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公司法背景

德国公司法背景

现行德国股份公司法的历史背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种大型企业的公司模式,它所需要的资金不是几个签约的企业主所能提供的,而是通过众多的资金提供渠道聚集的。

股份公司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它源于建筑业和与美洲、印度贸易所需船舶装备的高额投资的需要。

股份的出现,意味着资金投入在高风险情况下的巨额收入。

而来自拉丁语的“股份”一词也反映了对一部分盈利的要求。

同时资本损失的风险,比如沉船事件,被限制在投资的范围内。

当时的股份公司都处在国家的严格监督之下,在殖民地地区,这些资本一般集中在贵族手里,用于军事和战争。

到了18世纪,这种公司形式才用于银行和保险业。

19世纪工业的繁荣给公司带来了新机。

第一个股份公司的规定是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它在拿破仑统治的德国西部曾适用过,普鲁士在19世纪40年代也效仿了这部法规。

随后股份公司作为一种法定形式在矿山、铁路以及以后的重工业行业里被普遍使用。

但是,直到那时,人们还普遍认为,公司的成立必须由国家许可,公司的运作也必须处在国家的监督之下。

到了1870年,在经济自由主义盛行之时,立法者才决定抛弃这种国家严格监督的形式。

这样,所谓的许可体制就走向了准则体制:立法者制定了许多严格的规定,用于保护股东和债权人;公司的建立不再由国家的意思所左右,而是自由地成立。

而监督企业运转的职能就交给了相当于原先国家监督的机构——监事会,监事会作为股东大会、董事会之间的第三个企业职能机构而出现了。

那时法律还没对监事会这一机构作出规范,当初它是一种为了确保对企业实行监督的股东委员会,执行股东大会由于人数多和不记名股东所不能履行的职能。

1870年的法规标志着德国企业监事会制度的诞生。

德国的股份公司法与其他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是有区别的,公司内部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这三个机构组成的。

对它的评价,请大家记住一点,就是它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基于立法者的规定。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初期出现了一片经济繁荣景象,但不久就发生了危机,原因是众多企业发生崩溃,而这些企业多数没有足够的资金,另有一些是欺诈性的公司。

因此,立法者认为有必要在1884年增订法规,来加强对股份公司的规范。

另外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股份公司的形式不适用于小型企业,还需要另一种公司形式,其责任应限制在企业财产的范围内,同时应将其内部机构设置的自由性与私人企业的灵活性相结合。

这种考虑导致了有限责任公司这种企业形式的出现。

与股份公司相反,它不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而是由法学家和立法者一手设计出来的。

这种公司形式由1892年制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法正式规定,使之作为一种小的股份企业形式诞生了。

在以后的时间里,它以惊人的魅力,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其他国家以相应的形式很快地发展起来了。

1897年的商法典给股份企业带来的是微不足道的变化。

事实证明,在1918年一战以后经济严重困难阶段,以及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严重缺乏法律的时期,倒是促进了法律领域的改革,到1937年形成了较完整的新的规范。

从那时起,股份法就把从商法典中大量提出的内容与自身独立的股权特性结合起来了。

这个法律的规定非常具有刚性,它将股东和准备购买股票的人以及公司内部机构的权限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得到法律的保护,以后这些规定就应用于所有的股份企业。

这些规定,提高了资金市场的透明度,疏通了资金市场,改善了股东的权利,加强了董事会对企业管理的独立性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这样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从此以后董事会对企业的领导不再受股东、监事会以及国家组织的影响,而是独立对企业实行指挥(股份法第76条)。

尽管这一原则与希特勒时期的思想意识是一致的,但由于它不是首先出自于民族社会学家们的思考,而是渊源于公司实践,因此这一条款在1933年被废除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进入了第二次完善股份公司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股份公司法在1884年已确立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增加和完善,无论在范围、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得到了发展。

另外,股份法第23条第5款规定:如果法律允许,公司章程可以不按法律确定的模式而制定。

立法者还努力在股东的权利、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和内部监督机构之间求得平衡,资本市场要求有强有力的企业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协调。

这部法典的重要改变之一,是区分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者的职权。

首先是年终决算的设置和盈利分配的决定。

根据比较强硬的解释,人们终于统一了认识,即董事会在一般情况下把公司收入的一半作为法定公积金,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上决定另一半收入是作为公益金,还是作为红利支出(股份法第58、第174条)。

这一改变在以后几年里对德国大型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1965年股份公司法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康采恩条款,这对德国立法者来讲是一块新的领域(股份法第15条至18条和第291条以后的规定)。

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业集团的产生。

在企业集团里,多数企业就像一个企业一样,在统一的经营管理下实行多数股份参与制。

实践证实它是有魅力的,尽管尚未真正把握它的发展方向,就已在事实上形成了不少企业帝国。

对立法者来讲,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解决垄断的形成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竞争造成的威胁。

因此,在1957年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第23条及其后的条款)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有关竞争的协议”(罗马条约第85条及其后的条款)对保护竞争作了规定。

此后,康采恩法也对由于康采恩集团的出现而使其利益受到影响的债权人和少数股东的权利进行保护。

Ⅱ.大企业法的重要发展1.工人的共同决策1965年的股份法仍是当今德国股份公司法的基础。

在此必须提及工人共同决策的规定,因为如果没有它,德国的股份公司法就不全面。

一战以后,大企业在监事会中已给予工人一定的席位和选票;同时,企业委员会也成为法定的组织并由法律加以规定,它的职能是在企业统一管理下,参与企业经营组织、工作组织等众多问题的决策(1922年企业委员会法)。

当时此法律就涉及到了,给予在一战中参与保卫德国的职工以一定的奖励,并保障他们在一战后参与重建被破坏的经济和建立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中的积极作用。

二战以后经历了相似的阶段。

没有丧失政治权利的工会组织要求在振兴经济中,换言之也就是在企业的领导中拥有一个持久的具有活力的组织。

他们的要求于1951年在采煤业、采矿业以及钢铁工业中关于工人共同决策权的法律中得以实现。

在采矿冶金工业,工人在监事会中的人数与股东的人数是一样的,在双方表决票数相等的情况下,将推选一位公正的同事来决断。

另外,负责工人的人事和社会事务的经理也要成为董事会成员之一。

采矿冶金工业共同决策权法生效一年以后,阿登那总理极力反对把这种共同参与权应用到其他行业。

尽管工人们进行了强烈的抗议活动,到了1952年,这种工人在监事会中作为第三者共同参与的权利仍仅限制在拥有500名以上工人的企业。

经历了十多年的奋斗,到了1976年,监事会里的工人代表人数与股东人数相等的情况才在拥有两千名以上工人的不适用矿冶法的企业中得以实现。

另外,1976年的共同参与权法中也规定了负责工人事务的经理应成为董事会成员之一,他的任务是在企业高层管理中对职工的人事、社会事务进行代理。

定期由股东方面选举出来的监事会主席的选票在双方投票相等的情况下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改变破坏了监事会中的平等性,但这一制度却一直存续下来。

2.欧洲联盟的企业法规定由于欧洲联盟企业法大都受到德国股份公司法的决定性影响,因此其规则极少能改变德国的股份公司法。

同样,欧盟第4、7和8次规则规定的结算法,对德国股份公司的影响也不大,因为德国股份公司的结算法要更严格得多。

3.公司形式变更法和有价证券交易法1994年的公司形式变更法对股份有限公司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这一法律包含了企业的合并、解散和企业变更的条款。

其中大多数涉及的是技术性问题,没有涉及企业的结构问题。

较重要的1994年有价证券交易法也没有触及股份有限公司的结构问题,而更多地涉及股票的交易、企业信息的公开以有利于股东和交易所的规定,再就是禁止内幕交易的规定。

它已不再是股份公司法的调整对象了,而应作为资本市场法的调整对象,股份公司法中因此减少了那些针对资本市场保护的条款。

Ⅲ.德国股份公司的现实问题1.股份公司法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德国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公司法是长期不断发展的产物,目前股份公司法的状况是从经济和法律实践中获得经验的结果。

人们也应确信,自1870年的127年来,股份公司法同商法及其企业法相比经历了多次原则性的修改,这表明了一个事实,即大企业的权利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中,经受了许多压力和变迁,无法可依也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并且很清楚地被公众和政治家所察觉,因此公众和政治家都很注重股份公司。

不可忽视的众多小股东把他们的积累投入股份公司之中,保障他们经济上的安全就成为国家的一项任务。

工人群众在政治上也是很重要的,他们工作于大的企业之中,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要由大企业来保证,因此企业要正常运转,并在经济上满足人们的需要,股份公司法就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法律,而且也是政治性的法律。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公众和国家比对有限责任公司法更加关注股份有限公司法。

同样也可以说,股份公司法是一个特别困难的法律领域,因为在大企业中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集团要得以平衡和协调,尽可能相互协作,需要一些特殊的法律艺术。

下面就五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地谈一谈,这些都是股份法实行30年来所讨论过、修改过或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2.康采恩法如前所述,康采恩法对德国立法者来说是一块新领地,在其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有过疑虑,因为这些规定在国外被批评或被拒绝过。

只有葡萄牙和巴西制定了康采恩法,有了一定的基础。

这个法律的适用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

事实证明,如果控股企业按照它的利益来操纵企业和支配资金,对少数股东及相关企业的债权人来说就存在着危险。

对一个独立企业的多数股东、少数股东和企业领导层之间的一般冲突与康采恩中的冲突在法律评价上是完全不同的。

出于这个原因,关于企业制度的规定就要考虑康采恩的特殊性,就此而言,作为企业法的一个专门领域,康采恩法是不容质疑的。

德国的康采恩从结构上可分为协议康采恩和事实康采恩。

如果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是通过多数控股参与的形式,并以公司合同的形式确定其相互关系,子公司要么是服从母公司的直接领导(所谓的支配合同,股份法第291和308条规定),要么是向母公司提交盈利(所谓的交利合同,股份法第291、301条等规定),而控股公司则有义务为被控股公司清偿债务(第302条规定),股东则可通过红利的分配来保证自己的利益,红利的高低是以当时的盈利来确定的(第304条规定)。

他们还有一条路可选,就是用被控股公司的股票去换取控股公司的股票;在一定条件下他们还有要求现金的可能(第305条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