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5KV输电线路初步设计说明书

35KV输电线路初步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总述 (2)1.1 初步设计编制依据 (2)1.2 初步设计遵循依据 (2)1.3 初步设计编制规模及范围 (2)1.4 材料耗用指标 (3)1.5 可研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3)第二章线路两端进出线 (3)2.1 110kV坪桥变电站 (3)2.2 35kV谭家营变电站 (3)2.3 线路相序 (4)第三章线路走径部分 (4)3.1线路通过地区概况 (4)3.2线路路径描述 (4)3.3线路协议 (6)3.4沿线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 (6)3.5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7)3.6交通运输条件 (7)第四章气象条件 (8)4.1 气象条件 (8)4.2设计气象条件的确定 (8)第五章导地线 (9)5.1导线截面 (9)5.2地线截面 (9)5.3导线、地线的机械物理特性 (9)5.4导线、地线的设计参数 (9)第六章机电安装 (10)6.1绝缘配合 (10)6.2污区等级划分 (10)6.3绝缘子 (10)6.4金具 (12)6.6防雷与接地 (13)第七章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 (13)第八章杆塔与基础 (14)8.1杆塔 (14)8.2基础 (16)第九章对通信线路的影响及其保护 (17)第十章环境保护及劳动安全 (17)10.1环境保护 (17)10.2 劳动安全 (18)第十一章附属设施及其他 (18)11.1附属设施 (18)11.2线路通道 (19)11.3附件 (19)第一章总述1.1 初步设计编制依据1.1.1杏子川采油厂《35kV谭家营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1.2《初步设计委托书》1.2 初步设计遵循依据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61-2010《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154-201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1.2.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19-2005《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1.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1.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3 初步设计编制规模及范围1.3.1初步设计规模1.3.1.1拟建的35kV坪桥——谭家营送电线路工程,以下简称(“35kV坪谭线”)起点为陕西省安塞县110kV坪桥变电站35kV门型构架,终点为安塞县35kV 谭家营变35kV进线挂点。

此输电线路为单回路35kV输电线路,全线位于延安市安塞县境内,线路全长约18km(推荐方案)。

本工程除在两端变电站进出线段不带地线外,其余全部带地线。

1.3.2初步设计范围1.3.2.1线路本体设计自110kV坪桥变35kV出线门型构架始,至35kV谭家营变35kV进线挂点止。

1.3.2.2编制工程概算书。

1.4 材料耗用指标1.5 可研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优化了线路走径,由19km缩短至18km。

2、增大平均档距降低铁塔数量,全线铁塔数量由可研的82基将为59基。

3、尽量避开灌木、树林密集地区,降低树木砍伐数量。

4、本工程导线、地线的选型、防振措施、接地型式等均按可研审批意见执行。

5、可研估算投资为943万元,初设概算投资为912万元。

第二章线路两端进出线2.1 110kV坪桥变电站目前110kV坪桥变运行情况如下,本期装设1×20MVA主变,远期2×31.5MVA 主变:110kV部分本期采用单母线接线,进线1回,远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出线4回;35kV部分本期采用单母线接线,出线3回,远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出线6回;本次与已建成35kV坪小线共用7719双回路终端塔一基。

110kV 坪桥变35kV出线情况详见图:SDPT—C—1003“110kV坪桥变35kV出线平面图”。

2.2 35kV谭家营变电站35kV谭家营变位于安塞县建华寺镇元峁村,距县城约25km,站址位于S206省道南5km处。

主变本期选用SZ-M-6300/35有载调压变压器一台,远期两台。

该站35kV配电装置采用户外半高型布置,本期35kV进出线一回,远期4回。

新建06B5-SJ4双回路终端塔一基。

谭家营变侧进出线情况见图:SDPT—C—1004 “35kV谭家营变进线平面图”。

2.3 线路相序2.3.1 110kV坪桥变35kV相序坪桥变35kV出线间隔相序为由南至北ABC排列。

2.3.2谭家营变35kV进线侧相序35kV坪谭线进线间隔相序为由南至北ABC排列。

2.3.3线路相序本线路主要以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走线,线路相序自南向北ABC排列。

第三章线路走径部分3.1线路通过地区概况安塞县位于延安市北部,延河上游,宋以“安定边塞”之意,故称“安塞”。

面积2950平方公里。

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梁峁遍布,由南向北呈梁、峁、塌、湾、坪、川等地貌,山高、坡陡、沟深。

海拔高度在1012米~1731米之间。

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505.3毫米,无霜期157天。

四季长短不等,干湿分明。

境内有延河、大理河、清涧河3条水系,主要河流有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沟河、双阳河等,县境其它河流绝大部分为延河支流。

本线路工程全线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和安塞县境内。

线路沿线沟壑纵横,海拔在1050m~1450m之间。

3.2线路路径描述本次拟建的35kV坪桥——谭家营变线路径经地图选择线路走向及实地踏勘选定,提出以下两个走径方案,如下描述:3.2.1线路走径方案35kV坪~谭输电线路工程从110kV坪桥变35kV户外门型构架出线,利用已建成7719双回路终端塔右折后分为两个路径方案:3.2.1.1Ⅰ方案:(推荐方案)Ⅰ方案线路经野家砭钻过750kV洛横线,右折经马鞍梁至高桐家沟钻过110kV贯华线,左折经哈巴沟至张家河,右折钻过330kV延榆Ⅱ回线至寺台,跨包茂高速公路和省道S206至堂子峁,钻过110kV龙华线后左折向西南走线,经野家沟、马背梁、元峁村后进入拟建35kV谭家营变门型构架止。

线路全长约18km。

3.2.1.2 Ⅱ方案:Ⅱ方案线路经野家砭南侧钻过钻过110kV贯华线再钻过750kV洛横线,右折经西寺沟至孟家湾沟,右折钻330kV延榆Ⅱ回线至红旗铁矿北侧山上,右折跨包茂高速公路和省道S206至房滩,再右折经梁家坪、阳山台钻过110kV龙华线至野家山,右折向西南走线,经曹家河进入拟建35kV谭家营变门型构架止。

线路全长约18.5km。

方案比较方案Ⅰ、Ⅱ比较见下表:我公司经过对两个方案比较,以上两个方案从线路的设计、施工、运输、运行维护、生态方面综合考虑,Ⅰ方案更容易实施,故我公司推荐Ⅰ方案,本线路全长约18km。

3.3线路协议本线路位于延安市安塞县境内,线路走径正在办理中。

3.4沿线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线路沿线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大,海拔高度在1050m~1450m之间,地形为山地,占全线比例的100%。

沿线耕地占线路全线的40%,退耕还林地段占60%。

地表主要以杂草、灌木及杂树覆盖。

沿线土质较为单一,均为风积黄土,最大冻土深度0.98米。

其土壤电阻率为300~600Ω·m之间。

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纪粉质粘土。

根据地基土工程性能自上而下分为2层,各地层特征描述如下:①粉质粘土(Q2l):黄褐色,可塑~坚硬状态,稍湿,上部为耕土或退耕还林林地,土质较均匀,针孔发育,可见钙质条纹,该层在沿线中均有分布,分布层厚较均匀,层厚8.0~9.0m,层底深度8.0~9.0m。

②粉质粘土(Q2l):棕褐、黄褐色,硬塑状态,稍湿;针孔较发育,可见钙质条纹,含大量钙质结核,该层在场地中均有分布,层厚1.0~4.7m,层底深度10.0~13.0m。

线路所经地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农业灌溉下渗水补给,属西北干旱性气候,地下水位埋深大于30m,属孔隙潜水类型。

根据相关资料揭示,地下水及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线路沿线为非自重湿陷性土,湿陷量的计算值介于497mm,综合判定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

根据本次勘察并结合初步勘察在场地范围内没有发现塌陷、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

3.5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根据现场勘察,综合已有工程资料,结合当地工程经验,沿线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如下表:地基土层承载力一览表线路沿线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土不具液化条件,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

据有关地质资料,电力线路杆塔所在区域构造简单,地层稳定,第四纪厚度大,历史上未发生大的地震,属近代地壳较稳定区。

本次勘察时未发现影响稳定的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场地适宜建筑。

3.6交通运输条件线路通过地区可利用乡村公路、农业生产便道、及油井便道用于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一般。

综合全线平均人力二次运距约0.7km。

第四章气象条件4.1 气象条件4.1.1安塞县气象资料的搜集安塞县气象站位于安塞县真武洞镇石峁村“郊外”,观测场海拔高度1067.7m,该站1971~2011年气象资料统计结果如下:4.2设计气象条件的确定根据以上搜集的气象资料,并参考周边地区已建成的35kV、110kV电力线路的气象资料和运行经验,拟建的35kV坪桥—谭家营变送电线路设计采用的气象设计条件为:第五章导地线5.1导线截面5.1.1 架空线导线截面根据《35kV谭家营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工程导线标称截面为185mm2,本工程推荐导线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179-2008中的JL/G1A-185/30型钢芯铝绞线。

安全系数k=2.7,新线系数0.95,年平均运行张力不大于拉断力的25%。

5.2地线截面5.2.1 地线选择:本工程地线选用1×7-9.0-1270型镀锌钢绞线(YB5004-2001),截面为37.16 mm2型号。

安全系数k=3.53,新线系数1.0,年平均运行张力不大于拉断力的25%。

5.3导线、地线的机械物理特性5.4导线、地线的设计参数导线、避雷线的设计参数第六章机电安装6.1绝缘配合本线路工程沿线海拔高度在1050m~1450m之间,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拉线、脚丁的最小空气间隙如下表:6.2污区等级划分根据现场勘察及《陕西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及电网结线图集》,在设计线路时,考虑到环境污染增大的可能,本线路所经过地区按d级污秽区设计较为合理,其盐密为0.06mg/cm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