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

转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

转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内参一、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当下正向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蔓延,并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金融虚拟经济层面影响甚微(这得益于中国金融监管甚严,金融市场总体落后以及不可自由兑换的汇率政策),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致使主要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下滑,消费骤减,从而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也产生急剧下降。

这直接意味着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来以外贸出口和投资作为经济增长双引擎的经济体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的急剧下降,大量企业陷入困境或倒闭,资金链紧张,失业率增加,内需不足……中国上下被一片经济危机的阴霾所笼罩,消费者不由自主的捂紧了口袋,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未真正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中国企业家们在当前这场危机面前显得惊慌失措、无所适从,无数企业家都在寻找答案: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放弃还是坚持?此次金融危机引起中国上下普遍惊慌失措的原因之一是危机来的太突然了,我们完全没有料想到,更没有准备好。

危机使得长期以来被经济繁荣和快速增长所掩盖的经济结构问题突然暴露出来,一下子使我们深刻感觉到原来结构问题是如此的突出,结构调整是如此的必要和紧迫。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们找到了住房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和医疗市场化三个杀手锏,消费者将大量储蓄投入到这三个需求当中,带动了中国经济长达十余年的繁荣和增长。

然而现在,当住房、教育和医疗越来越不能被普通老百姓所承受之时,以前的功臣现在却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障碍之一。

面对危机,无数企业将其视为魔鬼。

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机遇。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通过对全球历次经济危机的研究得出结论: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历史提供给中国企业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1.危机为各省市、各地区提供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时机自1997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讨论经济结构调整,贫富差距,城乡二元化等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予以解决。

当金融危机到来,出口这一引擎受到重创之后,我们突然意识到经济结构调整和内需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于是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经济结构调整和内需开发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私募股权,典当担保等金融服务产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都是重点推荐的产业。

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率先抓住这个机会,充分理解和利用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谁就能在结构调整中走在前列,并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排头兵。

2.危机产生了行业整合的机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很多行业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具备了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有些行业甚至还出现了产能过剩。

然而,行业集中度普遍低下却成为我国大部分行业的通病。

从经济学角度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行业达到3-5家企业控制大部分需求的状态是最有效率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繁荣时期,所有企业都在蓬勃发展,资产价格较高,因而行业整合起来非常困难。

而在当前经济低迷时期,一方面规模较小的企业受到了极大影响,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经营困难,另一方面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有些甚至还被严重低估,在这种形势下,有实力、有规模、有眼光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进行重组,迅速提高自身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为下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扎实基础。

一个显而易见的案例是,三元集团从三聚氰胺事件中收购三鹿绝大部分资产,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此次事件的最大赢家。

从国外来看,JP摩根借金融危机之机收购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助银行也是绝佳案例。

3.危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跨国并购的机遇从目前状况来看,金融危机对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比对我国的影响更为严重,致使这些国家的企业普遍出现经营困难,现金流紧张、股票大跌、破产倒闭等比比皆是,大量资产价格被严重低估。

这为中国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

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有几类国外企业是可以重点考虑的:1.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国外技术研发类企业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缺乏关键技术等问题,这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软肋。

如果能通过兼并收购等办法获得国外技术研发类企业的控制权,共享他们的技术和研发成果,无疑能够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拥有自主品牌的国外企业收购国外品牌一方面可以弥补我国企业品牌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所收购品牌迅速打开国外市场。

对于出口型企业,也可以通过品牌收购降低对外商的依赖性,确保出口增长的稳定。

3.拥有自主渠道的流通类企业当前我国出口企业普遍面临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均被外商控制的局面,本土企业只承担整个产业链中利润微薄的加工生产环节。

如果能收购国外的流通类企业,建立自己的流通渠道,就能极大的提高我国产品出口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4.危机迫使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二三线城市及广大农村市场开发的巨大优惠政策,为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创造了难得的扩张机遇从长远来看,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状况必然要被打破,当前经济危机已使中央政府极为重视二三线城市及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开发,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消费已成为明确的国家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农村市场开发,尽快占领农村市场。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而言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一方面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我国政府部门、各类企业乃至普通消费者都能全面、客观审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增加了处理和应对经济问题的经验,丰富了视角。

另一方面,也给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重新审视自己和实现下一步发展的机会。

毫无疑问,谁能抓住这次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

不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树立一个积极的心态,不要把危机看成是危机,而要看成机遇。

要在全面审视本地区或本企业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危机带给我们的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

二、浙江省经济特点浙江省在长三角经济圈,乃至全国都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2007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为人民币18638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

战略研究中心分析浙江省经济结构,总结出以下特点:1.浙江总体上是外向型经济2007年,浙江省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值相当于浙江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和出口依存度(出口总值相当于浙江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分别达到了71.6%和51.9%,分别比1980年提高69.5和49.9个百分点。

特别是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连续6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4%,比同期全国年均增幅高5.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年均增长33.2%,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

2.对美国、欧盟两大市场的出口依赖性较高2007年浙江省对美国、欧盟二大市场的出口集中度达到了45.8%,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

2000-2007年浙江省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达到了20%,比之前20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2007年浙江省对美国出口总额相当于浙江省生产总值的比值(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存度)达到了10%,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对欧盟的出口依存度更是高达13.8%,比全国高5.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对另一个主要市场日本的出口仍延续增长乏力的态势。

3.以加工型企业为主浙江省有很大一部分企业都是两头在外,能源、原材料主要依靠省外,甚至国外,最终产品还要出去,这些产业包括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其中纺织业的出口依存度达60%左右。

在全球产业链当中不管是上游的研发、设计、产品开发,还是下游的渠道、客户资源,乃至对制造业至关重要的品牌、专利等都为外国所控制,我们在其中只占据了微薄的生产加工环节。

而今年以来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再加上劳务成本提高,浙江对社会保障的要求提高,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4.以中小企业为主浙江中小企业有机制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优势,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浙江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无论是产品的水平、质量的水平、技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还是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三、浙江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由于浙江省经济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战略研究中心也发现浙江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1.出口急剧下降,外向型企业陷入困境浙江省经济总量52%是通过进出口来实现的,全球金融危机致使一些发达国家消费不振,需求减少,这直接影响到本省的外贸出口。

很多外向型企业均受到巨大影响。

尤其是本省出口对美国、欧盟的依赖度较高,更加剧了出口难度。

2.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面紧张浙江省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下滑时期,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链更显紧张。

造成这些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的是产品完全依赖出口,由于订单数量锐减造成的,有的是盲目多元化造成的,有的是投资激进、发展过快造成的。

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高效率的融资渠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经济面结构性问题凸显,培养产业链竞争力迫在眉睫浙江省出口增速大幅度下滑与其说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所致,还不如说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之中占据了利润率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而缺乏对关键的、价值量高的上游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品牌运营,以及下游渠道、销售及终端客户环节的把控。

这种结构性问题使得我们的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缺乏竞争力并很难有发言权,而且在经济低迷时期很容易受到影响并成为牺牲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逐渐建立对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控制力,控制关键环节,并通过产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等措施提高话语权。

4.企业盲目多元化致使忽略对竞争优势的培育浙江省是民营企业的天堂,众多行业的民营企业支撑了浙江省经济的腾飞并创造了现在的成就。

然而,仔细研究浙江省各类企业不难发现,很多企业均为涉足多个不相关领域和行业的集团公司,单从规模和产值上来看,已经具备了大企业的派头。

但从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上来看,由于涉足面广,投资不集中,在每个领域都无法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竞争力。

致使这些企业在经济低迷时期均无法获得“确保企业顺利过冬并战胜对手的杀手锏”。

因此,不管是政府也好,企业也好,改变“规模就是竞争力”的错误观念,真正从认清行业本质出发,打造真正能掌握行业本质的竞争力和杀手锏,才是企业长久生存、打造百年老店的奥秘所在。

可口可乐百年不倒便是因为它掌控了配方这一核心资源,而nike和adidas能风靡全球便是因为它深谙体育服装行业的本质是品牌、设计和潮流的把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