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艺术与文化概论摘要:汉代文化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顶峰和代表,汉画像石则又是其中的一座丰碑。

所谓画像石,是两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涂以彩色的特殊艺术作品。

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话故事等,体现了两千年前汉代物质、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敦煌前的敦煌”。

关键词:艺术特征风格文化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南阳汉画像石刻采用的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因而可以说它是两汉社会的缩影,为我们研究两汉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经济状况、宗教意识、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戏剧、建筑学、天文学、教育学、畜牧兽医学等,提供了珍贵的直观图象资料。

这些汉画像石刻,雕造工巧,内容丰富,有显示汉代天文学成就的日月星辰图;有反映汉代歌舞杂技艺术的舞乐百戏图;也有高门甲第,连车列骑,宴客投壶的汉代统治者奢华生活场面;还有表现汉代统治阶级宠信道教、巫术的升仙图和神话传说。

一、汉画产生的历史背景1、政治上的繁荣是汉画像石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西汉时期,被封在南阳的王侯有二十多人。

著名的有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莽。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其著名的28位将领多出于宛县、湖阳、冠军、新野一带,刘秀的公主中有7人封于南阳,另有25人被封为侯王,其他还有皇亲国戚以及出身大家的功臣、名将等,这使得南阳拥有“南都”和帝乡的雅称。

这些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颇具实力的功臣将相,对南阳汉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技术、财力支持。

汉代南阳社会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汉代在南阳设有铁官和工官管理冶铸工业和其他手工业。

南阳的铁器远销全国各地,在新疆就出土有汉代南阳冶铁作坊铸造的生产工具,长安城内就有“南阳工官”铭铜弩机的出土。

当时的南阳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盐铁论》称其为“商遍天下,富冠海内”。

这些都为汉画像石的制作和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3、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南阳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张衡在《南都赋》中的开篇说:“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

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

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

廓方城而为墉。

汤谷涌其后,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

”他深情地盛赞南阳肥田沃壤,爽适开阔,地势环境险峻,内外交通便利,自古是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战略要地。

4、丰富悠久的文化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影响。

南阳自古就是南北文化融合之地,先秦时期受夏、商、周及楚国、韩国诸文化的影响,有着丰富的文化渊源。

南阳汉代的艺术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大,楚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物精致轻巧,一反商周严整厚重之风。

出土的鼎纹饰华丽,器表布满半浮起的夔龙纹、窃曲纹、花瓣纹等,造型错落,栩栩如生。

南阳天文画像居多,多来自楚地的天文学知识,而舞乐百戏来自楚的舞乐之风,升仙画像来源于楚国文献中大量道家升仙思想的记载,汉画中见到的乐器在楚墓中也有大量出土。

南阳汉画粗狂豪放的艺术特色受楚艺术狂放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而南阳出土大量的崇尚名节的画像石又显然受齐鲁文化的影响。

二、南阳汉画像石特征1、画像内容方面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与其它地方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反映达官富商生活的画像、天文星象画像、神鬼辟邪升仙画像、角抵戏画像以及舞乐戏画像的内容最多,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的画像则极为少见。

汉代的南阳是皇亲贵戚、富商大贾云集之地,因而汉画中刻画贵族侈奢享乐生活的画像居多,而表现平民生活和劳动的场面极少。

天文图像是南阳汉画像石最独特的内容,其发现的数量之多,位居全国之首。

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对研究汉代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南阳汉画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尤其是汉代南阳地方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艺术风格方面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如下突出的个性特征:(1)雕刻技法多样化。

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

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

(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大多为一石一主题的构图。

(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

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

(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

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

(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三、南阳汉画像石价值:南阳汉画像石首先为我国一画一主题的传统独幅绘画构图形式开辟了道路,其次又为我国民族艺术确立了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寓情于画、精神超于像外的创作法则。

总之,南阳汉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涉及到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堪称为一部形象化的汉代百科全书。

目前,我们将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如下十大类:1、社会生活类南阳汉代画像石中反映汉代贵族生活的画像极多且内容庞杂,主要有宴飨投壶、车骑出行、弋射田猎、斗鸡走狗、达官小吏、奴仆侍女以及武库、蹶张等。

2、舞乐百戏类舞乐百戏也是南阳汉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百戏是盛行于两汉时代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歌舞、杂技、幻术为一体。

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

常见的乐器有建鼓、鞞鼓、鼗鼓、排箫、埙、瑟、镈钟、铙、竽等。

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角抵戏起源于战国,盛行于两汉。

南阳汉画中的角抵画像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也极为生动感人。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

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

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天文画像是南阳汉画中最富地方特色的部分。

其发现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均位居全国之首。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祥瑞、辟邪升仙类神禽瑞兽和辟邪也是南阳汉画常见的题材之一。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龙、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

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虎骑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6、神话传说类神话传说类画像较为常见的有: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7、历史故事类历史故事画像主要有二桃杀三士、晏子见齐景公、鸿门宴、聂政自屠、范睢受袍、赵氏孤儿、狗咬赵盾、西门豹除巫治邺、荆轲刺秦王、高祖斩蛇等。

8、建筑类南阳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汉代建筑主要有厅堂、门阙、楼阁、桥梁等。

9、装饰图案类装饰图案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10、文字榜题类主要有“郁平大尹冯君孺久”、“许阿瞿”、杨官寺、独山西坡等画像石墓中的一些文字刻石。

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是对于一般的景点而言。

面对南阳汉画馆,我们则要说“听景不如看景”。

乍一听,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是沉闷而了无生气的。

然而,据这里的工作人员讲,好多起初很有些不以为然的游客,一旦走进汉画馆,便如同中了神奇的魔法,立即现出如醉如痴的状态。

当然,这不是玄而又玄的“鬼怪”使然,这是祖先创造出的穿越时空的神秘艺术,震惊了后来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凡夫走卒。

南阳汉画馆,一个当之无愧的汉文化艺术宝库!这是南阳人的骄傲,这是中国人的自豪。

不进南阳汉画馆,枉为南阳人;不引导我们的后人瞻仰汉画瑰宝,便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享受艺术之美,激发爱国情愫,南阳汉画馆便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平台。

四、汉画像石的文化功用汉画像石墓作为缔造仪式的特殊圣地,能够实现人们羽化成仙的愿望。

画像石墓之所以得以迅速普及开来,因为它除了作为停放死者的容器——物质空间外,更主要的,它还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空间。

它的特殊精神功用就在于,画像石墓的直接受益者——死者从这里得道升仙;而间接的受益者则是家族亲属和邻里。

直系亲属可以举孝廉、得美誉,亲友邻里在这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和寄托。

因为,墓主健在时就开始了汉画像石墓的制作,建好的享堂是允许别人来参观的,所以我们对汉画像石的理解,既要有“场所意识”(非单块画像石独立存在),又要有“展示意识”(非一次性埋入再也无人理睬)。

人们在这里体验生与死的嬗变,每个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并且加固了以家族为轴心的宗法社会关系。

由于家族墓地是对家族成员进行传统教育最有力的媒介,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家族共同情感交流的一个通道。

因而这种家族环境教育是隐性的、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靠长期熏陶开展的,其教育效果远远超过了硬性灌输的书本教育。

墓地、享堂以及汉阙和画像石形成的视觉艺术环境,营造出想象中的仙境,从而构成了一个特有的精神文化空间,人的理性和想象力在这里获得了平衡。

魏晋以后,人的精神超常发展,想象力压倒了理性,纯粹的专业艺术家大批出现,他们就同汉画像石的制作者——民间艺人的想法大不相同了。

此后,中国美术的走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由汉代朴实平和的世俗化风格,转变为以豪华秀美的宫廷艺术风格,后来文人画的出现也未能挽回失去的汉代雄风,民间艺术的依托由汉画像石转入佛教石窟艺术。

比较起来看,汉画像石还未经纯美术观念——中国画论的洗礼,汉代壁画、帛画、画像石与整个文化还是浑然一体的;而后来的纯美术却浸透在传统画论之中,结果美术从整个文化中独立出来,审美价值与其他价值分离开来,造成历史进步中的负面反映,切断了美术与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肉联系,也使得文人画家历来对画像石以及石窟艺术不屑一顾。

汉画像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显性功能在于,它是汉代历史的一面镜子,是包罗万象的汉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而对现代人的隐性功能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空间,它包含的不可限量的思想文化能量,默默地传承着中国古代文明。

现代人以为,人的肉体死亡了,一切也就结束了,很少考虑到死者及其墓地对生者的心理影响。

实际上,墓地是生者与死者精神沟通、感情联系的纽带,而墓葬文化主要是指墓葬给后人的精神活动造就的特定精神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