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琛---老北京特色小吃

王琛---老北京特色小吃

老北京特色小吃——高一(6) 王琛北京小吃的来历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民族特性北京有长达3000多年的都城历史,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别是元明清成为都城之后,各族人民纷纷聚集于此,他们带来了自己民族的风味食品。

特别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满族,人主中原后,他们将民族风味食品也带来北京。

元帝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长于骑射,作战行动迅速,金戈铁马的军旅中,不宜精烹细作。

士兵将头盔倒过来盛水置于火上,放人现宰的羊肉涮后简单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终于演变为风靡京城的涮羊肉。

还带来以乳酪为原料制作成的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的面茶。

《燕京民间食货资料》中记载,嘉庆癸酉年(1813),硕亭撰写的竹枝词有:“奶茶有铺独京华,乳酪如冰浸齿牙。

名唤喀拉颜色黑,一文钱买一杯茶。

”明永乐年间,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祖籍在长江两岸的御林军退役后定居北京,还有随着迁都进京的农民、商人,带来了南方稻米种植技艺和制作年糕的烹调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为原料的小吃制品。

后来为回族所借鉴,移植于清真回民小吃,成为特有清真食品。

清兵入关,特别是定都北京之后,满族小吃也随之进京,典型品种如萨其马,其制作要经切、码两工序,“切”满语为萨其非,“码”为码拉木壁,因此取其头两个词音萨其马。

有人说北京小吃是北京历史画册中的一幅画图,色彩纷呈,如今北京流传下来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复兴所说:“大多是旗人之滥觞”,认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宫廷御膳。

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小窝头等,确实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地方习俗文化性北京历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

老北京人的习俗风情文化,几乎都能与小吃品种发生联系,从而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地方性色彩。

中国从过年到守岁,各种传统节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

过什么节吃什么食品,都有讲究,并提到“礼”的高度来认识。

如大年初一要吃“扁食”,就是水饺。

立春要用热水烫面加香油烙成双合饼,吃时两片平铺,放入饼菜,卷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

饼菜很有讲究,要用碧绿的刚出尖的羊角葱和甜面酱,加熟肉切成的丝卷入饼;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干粉丝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针菜、木耳等炒和的菜。

碧绿的青菜,意欲留住大好春光,寓寄吉祥,故吃春饼称“咬春”。

正月吃年糕,以讨得“年年高”的吉祥如意,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中也说:“二月初二,各家采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

三月十八东岳庙进香之日,吃烧笋鸡,吃凉糕,糯米面蒸,加糖、碎芝麻,即糍巴也。

”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中记载:“京朝官端午赐食粽,重阳赐食糕。

”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载王嘉诚咏月饼和花糕词曰:“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京城。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

”还有书记载说:“腊月初八前,捶红枣破皮泡汤,至初八加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为…腊八粥‟。

”上述资料提供了北京什么节日吃什么小吃的情景,应了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有关饮食“不时不食”的论述。

这种“不时不食”的习俗甚至在一天中也有表现,据张江载先生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中记载:“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卖之杏仁茶、豆腐浆、茶汤、切糕、豆腐脑,下午所叫卖之豆渣儿糕、蒸云豆、豆汁粥、老豆腐,夜间叫卖之硬面饽饽、茶鸡子、炒豆腐之类,其制法新奇,亦惟此土所独有耳。

”其实“惟此土所独有”的品种还有不少,例如涮羊肉锅。

曾在北京居住过的浙江桐乡人严辰缁写的《忆京都词》中,就将涮羊肉与南方进行对比:“忆京都冬窗不透风,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间风满屋,热炭又嫌樱火毒。

”涮羊肉火锅发展到现在,其原料品种已不限羊肉,也不限于只有冬天才吃了。

说明烹饪炊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前发展,推动了小吃烹饪文化的进步。

涮火锅也成为北京地方的一大特色。

北京小吃的地方性还表现在食用形式上,如入秋以后讲补秋膘,要吃涮羊肉、炙子烤牛肉。

老北京人吃烤牛肉在铁炙子下架松柴自烤自吃,吃时一只脚立地一只脚蹬在长凳上,表现出特有的豪爽和剽悍。

《都门杂咏》记载:“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

火炙最宜牛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

”据金受申先生称,大酒缸以前卖碗酒,用的是黑皮子马蹄碗,颇有诗意古味。

《故都食物百咏》中,把吃烤肉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浓烟熏得涕潸潸,柴火光中照醉颜。

盘满生膻凭一炙,如斯嗜尚近夷蛮。

”真可谓形容尽致,语无虚设了。

北京小吃的叫卖文化也与北京小吃文化一样,富有北京地方性。

做小吃买卖的人,为赶快把自己制作的小吃卖出去,不少品种都一边制作一边吆喝,韵腔很美。

如深夜出售硬面饽饽的沿街叫卖,透过冬夜的寒风,送到居民院内。

有人形容它的叫卖声是:“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

”北京街头小巷,卖包子的小吃摊店甚多,他们一边揭着笼盖,一边吆喝着:“刚出锅——热的吃——”透过热气腾腾的烟雾,把刚出锅的信息传入过路人的耳中,吸引顾客购买,也有人把此情景写入诗中:“包儿种类最繁多,新屉声声现出锅。

荤素甜咸别回汉,尝来几个味如何?”北京小吃的叫卖声运腔自如,韵调优美,勾起很多人儿时的回忆和对故土特有的思念,激发人们对北京的热爱,但因时代的不同、销售方式的改变,叫卖吆喝声已成为稀有的历史了。

三、北京小吃的独到技艺性北京小吃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还表现在制作小吃的技艺性,如北京小吃的芝麻烧饼香脆可口,多少年来深得群众喜爱。

它的制作要求很高,例如面与麻酱的比例要合适,麻酱多了发苦,少了不香;面坯擀制的厚度及根据不同季节酵面发到什么程度都有讲究。

符合要求的烧饼外表整齐,色泽黄爽,口感香脆,切开后内中要有二十几层,才算合格。

因此无技艺和经验是做不好的,烧饼制作技艺是长期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烹饪文化沉积的过程。

再如北京的白水羊头,选料十分讲究,当年出售羊头肉的“羊头马”,每天仅出售20个。

他亲自到屠宰场选出必须是白毛的羊头,羊龄要求严格,在一岁半左右。

回来后,里外洗涤,要把羊舌抻出来,用刷子刷过,根据老嫩程度下锅。

椒盐配制要用丁香、花椒、大盐等精制,炒黄后,碾成细末,装入不易受潮跑味的用牛角制成的容器内。

出售时,用一把大弯片刀削羊头肉,每片肉都要带皮。

出售羊头肉时,围观者甚众,竞看他用片刀片肉和操作的技艺。

羊头肉口味极佳,赢得百姓和文化名人的赞赏。

《燕京小食品杂咏》中记载:“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

盐花洒得如雪飞,薄薄切成与纸同。

”这要求极高的技艺,据小吃行家,北京翔达饮食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连生(原南来顺经理)讲,此技艺目前已无人能继承,是很可惜的。

无独有偶,北京汉民中的猪头肉是经煮后熏烤而成的小吃,但在北京不称猪头肉,而称熏鱼。

其切片技艺也十分高超,有诗为证:“猪头不叫叫熏鱼,巧手切来片如纸。

夹得火烧堪大嚼,夕阳红柜走街衢。

”因卖此小吃的制作人每天夕阳时,身负红柜,嘴喊熏鱼,走街串巷,故有“夕阳红柜走街衢”之说。

《故都食物百咏》中有一首写馅饼的诗:“居处长安未足忧,平民食物尽堪求。

至今煤市街前过,犹有当年馅饼周。

”说的是制作馅饼出名的前门外煤市街上开设的同聚馆,掌柜周小亭,因馅饼出色,被人尊称为“馅饼周”。

原来“馅饼周”的馅饼的投料要求极严格,要用鲜牛肉的鲜嫩部分,和纯葱白切末,肉要用刀剁成茸,制作的面和得稀,抓在手里往下溜。

用这样稀的面团包出直径在2寸、高1寸许的圆形馅饼,上铛煎出,呈金黄色。

薄皮大馅的馅饼,皮不破,馅不漏,咬一口,汁鲜肉香,外皮焦酥,确实不可多得,故成为一绝,享誉北京。

汉族中也有不少精品,清代杨静亭在《都门杂咏》中,曾写过致美斋的馄饨、福兴居的鸡面、小有余芳的蟹肉烧麦,称赞说:“包得馄饨味胜常,……咽后方知滋味长。

”鸡面是“面白如银细若丝,煮来鸡汁味偏滋”;写烧麦是“玉盘擎出堆如雪,皮薄还应蟹透红”。

这种制作技艺体现了中国烹饪的色、香、味、形、滋(质地)、养(养生)和以味为核心的特色。

它不单是个人制作技艺的表现,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饮食烹饪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北京小吃以它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和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了人们联系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充分地反映了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有世界性这一真理。

老北京著名小吃1.驴打滚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

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

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

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2.艾窝窝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

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艾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钫》一书中找到了说明。

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艾窝窝。

”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艾窝窝”。

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

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

”还注说:“艾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3.豌豆黄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

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

清宫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

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

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

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