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病害大全-高清详解————————————————————————————————作者:————————————————————————————————日期:芹菜斑枯病ﻫﻫﻫ简介ﻫ英文名 Celery late blight ﻫ异名芹菜晚疫病、芹菜叶枯病;俗称火龙。
ﻫ病原芹菜壳针孢菌Septoria apiicola Speg.,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芹菜、根芹、野生芹。
ﻫ危害一般只为害叶片,损失不大,但在有些情况下病斑蔓延到叶柄及茎上,也能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贮藏中也可继续为害造成损失。
仅发生在芹菜和根芹菜上。
在大棚发生与为害逐年加重,发病田块达50%~60%,平均减产15%~30%,成为制约芹菜高效优质生产的关键因素。
ﻫ分布全国各地普遍发生。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茎和种子。
分为大斑型和小斑型。
华南地区只发生大斑型,东北地区侧以小斑型为主。
病斑上有黑色小点是该病识别的重要特征。
(1)大斑型:大斑型由芹菜小壳针孢菌侵染引起,一般先发生在老叶上,再向新叶上扩展。
叶上病斑圆形,初为淡黄色油浸状斑,后变为淡褐色或褐色,边缘明显,病斑上散生少数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危害严重时,全株叶片变为褐色干枯状。
茎及叶柄受害,病斑均呈长圆形,稍凹陷,中央密生黑色小粒点。
ﻫ(2)小斑型:小斑型由芹菜大壳针孢菌侵染引起。
后期病斑中央黄白色或灰白色,边缘聚生有很多黑色小粒点,病斑边缘黄色,大小不等。
叶柄或茎部上的病斑为褐色,长圆形稍凹陷,中部散生黑色小点。
ﻫ病原物ﻫ分生孢子器埋生,大小(87~155.4)微米×(25~56)微米。
器孢子长线形,无色,具隔膜0~7个,大小(3 5~55)微米×(2~3)微米。
(2)特性: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9~28℃,该菌在低温下生长较好,发育适温20~27℃,高于27℃生长发育趋缓。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48~49℃经30分钟。
ﻫ侵染循环病原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也可在病残体上越冬。
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可存活1年以上。
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牲畜及农具传播;带菌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
ﻫ发生因素(1)环境:在适宜温湿度下,潜育期约为8天;在20~25℃温度和多雨的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并能迅速蔓延和流行;白天干燥,夜间有雾,或温度过高过低时,发病重。
ﻫ(2)栽培:重茬地,低洼地发病重;浇水多,排水不良,田间积水,种植过密,土地贫瘠,生长势差,发病出重。
ﻫ防治方法ﻫ(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
实行2~3年轮作。
发病初期应摘除病叶和底部老叶,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
棚室栽培要注意降温排湿,白天控温15~20℃,高于20℃要及时放风,夜间控制在10~15℃,缩小日夜温差,减少结露,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应注意排水。
(2)物理防治:种子处理。
可采用48~50℃温水浸种30分钟,再在冷水中浸20分钟,晾干后播种。
ﻫ(3)药剂防治:重点放在苗期防治。
保护地栽培用10%百菌清烟剂200~250熏烟,方法是将烟剂制成烟柱、烟饼或烟粉,在棚内均匀分布于几个点熏烟,烟柱可直接插入土中,烟饼可放在铁丝扭成的一端为圆圈,一端为直线的铁丝圈上,将下部的铁丝插入土中,烟粉是放在易燃的硬纸点燃。
露地栽培可选喷7 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芹菜早疫病简介英文名 Celery earlyblightﻫ异名芹菜叶斑病、芹菜斑点病。
ﻫ病原芹菜尾孢菌Ce rcosporaapii Fres.,属半知菌亚门。
ﻫ寄主芹菜、鸭儿芹。
危害主要病害,发生普遍,以夏、秋发病重,严重地块减产30%~50%。
分布全国各地普遍发生。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和茎。
病叶最初出现黄绿色水渍状斑点,逐渐变为褐色或暗褐色,病斑稍圆,周缘黄色。
叶柄和茎上病斑为水渍状圆斑或条斑,渐变为暗褐色,稍凹陷;高温多湿时,病斑表面生白色或紫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ﻫ病原物ﻫ(1)形态:子实体两面生,褐色。
分生孢子梗束生,榄褐色,顶端色淡,大小(30~87.5)微米×(2.5~5.5)微米。
分生孢子鞭形,无色,正直或弯曲,顶端较尖,向下逐渐膨大,至基部近截形,具隔膜3~19个,大小(55.9~217.5)微米×(3.1~5.6)微米。
(2)特性: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是15~32℃,菌丝发育适温25~30℃,分生孢子形成适温15~20℃,萌发适温28℃。
病菌发育需高湿度,分生孢子萌发和产生芽管侵入则需有水滴存在。
ﻫ侵染循环病原以菌丝体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上及病株上越冬。
春季条件适宜通过雨水飞溅,风及农具或农事操作传播,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发生因素(1)环境:高温多雨或高温干旱,但夜间结露重,持续时间长,易发病。
ﻫ(2)栽培:夏秋高温多雨季节,排水不良地块,芹菜易发病。
棚室栽培时,若初期出现高温多湿小气候也易发病。
缺水缺肥,灌水过多,通风不良,植株长势弱,发病重。
浇水不科学,如阴天或雨天浇水,浇水时大水漫灌,田间积水,都会加重发病。
ﻫ防治方法ﻫ(1)农业防治:①选用耐病品种。
②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有效减轻病害。
③合理密植,科学灌溉,防止田间湿度过高。
浇水时勿大水漫灌,发病后要控制浇水量;施入充足的有机肥,并适时长此以往施用化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
④棚室内湿度大时,要适当通风排湿;白天温度控制在15~2 0℃,夜间温度控制在10~15℃,以减少叶面结露。
⑤随时摘除病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原,控制病害蔓延。
ﻫ(2)物理防治:播种前要用48℃温水浸种30分钟,捞出晒干再播种。
(3)药剂防治:①棚室中可施用5%百菌清粉剂15千克/公顷,或用3.3%噻菌灵烟剂熏烟3.75千克/公顷。
②露地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灭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利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每隔7天喷1次,连续3~4次。
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芹菜黑斑病简介英文名 Celery Alternariablackleafspotﻫ异名芹菜假黑斑病。
ﻫ病原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 Nee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危害芹菜的普通病害,以露地发生较多,病株率10%~20%,对生产无明显影响;严重发病地块发病率可达60%以上,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ﻫﻫ详细资料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上的病斑深褐色,近圆形,边缘清晰,大小6~8毫米。
病斑易开裂破碎,中部有稀疏黑霉。
ﻫ病原物ﻫ分生孢子倒棍棒状,喙胞不明显或短,具横隔膜3~4个,有的仅有横隔膜无纵隔膜。
ﻫ侵染循环病原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通过风或雨水溅射传到植株上。
ﻫ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定植初期闷棚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
ﻫ(2)药剂防治:①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腐霉利烟剂,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每隔9~11天喷1次,连续2~4次。
发病后用药防治效果不理想。
②棚室栽培还可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熏烟,用45%百菌清烟剂3~3.75千克/公顷,分4~5处,傍晚暗火点燃闭棚过夜。
每隔7天熏1次,连熏3次。
ﻫ芹菜立枯病ﻫﻫ简介ﻫ英文名 Celery Rhizoctonia rotﻫ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ﻫ危害芹菜苗期常见病害,发病普遍。
ﻫﻫﻫ详细资料ﻫ为害症状在温室或塑料棚室育苗期间发生死苗,病苗根部或根颈部变为红褐色,发病重时大量死苗,症状与枯萎病近似,不易区分,只是主要发生在初期。
病原物ﻫ立枯丝核菌可分做十多个菌丝融合群,AG2-2引起根腐病,AG2-2的担孢子还可引起叶枯病。
ﻫ(1)形态: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
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3种融合状态。
(2)特性:病原发育适宜温度24℃,最高40~42℃,最低13~15℃。
ﻫ侵染循环ﻫ病原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
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
病原能直接侵入植株,并通过水流、农具传播。
发生因素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该病。
ﻫ防治方法ﻫ(1)农业防治: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ﻫ(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
②育苗前,苗床用40%拌种灵与福美双1∶1混合后,施药8克/平方米,或苗床用50%的多菌灵粉剂9~10克/平方米,加细土15千克拌匀配成药土。
播种前把1/3的药土做垫土,将种芽播在垫土上,2/3的药土做盖土,盖在种芽上。
③苗期喷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
苗床中发现个别死苗时要及时拔掉,并用75%的百菌清700倍液全床喷消毒,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④发病前喷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
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猝倒病、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
ﻫ芹菜黑腐病ﻫﻫ简介英文名Celery black rot异名芹菜基腐病。
病原芹菜茎点霉phoma apiicola Kleb.,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芹菜、根芹菜。
ﻫ危害一般减产10%,重者达30%。
ﻫﻫ详细资料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近地面芹菜根茎部和叶柄基部。
发病初期病部成灰褐色,扩展后变成暗绿色至黑褐色,严重时受害部位变黑腐烂,腐烂处一般不向上、下扩展,病部常生出许多小黑点。
ﻫ病原物ﻫ(1)形态:菌丝初无色,老熟后黑色。
分生孢子器埋生,后外露,球形,黑色。
分生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无色,大小(3.0~3.8)微米×(1.0~1.6)微米。
(2)特性:病菌生长发育和分生孢子萌发温限5~30℃,16~18℃最适。
ﻫ侵染循环ﻫ病原以菌丝附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植株表皮侵入,形成初侵染再侵染。
播种带病的种子,长出幼苗即猝倒枯死。
ﻫ发生因素ﻫ(1)环境:此病发生最适温度在18℃左右,多雨潮湿情况下发病重。
ﻫ(2)栽培:移栽病苗易引起该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