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
高等学校推进创新教育、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系统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理清实践路径和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标签: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提升,是教育的特殊形式,具有自身的目标和规律。
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必须明确指导思想,遵循基本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全方位地整体推进。
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政策,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二是开放性原则。
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建立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包括开放的办学模式、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实践和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等。
三是个性化原则。
开展创新教育必须以开展个性教育为依托、为底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创造自觉、宽松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是实践性原则。
创新始于实践、基于实践。
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是第二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原则。
第一课堂是主渠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两者相辅相成。
六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原则。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创新教育的战略发展要求。
科学与人文两者不可分割,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形成等方面有着深层的奠基性作用,要特别加以重视。
二、创新教育需要系统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创新教育体系一般由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系统和创新教育实施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图1)。
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是核心,由培养计划规范的第一课堂与充分尊重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系统是保证,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校园文化和教与学的激励、导向机制等;创新教育管理系统是保障,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工作条例和经费保障机制等。
第一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重于创新方法的教育,创新方法的体验和实践高于理论传授。
理论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遵循“重点突破,全面渗透,各有侧重”的原则。
首先,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素质教育系列课程”,设立创新学分。
其次,在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激发,逐步使创新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活动之中。
实践教学按认识规律,构成由基础训练、应用训练和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组成,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
通过体系的实施,训练创新思维,锻炼和培养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以多种类型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实施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
三、创新教育必须理清实践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理念引导创新教育实施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必须切实做好五个转变: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变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转变以狭隘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统一模式、统一要求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实行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个核心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要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按照“强化基础、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专业、提高素质”的原则,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
要以调整课程结构为切入点,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实现课程整合与重组,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要加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要强调学习与研究并进,学习、实践与研究有机结合。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
坚持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
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这些基础环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教学支撑。
(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要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区别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和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
积极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师科研和教学项目,挖掘教学资源,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比例;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推进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的全面开放;积极开展开放式的教学,实行必做实验与选做实验的有机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等等;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选题与工程及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密切与社会、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在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同时,探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二位一体)、“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
(五)深化第二课堂的教育改革,促使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建立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将第二课堂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以及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互动、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
四、创新教育需要组织制度保障
(一)成立组织机构。
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创新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协调全校创新教育工作;各学院(部)应成立“创新教育工作指导小组”,负责本院(部)创新教育的组织实施、指导、管理和检查、考核。
广大教师要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工作,结合所授课程,开发创新教育资源,拓展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加强多样化、个性化培养机制的建设,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学习时间、选实践环节、选教师等提供更大的自主性。
改革考试制度,根据不同的课程和要求确定考试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
提倡开卷、半开卷,以及口试、论文等多样化考核方式,使考试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
对实践类课程应以实践表现为主,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成果水平、科技实践总结的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实际表现,最后综合评定成绩。
完善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制度,在学生课外学术活动、课题研究、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对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管理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取得创新学分和获得创新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学校财力,加大对创新教育的投入,设立创新教育专项经费。
建设若干个创新教育实践平台,为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以立项方式为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建立创新教育激励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将院(部)和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工作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完善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办法,对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获奖和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