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
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
Kirsten Malmkjæ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
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把隐喻看作普通语言现象来研究,就是把认知概念引进隐喻研究,这个问题成为认知语言学和当今语言学研究主流派的分水岭。
正如Mark Turner(1991)指出的:“有一种研究把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分开;它假定意义与句法分离,句法自主自足;假定语言系统与其他认知系统是自立自主的;假定语言意义(语义)和超语言意义(语用意义)分开,字面语言与比喻性语言分开。
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经验研究,结果都摒弃了上述种种看法”。
顺便说一下,本综述不包括文学隐喻研究。
1.背景材料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1·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1期(总第109期)年)。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
西方许多研究,例如koff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这一重要观点展开的。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 mparison),这就是现代比较说的始源。
大体上说来,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持科学态度,认为隐喻重要,并要求人们掌握隐喻。
但隐喻在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眼中却不那么幸运了。
他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至多是修饰性语言,只适用于表达感情;政治辩论、科学论述不宜使用隐喻。
然而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样,柏拉图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也很大。
从洛克、休谟以至当代许多教科书、文学理论书籍,都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格,只起修饰作用。
Ogden等人著《意义之意义》(1952)一书,贯串全书的主题就是区分感情语言(比喻性语言)与叙实语言(非比喻性语言)。
作者认为这种区分是一个重大发现,而一切语言混乱产生的根源,恰恰是混淆了这二者的界线。
国外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论诗歌隐喻的专著《隐喻:诗歌的逻辑》,也沿用了柏拉图的观点,尽管书中对隐喻作了别开生面的归类与分析(Brig gs&M onaco, 1990)。
当然,坚持要区分字面语言和形象语言的学者,也是有其理由的。
他们认为这种区分涉及到一系列意义重大的两分:真对伪,现实对想象,约定俗成对创新,不变的对变化的,稳定对不稳定,非类比对类比,表义对涵义,固定的对动态的,首要的对次要的,等等。
说法尽管多种多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认为字面语言是真实的,首要的;比喻性语言是派生的,寄生的,次要的。
比喻性语言的地位已是这样,要是隐喻属于比喻性语言,那么它的价值之低,就不难想象了。
但当代一些学者感到按这种传统观点研究语言现象,许多问题解释不通。
他们发现许多人对语言中许多句式、表达式熟视无睹,于是提出一种Or tony和Malmkjaer称之为“建构论”的研究方法。
它认为隐喻在语言中起重要的作用,话语的隐喻意义和字面意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意义是要构建的,而不是直接感知的,使用语言的非字面意义并未构成一个特殊问题。
语言的使用,语言的理解,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建构论原为Jea n Piaget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大意是说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成认识。
其中涉及到有机体的自我调节、适应机制,以及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等复杂的过程(参见袁毓林,1996;皮亚杰,1995)。
隐喻理论借助建构论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相互作用说,用以解释隐喻的形成。
这一点,以下还要详谈。
认为隐喻属于比喻语言,这是传统观点;认为隐喻属于普通语言,这种观点是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2.对隐喻两项(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从形式上来看,隐喻的结构并不复杂。
隐喻可以是一个词组、句子。
基本的句子形式是“A是B”;一般形式是名词词组+动词词组。
形式虽然简单,内容却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法。
基本式“A是B”中的A和B是两个项;推而广之,一切隐喻都有两个项。
试以英语The sky is crying(天空在哭泣)为例,被描写的对象(sky),常见的说法是“目标”(ta rg et),用来描写对象的词项(crying),常见的说法是“始源”(source)。
这也是一般的分析方法,着眼点在描写与被描写的概念上。
值得注意的是:Black认为谚语、寓言或谜语也都可以看作是隐喻(1962:27);Lakoff 等人(1989)中有许多谚语的例子,如:“Big thunder,little rain”(雷声大,雨点小),也可以看作是隐喻。
这里只有比喻的始源,比喻的目标在这里并未出现,而是指人们理解到的意思。
Lakoff等人说,这句话的一个意思是:·12· “无效的努力”。
按:这跟汉语中的理解有些不同。
汉语的一个理解是“声势很大,但却做得很少”。
为什么有不同?Lako ff等人认为是文化不同所致。
理解虽然不同,然而都是隐喻,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Richards(1936)提出,把A项称为“话题”(to pic)或“语旨”(teno r),B项叫做“载体”(v ehicle)或“根据”(g round)。
他强调隐喻中词项的“冲突”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不相容。
Black把A项称作“主体、主项”(princi-pal subject),B项叫做“次件、次项”(sec-o nda ry subject)。
前者也叫做“语片或框架”(fram e),后者叫做“隐喻的焦点”(the focus o f the m etapho r)。
Black的命名平淡无奇,重要的是他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展了Richa rds等人提出的相互作用说。
对隐喻两项所作的分析,较早涉及到认知领域概念的是Richards。
他在《修辞学的哲学》一书(1936:93)中说:“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事物被一个词或短语支撑着)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这是简明扼要的概述”。
又说,隐喻“基本上是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际,是语境之间的交易”(同上书:94)。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几个地方都谈起“思想”,这是一个重大进展。
试比较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定义。
在那里“隐喻”只看作是“字”的事情。
罗念生译的这个“字”,英语是“name”,即“名称”。
所谓“借`属’作`种’”,可以理解为借属名作种名。
当然,后人也可以理解为借“属”作“种”,但亚里士多德的确并未明确说出隐喻是借一种思想作为另一种思想。
主要是从Richards开始,对隐喻两项的研究逐渐向认知领域发展。
Kittay分析隐喻的两项时,就是认为这两项是两个内容域;隐喻的关键特点是意义的转移,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从一个内容域结构变成另一个内容域结构(见Kit-tay,1989;林书武,1994)。
Lakoff等人(1980)谈到什么是隐喻这一问题时,说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
这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持这种观点的不单单是Lakoff一人,许多学者也都是这么看的。
《牛津国际语言学百科全书》“隐喻”条中就采用了类似观点,说“目标概念领域是作隐喻理解的领域,始源概念领域是用其去比喻地理解目标的领域。
概念隐喻就是这两部分的映现”。
我们简略介绍了各家对隐喻两项所作的种种分析。
应该说这里不是术语之争,更不是玩弄名词。
它显示着一种深刻的变化:即隐喻研究从表层进入深层。
这有意义重大的结果:申明隐喻并不仅仅属于诗歌语言,比喻性语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参看Lakoff&Turn-er,1989)。
3.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大家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
当今世界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
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几乎集中研究这个问题。
3.1 对隐喻成因的解释很多,大约有10种之多,其中许多种理论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参看Beardsley,1967)。
论述得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3·3.1.1 取代说(substitution v iew):用一个表达式,去取代某个意义相等的、仅取其字面意义的表达式,结果形成隐喻。
传统上大多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都持这种观点。
但这种观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难以确定准确的取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