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17
2.热物性
基础混合制冷工质和新型环保替代工质的热物(热 力学和输运特性); 热物性的理论描述、状态方程和推算方法新的热物 性测试技术; 新能源利用和新型热力循环中热物性的基础问题; 新材料、细微结构和微纳米材料的热物性。
18
3.热力循环和总能系统
新型热力循环; 能源梯级利用原理和总能系统新概念; 蓄能和储能理论和方法; 新型发电方法与原理(燃料电池,生物发 电,热与热离子发电); 热力系统的状态监测和故பைடு நூலகம்诊断。
25
1.热传导
导热输运性质
(纳米复合与溶胶材料、多孔介质、生物组织、功能介 质和其他特殊介质中的输运机理与性质)
传质扩散导热
(介质中微量物质传递形式与机理、反应传质耦合导 热)
加工和工艺中的导热 微机电与微型装置中的导热
26
2.对流传热
复杂驱动对流传热 界面与电渗驱动、多外力场驱动、微重力和旋转机械中 的对流传热) 复杂流动对流传热 冲击射流与震荡流、多相流、功能流体、交叉流动和特殊 流动条件下的对流传热 界面流动与微细结构内对流传热 微弱势差作用下的壁面和界面区流动与传热、边壁与界面 微细流动结构与传热机理、尺度效应、微细结构中流动形 态与传热机理、功能流体边壁区流体结构
14
一、工程热力学
发展趋势——新的热力循环:例如,燃气轮机采用注蒸汽手段而形
成的STIG循环(程氏循环),采用湿化技术而提出的湿空气透平循环 (HAT);采用新工质(混合工质)的Kalina循环;还有一些新的循 环则借助化工技术,如燃料重整的热回收循环和带化学链反应燃烧的 新颖动力循环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80年代总能系统概念的提出,使 得热力循环研究思路发生质变,人们不再囿于单一循环的优劣,更重 视探讨把不同循环有机结合起来的各种高性能联合循环。 联合循环趋势是发展与环境、化工等领域的交叉,拓展为新的总 能系统。例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煤与生物质及工业、城市 或农业废弃物联合气化(或燃烧);固体燃料气化燃料电池联合循环; 循环流化床 。
36
2.计算流体力学
叶轮机三维叶型的CFD设计; 多流动域和复杂几何条件的非结构化网格及多块 算法; 流动失稳数值模拟方法; 叶轮机三多(多设计工况、多目标、多约束)和 两非(非定常、非稳定)设计的新理念; 高负荷叶型理论与方法; 高空低雷诺数下的流动转捩计算模型; 多级压气机气动负荷匹配技术。
37
高等工程热力学
学科简介 工程热物理的内涵
2
学科简介
1.学科分类
10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 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 学、医学。
3
学科简介
2.学科细分 一级学科(26个)
力学、机械工程、仪器仪表、材料科学与工程、冶 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工、电力学与通信、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建 筑学、土木水利、测绘、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地质 勘探、矿业、石油、纺织、轻工、铁路、公路、水 运、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与航空技术、兵器科学与 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林木工程、技术科 学 史 。
28
3.辐射传热
微/纳米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理论和实验技术 (微/纳米结构表面辐射特性、传递理论的理论和 实验研究) 非平衡、大梯度、强偏振等极端条件下的热辐射 (高温下多组分气体的非平衡辐射特性和传输、 非均匀介质中的辐射传输) 粒子辐射特性的热辐射实验与理论 (高温下粒子系内外热辐射特性的实验研究、高 温下粒子有相变时的辐射特性、粒子系内外热辐 射理论预测方法和测量技术)
型燃气轮机; 多学科设计优化(MDO)(气动热力学, 结构动 力学,强度与振动、冷却与传热、燃烧与化学反应); 超 音速、高推重比发动机的全三维反问题气动设计技术;高 效、高压比、高速化、小型化与具有优良变工况性能的压 缩机设计技术;超大型水轮机和水泵;微型和超小型泵; 水中航行器高速化、低噪音;特殊或复杂条件下(泥沙和 其他多相流、沙漠和高温、核辐射、海底与超高压)水力 机械的设计和流动理论。
41
优先发展方向和资助领域(5个方 面)
1、燃烧基础理论研究 2、气体燃料燃烧 3、固体燃料燃烧 4、火灾燃烧 5、燃烧诊断
42
1.燃烧基础理论研究
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层流燃烧
(固体可燃物热解与燃烧反应动力学、气体燃料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 NOx和炭黑生成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层流火焰结构和燃烧规律的理论描 述)
39
工程热物理的内涵
工程热力学 传热传质学 内流流体力学 燃烧学 多相流 可再生能源
40
燃烧学
研究对象——各种气体、液体与固体燃料以及火 灾等复杂燃烧条件下的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 应过程。 发展趋势——重视对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 究、持续不断地开展对层流燃烧地研究、深入发 展湍流多相流动与燃烧理论、燃烧理论的应用领 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例如火灾)。
27
2.对流传热
相变现象与传热
(急速和爆发性相变、非线性非平衡界面结构特性、汽 泡动力特性和界面微细流动、竞争性相变过程与传 热、流固相间接触特性、薄液膜蒸发凝结与稳定性、 微小结构中的相变与传热)
对流传热强化 (强化传热理论、新型强化传热机理与方法、新型换
热器、相变传热强化、新型热管)
热管理与冷却技术 新型能源系统中的对流传热 工艺过程中的对流传热
29
3.辐射传热
以辐射为主要换热方式的热工设备的反设计理论和方法 多场耦合下的辐射传热 (热辐射与单相对流耦合、热辐射与相变耦合、热辐射与 传质耦合、热辐射与气动耦合、热辐射-导热-热应力的 耦合) 复杂环境目标红外辐射特征提取和融合方法 生物医学中生物组织热辐射物性与辐射传热 辐射热物性数据库的建立和国际间比对 航天材料在低温、中温下反射光谱分布函数的测定
19
4.制冷与低温工程学
新型替代工质制冷技术; 热声制冷、脉冲管制冷技术; 热驱动制冷技术; 热泵技术; 深冷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 固体制冷技术及微型化制冷技术。
20
工程热物理的内涵
工程热力学 传热传质学 内流流体力学 燃烧学 多相流 可再生能源
21
二、传热传质学
研究由于温差引起的能量传递过程和物质组分浓度差 引起的物质迁移过程,以导热、对流和辐射为基本形 式,加上它们之间的耦合所形成的各种传递现象。
热传导 自然对流换热 强制对流换热 沸腾与凝结换热 辐射换热
换热器 工业与环境中的换热 强化传热技术 质交换 传热传质中的实验技术 其它
22
二、传热传质学
发展趋势-传热传质研究细微化和传热传质计算精 确化;发现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与高新科 技交叉融合,不断拓展研究范围与领域;不断更新 科学理念,引入新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手段。
6
2个
9个
工程热物理的内涵
工程热力学 内流流体力学 传热传质学 燃烧学 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基础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热物理问题
7
工程热物理的内涵
两相与多相热物理学 热力系统动态特性学 生物热力学与生物传热学 火灾学 其它领域特殊条件下的热物理问题
8
总体发展趋势
基础问题探索不断深化、开拓,形成了本学科 的高深层次的研究内容。如: 宏观向微观、介观的过渡;常规向超常或极端 参数的发展;随机、非定常、多维、多相、多 过程与多因素耦合等复杂热物理问题。 从学科单一分支的研究向多分支的渗透融合发 展;与其他学科交叉、综合已成为趋势,已全 方位、大跨度地形成交叉融合,学科的界限愈 来愈淡化与模糊。 研究的定量化和精确化,研究手段的先进化。
4
工程热物理学科
研究能量以热和功为主以及其他更多能量形 式在能量释放、转化、传递和控制过程中的 基本规律及利用技术的基础学科,是能源与 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
5
学院学科设置
博士后 流动站 一级学科 博士点 二级学科 博士点 2个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 学与技术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 学与技术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 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 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 程机械、核能科学与工程、核 技术及应用、化学工程
34
优先发展方向和资助领域(4个方
面)
1、内流流体力学中的黏性流动 2、计算流体力学 3、叶轮机中的非定常流动 4、先进叶轮机内流动动态测试技术
35
1.内流流体力学中的黏性流动
复杂三维剪切流条件下具有逆压梯度流场的湍流 特性; 复杂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直接数值模拟DNS和 大涡模拟LES); 流动作用机制和演化机理以及流动控制。
15
优先发展方向和资助领域(4个方
面)
1、非平衡态热力学及计算统计热力学 2、热物性 3、热力循环和总能系统 4、制冷与低温工程学
16
1.非平衡态热力学及计算统计热力学
非平衡态热力学 非平衡相变及界面现象 非平衡系统中的声传播 热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分子势函数的研究 功能流体物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与固壁间关系的模拟
湍流-复杂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
(湍流-复杂化学反应和辐射相互作用机理和模型、湍流辐射相互作用)
湍流多相燃烧的理论模型
(湍流-颗粒反应相互作用、颗粒多相燃烧与反应机理、湍流-颗粒与多 相反应的相互作用)
湍流多相燃烧的数值模拟
(湍流燃烧的大涡模拟、湍流-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亚格子湍流燃烧模型。 湍流燃烧的直接模拟、高效高精度模拟算法)
9
工程热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
数值计算和数值模拟、仿真
10
学科现状
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10~20年),特 别是实验研究方面差距更大,试验设备和测试手 段落后; 很多重要方向性研究还处于空白或薄弱状态; 能源科技开发研究投资强度过低; 重应用、轻基础。 需要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学者在基础方面不断努力, 在自由探索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本质直观 能力和假设推演能力,提高原创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