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寿春“十大文化”位于淮河南岸、八公山下的寿县,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古城。
古称寿春、寿阳、寿州。
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近期,寿县县委、政府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寿县2600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提炼出涵盖寿县人文精华的“十大文化”,即:楚汉文化、治水文化、廉政文化、战争文化、城墙文化、豆腐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
博大精深的楚汉文化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寿春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从楚文化遗存看,政治、军事、文化、商业、交通、城垣、青铜器的冶炼与铸造,乃至衣食住行都带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
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漆器,都表现出与两湖地区楚文化相同风格而又有改进的文化面貌与特征。
寿春楚文化汇聚了许多精华,如楚寿春城遗址的建筑艺术及其宏大规模;引进水稻的栽培与芍陂的开凿利用,楚金币“郢爰”的铸造与发行;“鄂君启节”的使用,标明楚国商业、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与发达;大量青铜的冶炼与青铜器的铸造,融文字、书法、镶嵌于一炉,如“鄂君启节”等,显示了楚文化的先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说楚文化是寿春古老文明的一座高峰,那么《淮南子》就是另一座举世瞩目的巅峰之作。
秦灭楚后不过短短几十年,但寿春楚文化的精髓已深深扎根于寿春百姓的心中,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汉文化以《淮南子》为开山之作。
这部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集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着。
《淮南子》写下了许多对宇宙、事物的认识,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知识,对天文、地理、物理、仪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哲学和文学诸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文训》中有关“二十八宿”、“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和“阳燧取火”的记载;《淮南万毕术》中的《炼丹术》,当是最早见于文字的化学实验。
《淮南子》在文学上价值非凡。
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出自它或经由它而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汉语成语词典》收成语约有1.02万条,《古今汉语成语词典》收成语约1.5万条。
这两部词典从《淮南子》中摘录的成语粗略统计有120多条,足见《淮南子》在词语海洋中的分量。
《淮南子》中收录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有些被改编成戏剧、小说、电影,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伯乐相马》、《西门豹治邺》、《卧薪尝胆》等。
楚汉文化宛若一部皇皇巨着,人们可从新开馆的寿春楚文化博物馆中窥见楚汉文化瑰丽辉煌的一页。
源远流长的治水文化治水文化贯穿了整个寿春文明史,治水文化研究以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和建筑遗存为载体,能让我们从中了解丰富的治水文化信息,为今天的人们改造自然,避害趋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治水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有一处烟波浩渺的水库,它就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芍陂,即安丰塘。
其兴建者孙叔敖,原为布衣贤士,召拜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后,致力于水利兴民。
安丰塘工程布局合理,上引龙穴山、淠河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
对于楚国徙都寿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安丰塘仍为淠史杭灌区着名的反调节水库,蓄水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3万亩,发挥着灌溉、旅游、运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973年,联合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曾亲临安丰塘考察,一睹古塘风采。
1988年1月13日,安丰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王安石在《安丰张令修芍陂》诗中云:桐乡赈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目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自当年。
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恃水为固古寿春。
自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凭借寿春周围水系发达稻米丰给,为都达19年之久。
汉淮南王刘长、刘安、三国时袁术也以寿春为都,苦心经营,一度成为繁华富饶之地。
今之寿春,为沿袭古都的建制镇名称,为寿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古城墙环绕城区四周,古为屯兵御敌之工事,今为防洪阻水之屏障,功不可没。
因水而兴古名镇。
与治水文化息息相关的,还有正阳、瓦埠、隐贤三大古镇的一度兴盛与繁荣。
正阳位于寿春西南30公里处,淮、淠、颍三水汇流处,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
因有舟楫之利,正阳开埠较早。
明成化元年设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设“淮北督销盐务总局”,促进了商业开发。
由于正阳关地处淮河中游关锁,水路交通发达,万商云集,成为蜚声遐迩的皖西北商业中心。
解放后,曾经一度设市,有“小上海”之誉。
该镇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物古迹丰富,令游客流连忘返。
寿春、正阳、隐贤、瓦埠均滨水而建,靠水而兴,宛如今天的江浙水乡,商贸发达,盛极一时。
正气凛然的廉政文化寿县2600多年的文明史上,产生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中有的以清廉传世,有的以不计得失扬名,有的以敢于直言,不畏权势流芳。
千百年来浩然正气,清风惠政,让人们以史为鉴,清正为官,廉洁为人,为廉政文化续写新篇章。
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家,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相。
他曾说:“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录而施愈博,位兹尊而礼愈恭,是以不得罪士民也。
”他在任楚相的12年中,施教导民,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孙叔敖是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可是他死后,儿子却陷入贫困之中,穷得卖柴为生。
“时苗留犊”的掌故,出自《三国志·魏书》:“时苗,字德胄,钜鹿人也。
少清白,为人疾恶。
建安中,入丞相府,出为寿春令,令行风靡。
”东汉建安时,时苗任寿春令,居官岁馀,牛生一犊。
他离开寿春时,把小牛犊留下了。
后人感其清廉,把小牛饮水的池塘称为“留犊池”,所在街巷称“留犊祠巷”。
唐人李翰在《蒙求》中,把“时苗留犊”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典范。
后来的蒙学读物《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也都载有“时苗留犊”的掌故。
许多地方官员和骚人墨客常来留犊池畔瞻仰凭吊,留下了许多赞颂时苗的诗篇。
明代寿州主事董豫在《留犊池》一诗中写道:去任无惭到任时,独有一犊留斯池。
廉名不特当时重,遗爱能令去后思。
千载清风垂古史,半池明月映荒祠。
停骖几度池边立,漫剔苍苔诵勒诗。
宋代被世人称为“一门三相”的即吕夷简、吕公着、吕本中,也在史册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吕夷简,宋真宗时举进士,在任职期间,屡次奏事,建议取消农具征税,减轻伐木民工劳役之苦,真宗皇帝称赞他“有为国爱民之心”。
仁宗亲政后,他仍为宰相,上疏八事:正朝纲,塞邪径,禁贿赂,辨佞夭,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
庆历三年(1043年)病故,帝对群臣涕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 吕夷简之子吕公着,幼年好学,废寝忘食,善思慎行。
《宋史》称吕公着“暑不挥扇,寒不亲火,简重清静,盖无禀然。
其积虑深敏,量闳而学粹,遇事善决,不以私利害动其心,与人交,出于至诚,好德至善”。
吕公着之曾孙吕本中,南宋着名诗人。
历任济阴县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祠部员外郎、中书舍人。
由于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得罪了权奸秦桧,被罢官。
其诗已负盛名,自言传“江西诗派”衣钵。
在历史文化名镇正阳关,至今流传着“贤良街”(又名“六尺巷”)的故事。
这位叫俞化鹏的正阳关人,是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
他进京做官之后,家迁正阳关南大街定居。
这年,他家与对街周铁匠家都要盖房子。
双方按照原定计划施工,则街巷显得太窄,甚至影响“滴水”,双方互不相让地皮。
俞的后人认为自己有权势,派人进京陈述情况,要求压制周家。
俞问明来意,向来人申明大义,并修书一封,叫子弟们以大局为重,友善邻里。
书信中有诗一首,曰: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书信捎回正阳,俞周两家争相传阅,称道俞扶九的厚道为人。
俞家首先提出后让三尺墙,周家也主动退让三尺,结果街宽人心更宽,市民深受感动,便把这条街命名为“贤良街”。
革命家、文物收藏家孙大光,寿县堰口镇人,16岁参加革命,戎马倥偬转战南北。
生前,曾任国家交通部部长、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
孙大光博通文史,酷爱文物收藏,尤喜名人字画。
建国后,全家节衣缩食,精心收藏了一批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他在古稀之年,偕夫人回乡省亲,分两批将捐赠文物的所得奖金41.2万元和100万元分别捐给堰口小学、寿县一中和堰口、正阳两地兴办教育事业。
他的仁风义举,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文韬武略的军事文化寿县地处八公山之阳,淮河南岸,淝水之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
数代王朝的更迭,时事风云的变幻,多在以淮河为界,展开激烈的对垒和争战,为后世沉淀出一页页值得玩味的战争文化。
东汉末期,曹操在北方,以许昌、洛阳为中心,东南据有长淮,淮水中游的寿春,上与许洛相近,有蔡颍诸水相通;下则雄视江淮之间,以合肥为其前哨阵地,经常利用颍涡诸水,向寿县和沿淮进军。
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一页,是导致前秦政权瓦解的淝水之战。
公元384年,前秦统治者苻坚统一北方后,亲率80余万大军沿淮水南下,企图一举灭亡东晋。
东晋大臣谢安派谢玄、谢石率兵八万迎敌,双方隔淝水相持。
苻坚见晋军布阵严整,远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从此有了“草木皆兵”的成语。
在东晋军队的追击下,前秦部众崩不成军,苻坚狼狈逃归,前秦政权瓦解。
成就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五代十国时,寿春为南唐边陲重镇,以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镇守。
后周显德二年和四年,周世宗柴荣两次亲征寿春。
作为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亦两次从世宗出征。
第二次是在显德四年(957)三月,赵匡胤扎营于城北紫金山下,率军攻山,首破连珠寨,斩唐兵数千人,守寨唐将朱元、朱仁裕率兵万馀投降。
翌日复战,连破数寨,擒南唐应援使陈承昭、大将许文缜、边镐等,使州城完全置于周军包围之中。
刘仁赡“闻援军既败,计无所出,但扼腕浩叹而己。
”尽管如此,他忠贞不二,拒周劝降,率部坚守城池。
由于寿县位于淮淝之滨,历史上出现多次以淮河为界的南北分垒对峙。
特别是南宋与金国以淮河为界的战争长达百年之久。
南宋寿春保卫战中,寿春人发明了在子窠中装上火药发射的子窠枪,后来传到欧洲,成为现代步枪的始祖。
在战争的磨炼中,寿春人发明了不易打烂穿透的纸甲,学会了在淮河上架设不易被敌人破坏的浮桥。
这些在特殊时期的发明,都极大地丰富了战争文化,值得去挖掘和研究。
饮誉世界的豆腐文化被人们誉为“营养珍品”的豆腐就诞生在寿县八公山境内。
据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相传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都寿春,他喜爱神仙黄白之术,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被、晋昌八公在北山论道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结果不经意间发明了豆腐。
唐朝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将豆腐之法传到日本,被称为“唐传豆腐淮南堂制”,以示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