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轨接触焊工艺标准(附件1)

钢轨接触焊工艺标准(附件1)

钢轨接触焊生产工艺标准二零零八年十月第一章总则第1.1条为加强钢轨接触焊生产管理,保证钢轨接触焊焊头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1.2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50、60、75Kg/m 钢轨接触焊的生产管理,旧钢轨及淬火钢轨的焊接暂按本办法执行。

第1.3条本办法规定了钢轨焊接工艺流程、装备技术要求、质量管理要求、检验方法、设备管理要求、管理制度。

第1.4条焊接接头质量检验必须依照铁道部标准TB/T1632-91《钢轨焊接接头技术条件》进行。

第1.5条本办法依据铁道部工综技(94)49 号《钢轨接触焊生产管理办法》制订。

第二章钢轨入厂检验验收第2.1条外型尺寸及长度检查:对每根钢轨按GB2585-81等标准规定的尺寸允许偏差和“质保书”所列清单,使用规定的量具、样板进行测量记录。

第2.2条外观质量检查:按GB2585-81规定检查钢轨外观有无硬弯、扭曲、裂纹、毛刺、折叠、重皮、夹渣、结疤、划痕、压痕、碰伤等缺陷。

第2.3条按照“质保书”的规定,检查钢轨的钢种、级别。

第2.4条落锤检查:钢轨必须进行落锤抽查。

从一次连续性发货开始到结束为一批,对钢坯轧钢取相当于钢锭头部的钢轨5个试样,在0~40℃时,轨头向上平放在试验机的两支点上,用1000±5Kg重锤,按以下规定的落锤高度打击,二次不断为合格。

试样取样部位、试验方法参照GB2585-81的有关规定执行。

试验机应符合TB/T1632-91附录B的规定。

第2.5条对检查出不合格钢轨,要分别列明钢轨的钢种、级别、炉号、长度、缺陷种类及尺寸、部位、发现日期等内容登记造册,报路局物资、工务处,并向钢厂质检部门反映。

保存好样件备质检部门检查,不合格钢轨在未处理前应单独存放,“质保书”存段有关部门保管。

第三章钢轨卸车及堆放第3.1条钢轨卸车应避免摔跌、撞击,若钢轨摔跌高度超过1m或损伤程度超过GB 2585-81标准之规定时不得使用,并作为事故进行处理。

第3.2条卸车使用的吊机必须符合起重机械使用规定,经常保持设备完好,严禁超载使用。

要注意检查钢丝绳状态,随时更换有伤损的钢丝绳。

经常检查所有吊卡工具,遇有损坏及时修理或更换,确保安全生产。

第3.3条吊起后钢轨下面严禁站人,严禁越过人员头顶吊动钢轨。

第3.4条钢轨应正向平排列或扣轨平排列,堆放在存放台上,排列整齐、平直、牢固。

多层码放时,层间垫物必须平直,上下层间垫物安放必须对齐、稳定、牢靠。

存放层数视存放台承受能力和稳定性由段技术科规定。

第3.5条不同钢种及轨型的钢轨不得混放。

第3.6条在钢轨卸车过程中,厂及段有关人员必须到场监督。

第四章焊前配轨第4.1条段技术科必须根据设计部门下达的无缝线路设计图纸制订生产计划,指导厂进行配轨,并对设计图纸或生产中有特殊要求的,存配轨表中说明。

第4.2条配轨表须有以下内容:线名、轨型、待焊轨长度及在长轨条中的位置、长轨条的作用面、轨条长度、轨条螺栓孔位置、钢轨铺设里程、配轨表编制者姓名、复验者姓名和编制日期等。

第4.3条因特殊原因不能按设计图纸进行焊接作业而必须更改设计时,必须经设计部门同意,并下达变更通知单,对原设计的改动必须满足《铁路线路设备大修规则》中有关无缝线路大修设计的规定,并在原设计图纸上将变更情况作详细说明。

第4.4条配轨时,必须首先确认长钢轨运输列车在段内停留及线路上卸车作业时的位置,及确定长轨首尾方向,并在配轨表上给予明确。

第4.5条配轨时,用于正线钢轨的最小长度不得短于9m,特殊地段可小于6m,但不得连续焊接。

第4.6条配轨审核应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复核。

第4.7条配轨表应一式多份,在焊轨作业前下达到各工班及工位,厂应保存一份存档。

第4.8条对长轨工作面的确定按以下规定进行:以观测者站在轨道中心,面向里程前进方向,则观测者左侧长轨称左股,右侧长轨称右股。

第五章钢轨的焊前检查、调直、除锈第5.1条根据配轨表进行选配轨作业后,要对待焊轨再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发现不合格的钢轨必须剔除。

第5.2条矫直钢轨使全长范围内轨顶面和侧面平直,不得有硬弯,扭曲。

第5.3条锯切钢轨断面处,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的垂直度均不得大于1.0mm,否则必须修正,锯轨长度误差应符合GB2585-81标准规定。

第5.4条轨面(踏面)拱度保证在-0.25~0.4mm之间。

工作面平直度保证在-0.3~0.3mm 之间。

第5.5条在轨腰1m处写清本班班次。

(包括轨的两端)第5.6条待焊钢轨的端面及与电极导电钳口接触部位,必须除锈打磨。

经除锈表面要见金属光泽,不得有锈斑,其与导电钳口接触部位的面积不小于接触面的80%,对母材的打磨不超过0.2mm。

第5.7条除锈打磨的轨头应保持原曲面形状,打磨后超过24小时待焊,若有水、油、污垢污染时,必须重新处理。

第5.8条除锈打磨结束,在焊接前再次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如发现有不合格的钢轨必须予以剔除。

第六章焊机的检查第6.1条必须对GA as 80/580焊机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修。

必须制订焊机安全操作规程。

第6.2条焊前必须检查焊机各参数值,各部位动作应正常,焊机行程与记录吻合,并断电模拟焊接过程。

如遇有不正常情况应及时调整与修理,否则不能开机焊接。

焊机的各参数值不得随意改动,如需变更、调整必须经过段批准。

第6.3条焊前必须检查焊机的供电电压,供电电压值必须在焊机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否则应对焊机进行必要的调节,在生产过程中也应随时检查与调整。

第6.4条每日都应检查焊机的冷却水、储能器压力及液压油,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第6.5条焊机主机、附属设备及控制、记录系统应完好,否则必须及时修复。

各工艺参数应按标准工艺调整到位。

每班开工前应进行检查。

第6.6条开焊前,操作者应按焊机的工艺规定检查焊机的工作状态,并对焊机主机、辅机、水冷却系统、液压系统、供电房等作最后检查。

同时检查设备的清洁、润滑、保养等质量情况,再由工长复查确认,如有不正常现象,应及时排除。

第 6.7条焊机去毛刀的调整,应使推凸后轨顶面及轨头两侧面的残留量不大于0.8mm,轨角上表面不大于0.8mm,其余部分不大于1.0mm。

母材不得切亏。

第6.8条去毛刀去除焊瘤应呈切除状,不得呈推除状,除去焊瘤的表面应无沟槽。

应定期对去毛刀片进行修整,保持去毛刀口的锐利。

第6.9条每日必须将焊机及附属设备的使用状态记入工班工作日记,月底上报厂,以备段管理部门检查。

第6.10条每日应作交接班记录,每班工作前必须查看上一班的工作日记及交接班记录。

第6.11条对焊机及附属设备的保养、维修、故障处理等工作应随时记录在设备履历簿上。

第七章焊接第7.1条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考核合格获得合格证方准上机操作。

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焊机安全操作规程》。

第7.2条焊机操作必须由工长统一指挥,各操作人员分工负责,工长对焊前所有准备工作认可后,方可开始焊接工作。

第7.3条操作者在进轨前,要密切注意前后工序的协调及配合。

第7.4条钢轨进入焊机前,必须检查焊前处理及除锈质量,发现不合格的钢轨应退出重新处理及除锈。

第7.5条钢轨进入焊机后,在对头过程中,对头基准:踏面(轨头)和工作面。

对头标准:(a)踏面上下错位≤0.3mm。

(b)工作面左右错位≤0.5mm。

(c)轨腰左右错位≤1.0mm。

(d)轨底板左右错位≤2mm。

第7.6条对头结束后,轨缝的间隙应预留给定值(一般不大于2mm),焊缝位置不偏离焊机钳口中心位置,否则应重新对头。

第7.7条焊接过程中,各操作人员应认真观察焊接过程,不得离开操作岗位,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紧急情况,迅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需停机时立即停止焊接。

第7.8条焊机监控科操作人员在焊接过程中,应监督焊接记录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焊接操作人员停焊,并报告厂技术人员和段部及时处理。

第7.9条焊接结束后,应立即检查焊机钳口部位及钢轨与钳口接触处有无打火烧伤,若有烧伤应锯除重焊。

第7.10条焊机导电钳口表面必须光洁、平整,发生烧伤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更换。

第7.11条每焊完一个焊头应对钳口进行清理,不得留有尘渣,每焊完一条长轨应清理一次钳口护板。

第7.12条焊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停焊时可进行重焊。

重焊前应对待焊处重新处理,满足焊前处理要求方可重焊,每个焊头重焊次数不得超过二次。

第7.13条焊后应对焊头外观进行检查,不得存在各种缺陷。

第7.14条焊接结束后,根据配轨表要求对焊接接头进行编号。

编号前,在焊头前3m 左右轨腰处除锈,在其上用白色油漆标出编号,字迹清楚、端正并能保持长久。

第7.15条焊接过程结束后,应立即将焊头送出焊机,并对焊机有关部位进行检查、清理。

第7.16条每班工作结束后,应按《设备管理规程(条例)》的要求进行设备的保养工作。

第八章焊后矫直第8.1条钢轨焊后必须经过矫直处理,矫直系在热态下进行,要求在成品焊缝两侧各500mm范围内,水平及垂直方向的作用面直线度每米不大于0.5mm。

第8.2条焊后矫直人员应对焊接接头焊后的错位及去毛刺后的残留量进行检查,发现有超出工艺要求范围的焊接接头应立即与焊机操作人员联系,以便及时纠正,若连续发生超限情况,应报告质检人员进行处理。

第8.3条焊后矫直人员应对焊头附近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发现有不合格的现象及焊头外观有缺陷,应立即报告工长请示厂处理,并作记录。

第8.4条矫直作业时钢轨表面压痕深度不允许超过0.5mm。

第8.5条不允许有错头现象进入下一工位。

第8.6条单方向反复调轨不允许超过4次第九章焊后热处理第9.1条钢轨焊接后,接头必须进行热处理。

第9.2条焊接接头的热处理,可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方法或其它加热方法进行焊头全断面的正火处理。

淬火钢轨焊后,焊接接头的轨头部分还需欠速淬火。

第9.3条正火处理时必须按工艺进行,待钢轨焊接接头温度低于500℃时方可重新加热,轨头加热表面温度一般不超过950℃,轨底角加热的表面温度不低于830℃,最佳的正火温度应视具体情况通过试验确定。

正火中应认真测温并做好记录。

第9.4条淬火钢轨焊接接头进行欠速淬火,必须按淬火工艺进行,采用淬火冷却器,在正火加热后立即进行,冷却器距轨顶面距离、水流量、气压及冷却时间等,应根据淬火工装的不同结构事先试验确定。

淬火工艺应认真作记录。

第9.5条焊后热处理质量由工班质检员检查,厂质检员抽查,发现不合格时必须重新热处理。

第9.6条正火热处理以测量正火加热温度为检查依据,欠速淬火处理以检测淬火工艺各项参数是否正确为依据。

第9.7条正火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必须符合《设备管理规程(条例)》的规定。

第十章精调直第10.1条拱度:曲线应该主要分布在“0”线和“0.3mm刻度”线之间,最高点可超过“0.3mm刻度”线。

第10.2条平直度:曲线应该主要分布在-0.1~0.2mm范围以内,焊缝处可超过此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