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及教训摘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从而直接影响到冷战后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和变化。

苏联剧变主要原因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惨痛教训十分深刻,值得认真总结汲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要始终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终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要强化发展意识,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关键词:苏联剧变;主要原因;教训
一、绪论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

苏联解体消亡是世界当代史的一件大事,苏联红旗落下,俄罗斯三色旗升起,它改变了世界格局,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从而直接影响到冷战后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和变化。

对此,中国的态度是很明确的,邓小平曾指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苏东剧变十余年来,我国理论界在研究苏联演变的性质、原因和教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有新的进展。

但是应该看到,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特别在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与教训的问题上,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正确的观点与错误的观点相互交织,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人们的视听。

我们知道苏联剧变主要原因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惨痛教训十分深刻,值得认真总结汲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要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认识。

二、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
高放先生在《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单一的,应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发展合力论来解释,仔细分析苏联东欧剧变有12 个方面的原因:外因与内因,内因为主;远因与近因,近因为主;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观原因为主;微观原因与宏观原因,宏观原因为主,上层领导出了问题;浅因与深因,深因为主,浅因,如民族矛盾没处理好,
深因就是苏联共产党没有很好掌握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

肖枫先生在《苏联解体的深层次教训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文中指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可简要地归纳为五句话。

即:(1)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2)在诸多因素中,西方“和平演变”得手和苏联的“改革”变成“改向”,是两个重要的直接原因;(3)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滞缓、社会主义形象受损以及执政党陷入深刻危机严重脱离群众、动摇了生存基础,是两个深层的根源;(4)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是个根本教训;(5)归根结底,问题出在执政党内部,深层根源还在经济上。

上述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

我们认为苏联剧变,即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

在诸多原因中,必然有一种是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

从根本上来说,问题主要出在苏共党内,又主要是其领袖人物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对内背叛苏联人民,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把苏联党和国家引入了歧途,葬送了几千万人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成果。

(一)领导人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苏共领导权被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纂夺,他们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了党和人民。

党的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根本性的问题。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都是两面派、阴谋家、野心家,说一套、做一套,千方百计骗取信任。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推行其反共的、修正主义的路线。

他们的基本手法是把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作为突破口。

党的历史与党的领袖是密切联系的,“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二)党内腐败,严重脱离群众,苏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
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

有一种观点认为,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

具体地说,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

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

(三)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固然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无需讳言,它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四)苏共在理论上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先是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后又跳到背离
和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由于丢掉了先进文化的灵魂,失去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资格,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攻势面前迅速败下阵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旗帜问题历来关系着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是绝对丢不得的。

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具有先进性,之所以优越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灵魂,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什么态度是关系党能否保持先进性的关键。

坚持并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史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僵化,理论停滞,或者反转过来,背离和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都会失去先进文化的灵魂,使党失去先进性,从而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攻势面前败下阵来。

苏共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三、苏联剧变的主要教训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必然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从苏联剧变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1、苏联在改革战略上,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要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实践中显示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2、苏联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

实事求是是评价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包括主要领导人的是非功过,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正确的改革路线的重要前提。

3、没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终丧失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力量,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4、强化发展意识,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

苏共兴衰成败的历史启示我们:必须牢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巩固和壮大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物质基础。

四、参考文献
[1] 高放.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1998(5).
[2] 肖枫.苏联解体的深层教训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理论前沿,2002(4).
[3] 许青云. 关于苏联剧变的轨迹及主要原因和惨痛教训的分析[J].2010(6).第25卷第3期.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