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传播的8
• “都市传说要想流传下来,得建立栩栩如生、触手可及的 画面感。”斯坦福大学商学教授柴普•希斯(Chip Heath) 说,“相比于抽象事物,人的大脑更擅于记忆具体的感官 对象。”例如,研究者让人记忆一组单词,过后再让其回 忆,诸如“苹果”、“铅笔”等具象词汇比“真理”、 “正义”等抽象词汇回忆效果更好。
• 具体性也为都市传说(故事性的谣言,通常发生在朋友的 前女友的技工的二侄子这种人身上)助澜。听过一个人在 外面被一个陌生人拍了一巴掌然后就被骗走了好多钱的故 事吗?(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迷魂 药”有可能存在吗?)或者某位女士想烤干湿漉漉的狗, 结果把它扔进了微波炉?你记着这些无稽之谈,很可能因 为那画面深入脑海——每个在大街上迎面向你走来的陌生 人都可能不怀好意,或者看着一只活狗在微波炉里滋滋作 响。
• 为什么这些故事突然蹦出来了?恐惧滋生谣言。一个群体 的集体焦虑越严重,就越容易变成谣言工厂。正如罗切斯 特理工学院谣言专家尼古拉斯•迪方佐(Nicholas DiFonzo)所说,我们通过传播信息化解恐惧和未知。即 便交流的信息是荒诞的,交流本身也能给人一种知晓事态 的感觉,来平抚不安。“谣言的一大功能就是试图挖掘事 实,让人知道该做什么。我从没像9· 11事件过后那么惊惧。 为了抑制恐惧,人们传播谣言。”
1:成功的谣言让我们焦虑和情绪化
•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城市被洪水淹没, 也被谣言淹没了。充溢着焦虑和不确定的氛围里,滋生着 可怕的谣言:洪水中有鲨鱼出没!恐怖分子在防洪堤布下 了炸弹!体育馆里躺满了被杀的婴孩和成堆的尸体!
• 更不幸的是,国家级媒体把谣言当作事实报道了出去—— 甚至连新奥尔良的市长雷· 纳金(Ray Nagin)都不明真 相地告诉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 温弗瑞(Oprah Winfrey),专行屠戮奸淫的“几百人的武装团伙”正要 进入体育场。然而,一旦洪水危机开始解除,调查员就发 现几乎所有广为流传的故事都是假的。联邦应急管理局的 医生甚至动用了18轮卡车准备运走几百具子虚乌有的尸体。 他们倒是找到了六具——可没一具是被人杀害的。
谣言传播的8½ 定律
(转载自果壳网文章,最初编译自Psychology Today的The 8½ Laws of Rumor Spread,文章有删减和内容替换。)
序言
• 如果我也不好骗,你也不好骗,为何有些天方夜谭就经久 不衰呢?
• 不管多疑还是轻信,我们总会在某一时刻中了谣言的招。 在我们注意到之前,谣言会悄悄绕过精神防线。大多数人 都不认为自己好骗。但是谣言若具备一些特征,就特别可 能卸掉我们的防备,让人信以为真,竭力传播。
7:经久的谣言难于证伪。
• 想过吗,为什么最丧心病狂的传说、阴谋论看不到灭绝的 苗头呢?关于尼斯湖水怪,既然旷日持久的追查没有换来 任何结果,为何人们还是会相信尼斯湖有大型史前爬行动 物在游荡呢?啊哈,因为尼斯湖真是太大了,怎么确定里 面一定没有水怪呢?直接反驳太难了呀。 • 按照迪方佐的说法,好的谣言要避免被证伪。比如,“上 一期《中国好声音》的节目上,导师们因为抢一个学员打 起架来了!”这种谣言不会火,因为只要找出上一期的节 目视频,看看到底打没打架就好了。要是换个说法,“我 听说《中国好声音》录节目的时候导师们动手打架了!本 来录好的节目都掐掉了!”——嗯,验证这个就难办多了。
• 那些谣言中的名人明星往往是美得冒泡、帅得掉渣,我们 多么希望真实的他们是劣徒。而对于姑娘们疯狂迷恋的男 明星,其他男人恨不得他们是恋狗的怪胎。
5:谣言也要“当季当令”
• 每年夏季,总会流传一些海鲜或者啤酒的谣言。像这个, “吃一口鱿鱼相当于吃40口肥肉。”好吧,虽然海鲜胆固 醇含量的确很高,但并没有“肥肉的40倍”,更详细点, 不管采用哪种计算方式,基本上二者的胆固醇差异不会超 过10倍,而且鱿鱼是高蛋白而低脂肪的一种食物而肥肉含 有大量饱和脂肪,相比之下鱿鱼的营养远超过40口肥肉。 (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吃一口鱿鱼相 当于吃四十口肥肉?) • 这类谣言在夏季总会甚嚣尘上,那是由于为了消暑,人们 喜欢进食海鲜啤酒,脑海中想的都是类似的事情。在别的 时间,这些谣言就没有那么猖獗。
• 据米克尔森所说,吃蜘蛛谣言是杂志《电脑专家》(PC Professional)的一位专栏作家创造的,他写了一篇文章 感慨我们多么轻信网络信息中的无脑描述。他举了吞蜘蛛 这个例子来指出人们在网络信息中会相信的天方夜谭。很 快,传着传着就没人知道它是个笑话了,换来的是成千上 万睡觉害怕张着嘴的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因此当9· 11事件让大家惊恐地去寻求真相时,人们寻得了 一大筐错误的传言,既让人害怕又荒唐到离谱——每五罐 汽水里就有一罐让恐怖分子植入炭疽菌啦,犹太人早就知 道有袭击所以9· 11当天都不来世贸中心工作啦(实际上 911袭击中15%的死难者都是犹太人)。
• 谣言少有积极的,因为我们天生倾向于接受消极信息。 “人类总是更看重消极信息”,北爱荷华大学心理学教授 海伦•哈顿(Helen Harton)说道,“这具有进化上的意 义。知道如何躲避一头老虎比知道哪儿的花开得漂亮更重 要。”
• 更令人头疼的是,重复谣言可以使人相信它来自可靠信源。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关于“可乐罐上有老鼠尿” 这个谣言,被试者听得越多,越认为其出自《消费者报告》 (Consumer Reports),而非八卦杂志《国家询问者》 (The National Enquirer)。(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 言粉碎机文章:可乐罐上的老鼠尿会致人于死吗?)
3:谣言传播,墙头草比影响力更“给力”
•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救生员”(Life Savers)公司推出 了一款名为“美味泡泡糖” (Bubble Yum)的儿童口香 糖革新产品。以前的口香糖得嚼好久才能软到吹泡泡,可 是“美味泡泡糖”拆包装之前就是软的。太完美啦,简直 完美过头了。孩子们不禁想它到底为什么这么软呢?没花 多久时间,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蜘蛛卵,它一定是拿蜘蛛 卵做的。 • 这个流传在操场上的胡猜乱想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了铁一 般的事实,“美味泡泡糖”巨量的销售额跌到谷底。谣言 风起不到十天,“救生员”公司的高管通过调查发现,纽 约地区一半以上的孩子都知道了。
• 简言之,我们总爱相信谣言。像米尔克森(Mikkelson) 说的,“这些故事符合我们相信,或想要相信的东西,从 而避开了我们的防备。”如果你认为金钱使人疯狂,那么 你就更容易听信,在2007年美国高尔夫公开赛四天的赛程 里,泰格•伍兹(Tiger Woods)租住豪宅,清空整屋, 搬进自己的家具,就为了找到家的感觉。 • 即便证据已站出来反击谣言,人们仍会执迷于偏见。马里 兰大学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只有3%巴基斯坦人认为 基地组织与9· 11事件有关。迪方佐说,“很难让他们相信 他们的穆斯林同胞,基地组织,犯下了这一罪行。”
4:谣言千遍成真理——哪怕是当谣言听的也一样
• 某项民调显示,11%的美国人相信奥巴马私底下是个激进 穆斯林,他拒绝宣誓效忠,还把手按在《古兰经》上。他 还可能憎恨母亲,不喜欢苹果派。奥巴马是穆斯林的传说 如此深入人心,《纽约客》甚至在封面上讽刺了它,画中 新上任的奥巴马总统在白宫里,穿着全套穆斯林服装,美 国国旗放在壁炉里烧了,墙上挂着本拉登的肖像。
• 如果秉持超自由主义的《纽约客》是打算借此凸显谣言之 荒谬,可能要先请教下马克•佩佐。他发现,即使被告知 这是无厘头的,也会加深对于流言的印象。“毋庸置疑, 听得越多,信得越多——甚至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喋喋 不休的情况下,”佩佐说,“政客清楚这点;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的宣传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相信它的确存在。连 否认谣言都能帮助传播谣言。”(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 心事鉴定组文章:谣言面前,真相也投降)
• 柴普•希斯(Chip Heath)称经久不衰的谣言具有“可验 证证据”,曲解后可以增加那么点可信度的某种成分。他 说,“谣言常常包含点儿事实,可以让人拿去验证。”比 如这个:“奶粉包装上的条形码代表产地,中国的产地编 码是690-695,国产奶粉和进口后在中国分装的奶粉,条 形码开头都是69。”于是准妈妈们拿起手边的奶粉,很简 单地就做了验证。而实际上,只有一类奶粉的条形码前三 位和国家有关,而且前三位的690-695仅代表条码注册国 为中国,原产地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更多内容,请看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商品条码中藏着原产地?)
• 当然,大多数人都不用再担心挨老虎揍了,但是我们还会 害怕类似炒鱿鱼这种事。所以我们把谣言传来传去,指望 搞清楚到底发生了啥。
2:让我们惊讶,又照顾我们的既有偏见,谣言就能长久 • 浏览一下那些被无数次转发的邮件,“一个人在酒吧醉倒 了,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躺在一个装满冰的浴缸里,旁边有 一张纸,上面写着“打电话叫救护车,否则你会死。”结 果发现后腰两侧的伤口,原来双肾被偷走了。”“一个50 多岁的教授,将他太太生完小孩之后的初乳放入了一个玻 璃瓶里,然后用蜡封口放入一个盒子,打算等到小孩长大 结婚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小孩。二十多年过去了,小 孩要结婚了,教授把封印了二十多年的盒子打开,是一瓶 红色的液体。对,是血。”
• 别信,两者都是玩笑之言。(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文章: 偷肾?没那么容易!和乳汁,真的只是乳汁)然而它们却 像病毒式传播,仅仅因为生动劲爆,又没离谱到让普通人 完全无法相信。它们与已有认识一致——犯罪分子很可怕, 器官移植很紧俏,喝醉了以后会毫无知觉令人摆布;母亲 哺乳很伟大,女人会分泌乳汁和经血。——只要内容不是 太过火,很多人的常识就不会警醒。
• 谣言极可能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里滋生。英属哥伦比亚 大学心理学家马克•沙勒(Mark Schaller)指出,“关键 是信息的特点和传播信息者的目的要符合。”所以最近哪 个话题比较热呢?这个话题一定会出现谣言。 •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时,关于核辐射的谣言如井喷之势。 那时人心惶惶,对一衣带水之外的未知危险,人们都绷紧 了神经。吃盐防辐射,以及不能再吃海产鱼等等,在那一 时间传播者众。(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 【地震特辑】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