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被人称之为历史之谜”的苏东剧变至今已时过近20年。
在苏东,一个个执政党、一个个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在未作任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就自行覆灭了呢学术界有人把决定性原因归结为经济因素,有人断言政治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有人认为体制问题是根本原因,有人认为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僵化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是根本原因。
以上观点都有失偏颇。
在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时,学术界同样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对此,我们只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看待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结论。
这篇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东剧变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苏东剧变的教训与启发。
一、苏东剧变是多种因素形成“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重大的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都是一种“合力” 的结果。
作为20 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苏东剧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辨证的分析。
当然,强调全面分析不是不分重点,强调诸因素综合作用,不是不讲主次,而是要分析其中哪一个是关键的、决定的因素,从中找出根本原因。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l、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采用各种手段,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 他们利用人员往来,“以接触促演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维护“人权” 为名,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大力扶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组织,支持他们搞动乱,乱中夺权;利用经济贸易和援助,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作出政治上的让步,等等。
在上述手段中,最突出的就是支持这些国家的政治反对派。
东欧国家的反对派,从波兰的团结工会、匈牙利的民主论坛,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论坛和保加利亚的“生态公开性”组织,无一不是依靠西方的赞助和扶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如果没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的“和平演变” ,东欧国家不可能发生如此迅速的演变。
在苏联,西方敌对势力也从未停止过支持政治反对派即所谓“不同政见者”的活动。
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随着“ 民主化” 、“公开性” 方针的推行,西方敌对势力支持苏联政治反对派向共产党夺权、颠覆社会主义的活动进一步加剧。
这在1991 年“八·一九事件” 中表现得最为露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明目张胆地从各方面施加压力,对“八·一九事件” 的迅速失败起了很大作用。
所以说,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对苏东剧变起了催化作用。
2、历史问题的积淀所造成的潜伏危机是苏东剧变的历史原因。
十月革命开辟了新时代,指出了新道路,但革命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同时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问题。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是在列宁逝世后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的。
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合理性,并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由于其存在的严重弊端在实践中长期得不到纠正,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被严重扭曲变形了,从而在整体上减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首先,在思想理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使社会主义理论停止、僵化。
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前提,将自己定位在各方面都已经比资本主义更高的阶段上。
其次,经济发展战略失当,囿于产品经济,在经济联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同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导致经济结构畸形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几任领导人,不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也不力,官僚主义严重,对干部缺乏监督,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严重脱离群众,逐渐失去群众的支持和拥戴。
在民族关系上,大俄罗斯主义根深蒂固,地方民族主义严重,民族矛盾复杂化、尖锐化。
同时,在国际战略与对外政策方面出现严重失误,尽管一度在世界大战可能避免等问题上有过局部性的比较合理的看法,但苏联领导人却热衷于扩军备战,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既延缓了经济建设,削弱了国力,又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这对东欧各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带来了极大影响,所有这些历史问题的积淀造成的苏东社会潜伏的危机,是苏东剧变的深刻的历史原因。
3、经济长期没有搞好是苏东剧变的基础性原因。
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中期这30 年,苏联的国民经济收人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例一直是在走下坡路,主要是由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的,而这两者又交互影响。
对此,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一直是改革不力的。
安德罗波夫上台执政的短暂时期,虽然在经济上一定程度做出了进步性改革,但是由于他本人不懂经济,也不热衷经济,所以大体上还是没有改变苏联的计划体制。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以后,虽然首先推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却没有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是把改革推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使原来就处于停滞状态下的国民经济进一步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从而严重地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所以,苏联改革了30 余年,直到解体,旧体制的基本框架仍几乎原封不动,致使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
这一时期,东欧国家除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外,普遍经济不发达,使人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
到苏东剧变前夕,苏东各国的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有的国家社会生产已从原来的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这不仅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而且导致了群众思想混乱及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危机,为国内外、党内外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进攻及“和平演变” 图谋得手提供了条件,也为戈尔巴乔夫等人的反马克思主义路线提供了温床。
这无疑是苏东剧变的基础原因。
我们之所以说,苏东经济长期没有搞好是其剧变的基础性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没有搞好,如果党的领导人头脑清醒,路线对头,就可以进行深刻反思,探究症结所在,摸索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换句话说,如果党的路线正确,即使经济没有搞好也不至于发展到丢掉政权的地步。
甚至可以这样说,苏东的经济还没有恶化到非要更换政权不可的地步。
所以说,如果过分强调经济原因,把苏东剧变主要归因于经济落后和经济建设没有搞好,就会在政治上得出有害的结论。
4、“改革” 变成“改向” 是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
苏东各国的改革困难虽多,阻力虽大,但如果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方向,并非找不到一条可行的改革途径,关键在于,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路线葬送了改革。
19 8 5 年,戈尔巴乔夫人主克里姆林宫后就推行改革。
但他在执政的6 ~ 7 年中,在如何进行改革,改革的突破点选在何处,沿着什么方向进行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使改革的性质、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至最后搞得苏联居民面临挨饿的地步,人民并没有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反而怨声载道,对改革失去信心。
经济体制改革受挫,戈尔巴乔夫继而转向搞政治体制改革。
这一政治改革,最初说是为了“ 克服改革障碍机制” ,但很快就变成了对社会主义和整个苏维埃制度的低毁和攻击。
1 98 8年6 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召开第十九次代表会议的报告中强调,“公开性” 、“ 民主化” 和“舆论多元化” 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引人了歧途。
因此,到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共对社会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权不断削弱直至丧失,导致社会、政治、经济、民族的全面危机和失控,最终解体。
东欧各国的改革,尽管各自的变化过程和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与苏联一样,大都是朝着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发展。
所以显而易见,苏东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崩溃的悲剧,其直接原因就是苏东国家把“ 改革” 变成了“改向” ,不是“彻底改革旧体制” ,而是“彻底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
5、执政党的理论和路线错误是苏东剧变的决定性原因。
一个政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就是一面旗帜。
江泽民指出: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
考察苏东演变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决定性原因归根到底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推行了一条错误路线—“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弃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
而东欧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 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实验田,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是什么货色呢一是鼓吹“全人类共同利益高于一切”,“高于阶级利益” ,即“ 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大家都是地球这条船上的乘客,不能让这条船翻沉。
第二条诺亚方舟是不会有的。
”二是宣扬“公开性” 、“ 民主化” 和“舆论多元化” 。
三是建立一个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并将此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在“ 社会主义”前面加上“人道的” 、“ 民主的” 两个定语,实际上意味着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倒退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水平,这是理论上的一个大错误。
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经济多元化,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放弃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思想、舆论多元化,让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各种思想和意见自由存在和传播;政治多元化,允许多党制存在。
在苏东各国处于动乱的关键时刻,无一例外地实行了多党制,这个闸门一打开,形势急转直下,立即使党陷人深刻的危机之中。
反对党纷纷出笼,先是要求对话,接下来要求席位,继而通过选举把共产党一个个赶出政坛,自己登台执政,接着就是依靠手中的权力,改变原来的经济基础,使整个国家“ 换了人间” 。
戈尔巴乔夫还荒谬地提出,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极权社会主义”,它使得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形成“垄断” ,因此改革就是要“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形象地说,要炸毁一切” 。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抛弃十月革命道路,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实现资本主义化。
这对东欧各国影响极大。
他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把党搞乱了,把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势力扶植起来了。
所以说,苏东演变的过程,正是共产党自我否定、自我丑化,从而为自我垮台创造了条件。
这是苏东剧变的最根本的内因和本质。
二、从苏东剧变中汲取积极的历史教训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创新。
邓小平在1956 年就说过: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
” “离开本国的特点去硬搬外国的东西,这条普遍真理就不能实现。
”事实上,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决不能丢,否则就丢了灵魂、丢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