展概况,深度剖析其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现状,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寻求其与文化创意融合的发展新路径,对促进重庆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庆市服装产业发展概况近年来,重庆服装产业的产业规模平稳增长,平均利润水平良好,2015年重庆服装产业销售毛利率居全国第6位,为18.77%,销售利润率居全国第2位,为8.30%,该年重庆服装产量为11984万件,居全国第18位。
[1]截至2016年11月底,重庆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共20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31.6亿元,其中纺织产值193.7亿元,服装产值124.3亿元。
此规模在全国列第18位,西部地区位列四川、内蒙、广西之后,排第4位,服装出口金额位居全国14位,出口数量则居全国13位。
重庆纺织服装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5个版块,分别是“渝派服装”时尚消费版块、“万开云”先进制造纺织版块、纺织产业链支撑体系、荣昌夏布特色产业、黔江丝绸特色产业,各版块相对独立且富有自身特色,同时又相互支撑,联动效果明显。
虽然重庆市纺织服装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仍存在一些急需调整和改变的问题,如服装产业的整体规模相对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等服装大省还相对较小;服装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布局较理想化、程式化,未能充分发挥布局的集群优势;另外,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营销模式缺乏创意和互联网思维、特色品牌数量少、品牌影响力较弱等诸多问题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
2重庆市服装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现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重庆服装产业以深厚的文化滋养。
近年来,重庆服装产业已经着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服装品牌也开始注重文化创意的融入,但仍存在创新力度不足、融合程度不高、融合形式单一等问题。
2.1对地方文化资源已开始挖掘和应用,但还需进一步拓展、凝练服装消费即文化消费,已成为业界和大众的共识。
国内外知名服装名牌都非常注重对本土文化的开发、创新及其与服装产业的融合。
国内的京派服装、海派服装都从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运用其传统文化元素,打造自己的区域性服装文化。
重庆服装产业所挖掘的地方文化资源包括荣昌夏布与安陶、城口漆器、梁平竹编、綦江版画、奉节阴沉木家具、黔江西兰卡普等传统民间工艺,己开始与相关文化创意企业、第三方营销机构合作,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装饰性。
市政府了也出台了“渝府办发[2016]180号”,规划并建设了荣昌夏布特色产业、黔江丝绸特色产业,提倡利用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纺织品服装。
但是重庆服装产业对本土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的关注度还不够,没有从服装品牌文化建设的角度深入挖掘其特色和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思考这些元素与服装产品设计、生产模式、营销推广、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2.2服装品牌开始注重文化创意的融入,但创新力度不足服装品牌的文化创意是服装产业文化创新的核心。
重庆服装品牌培育初见成效,己形成了一些极富文化特色的服装品牌,如梦之诗以“追求时尚、创建完美”为宗旨,形成的女装风格是时尚、知性、典雅;OBEG欧碧倩以“展现、美丽、参与、快乐”的寓意合成了体现女性优雅时尚、卓绝魅力的服装风格;依缇服装文化源自有“世界艺术设计宝库”美誉的意大利,故将其显赫的工艺传统和浓郁的欧陆历史文化融入服装设计,又结合重庆地域特色,构筑了依缇纯正的精致、优雅、時尚的职场女性服装风格。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服装品牌的同质化现象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品牌定位、营销模式、商品类型等方面。
其次,品牌影响力也较弱,现有知名服装品牌数量少,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占有率不高,只有金考拉和梦之诗2个中国驰名商标,而浙江仅宁波市就拥有雅戈尔、杉杉、罗蒙等20多个名牌和25个驰名商标,差距非常明显。
宄其原因,重庆服装品牌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品牌附加值不高,难以在中高端市场取得良好销售业绩。
2.3已形成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意识,但融合程度不高文化创意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各行各业都力图将文化创意作为转型升级的原生动力。
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不能把视域局限于服装本身,应充分重视与广播影视、动漫、戏剧、环境艺术、广告装潢等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意大利设计师利用家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与电影业、出版业共融发展,铸就意大利时装品牌强大的竞争力和号召力。
当前,重庆服装产业已经具备了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意识,主要涉及的领域是旅游业、文化业、计算机网络业等。
其中,服装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业融合的典型代表是重庆猫儿石国家级4A级景区,此创艺特区通过“互联网+先锋文艺+体验式商业+创投空间”的3.0文创园新模式,打造重庆体验式消费观光休闲胜地。
以巴渝传统建筑特色浓郁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的洪崖洞旅游文化景点,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46万平方米,现已成为旅游网红打卡点。
该景区也成为了重庆服装创意营销平台,有力推广了本土服装品牌.但其所占比例较小,整体规模不大。
总之,重庆服装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的项目较少,已有的文化创意融合项目也处于探索阶段。
2.4营销推广已形成基本模式,但形式单一,创新水平不高营销推广对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和文化创新至关重要,而营销推广模式也同样需要文化创意的融入。
目前,重庆服装产业营销推广的主要平台是中国重庆国际时装周,是西部地区唯一的高规格服装节,现颇具潜力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所致,中国重庆国际时装周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虽然有一些韩国、泰国、蒙古等亚洲各国服装设计师作品的参与,但总体档次不够高,参与的服装品牌和设计师影影响力有限;二是展示形式单一,主要以服装走秀为主,没有形成与音乐、影视等行业跨界融合的表现方式、成品静态展示、订单式营销活动等也较少;三是社会影响力不大,参与人员主要是业内人士,重庆各大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度不高,普通大众中的参与者更少。
微观而言,重庆各个服装品牌公司的营销推广形式仍主要以传统的平面广告或视频广告为主,大多都仅仅囿于服装领域,营销思路不够开阔,与其他文化产业的结合不够深入,因此处于发展的瓶颈状态。
3重庆市服装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的新路径《纺织工业。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能力。
服装产品文化内涵的提升需要服装产业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更急需探索二者融合的新路径。
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地区和西部的核心区,而国家提出并实施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诸多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可为重庆服装产业所用。
而这种“用”则基于其定位,为此,重庆服装产业可定位为东部和沿海地区服装产业的转移升级基地和一带一路服装产业发展的转承地,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思想:一是为国际、国内东部和沿海地区服装产业提供加工生产服务,扩大重庆服装产业的产能和体量,实现更多、更直接的经济利润;二是利用国际、国内东部和沿海地区的服装产业等优势,提升重庆本土服装品牌的创新能力和文化附加值。
重庆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升级基地”和“转承地”的清晰定位能促成该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新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加大重庆服装区域品牌的文化创意力度服装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依托服装产业集群以及特定的服装区域文化形成的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为该区域内所有服装企业所共同拥有的以区域著称的集体品牌。
[2]重庆也有服装区域品牌,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女装品牌,如欧碧倩、安秀、梦之诗、依缇等,此类服装品牌的消费者主要是中产阶级的白领女性;二是以朝天门码头服装企业为代表的渝派服装,主要满足中低端消费者需求,服饰种类繁多,采用批发和零售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针对二者的目标消费群体,应该从产品的定位和特色文化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深入思考它们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策略。
首先,重庆女装品牌应凸显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山地自然风光,将更多自然和人文元素如雾都自然风光、三峡、大足石刻、码头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融入服装产品设计之中;具体操作环节则提倡与艺术文化、民间美术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例如将重庆本土画家所画的重庆风景画融入女装设计中,导入梁平版画、铜梁折纸扇等民间工艺品的图案和工艺,移植土家族、苗族的服饰、刺绣等元素,以此提升重庆女装的艺术文化水平,提高其文化附加值;其次,渝派服装的受众是中低消费群体,因此其发展策略应该立足其文化水平和热情火辣的性格特征,充分挖掘重庆市井文化,设计嘻哈、幽默、调侃、激情等风格的服装,如方言可以作为服装的字体图案设计,火锅的精神、色彩甚至经典菜品也可作为渝派服装的设计元素,吊脚楼也可转化为服装的结构和图案,以求服装的亲民性和实用性,同时又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3.2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契机,对生产管理服务环节注入文化创意《中国服装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向,即以两化深度融合的现代工业制造体系为产业发展基础,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文化体系为产业发展支撑,以高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系统为产业发展保障,以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跨国资源配置能力及资本运作能力的品牌群体和优势企业为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十三五”末将中国服装业建设成新经济时代具有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创新型产业。
[3]此精神中的两化深度融合即为服装产业与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点是中华文化,融合的保障是产业链系统的建设,其实就是要求在服装产业的生产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注入中华文化精神和元素。
重庆服装产业的生产、营销、管理、服务也应该结合重庆的历史文化思考发展途径。
根据重庆的历史文化传统,重庆服装产业的文化精神可提炼为:“时尚·民族·艺术·实用”,即立足时代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本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民間美术的资源优势,形成时尚气息和民族特色浓郁、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服装文化风格和产业发展精神。
在此精神引领下,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在已有的服装工业园区如尚盟服装创意园区进一步明确文化创意的方向、加大文化创意的力度;推动中小型服装企业尤其是独立设计师品牌的文化创意,提倡个性化服装定制服务,甚至让消费者参与服装的文化创意设计,进而将文化创意的思维融入服装设计生产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