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王昌龄作为盛唐时期屈指可数的送别诗作家, 在他现存的诗中, 以送别为题 材的诗大约有五十首,是王昌龄文学 创作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希望对 你有帮助。

他的送别诗类型多样, 其中主要表达真挚友情、 积极进取、 怀才不遇等思想; 在艺术特色上,善于使用萧索意象,情景交融,比喻抒怀的手法;结合王昌龄的 人生经历,分析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一、王昌龄送别诗的类型 王昌龄王昌齡的送别诗不仅表现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更抒发了个 人情感。

作为一个爱国王昌龄,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报国志向,希望 可以有所作为,报效朝廷,但现实往往与理想相违背,王昌龄一生坎坷,屡遭贬 谪,难免会表现出低沉的忧伤。

他的送别诗,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表现王昌龄真挚友情 王昌龄自成年以后, 就离家远行, 漫游四方, 结交很多诗坛友人, 与“诗仙” 李白 ,与山水诗派的主要王昌龄王维 、孟浩然 、储光羲以及常建等人,与李颀、高适、岑参、王之涣 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都有交往, 感情深厚, 送别诗中必然能读出他对友人 的深切关心,“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 梦里长。

(送魏二)”在这篇送别魏二的作品中,全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以 情摄景,营造了凄凉的离别氛围,第三联用“忆”字引入,虚构了友人离别之后 夜泊在潇湘之上, 充满愁绪。

离别之际, 难免会感伤, 表达了王昌龄的真挚友情。

(二)表现王昌龄积极进取 王昌龄生长于盛唐开元年间, 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促使他们热衷于建功立业, 报效朝廷,和大多数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王昌龄也希冀于投身仕途,有所作


为,一展自身才华。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还四处干谒,期望得到他人的 引荐与重用。

他曾经在给冯六的诗中写到“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足见其 仕进之心急切。

因此,在王昌龄的《送崔参军往龙溪》、《别陶副使归南海》、 《留别司马太守》等送别诗中,展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 负。

(三)表现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悲愤 王昌龄虽然有一腔报国热情, 胸怀国家天下, 奈何不被重用, 并多次被贬谪, 内心不免郁结惆怅。

观其一生, 王昌龄在仕途上曲折坎坷, 屡遭贬谪, 抱负难展, 内心有不满的愤懑之情, 这一情感便在他给好友的送别诗中体现了出来: “山水 清辉远,俱怜一逐臣”(《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谁识马将军,忠贞 抱生死”(《留别武陵袁丞》)等。

王昌龄不受重用, 空抱忠贞之志使他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在 《送韦十二兵曹》 、 《岳阳别李十七越宾》等诗歌 中,都坦露了王昌龄的隐逸情怀。

但同时,王昌龄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在入世和出世的选择上,王昌龄自身也是矛盾的。

因此,王 昌龄的归隐只是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二、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使用萧索意象 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意象众多, 通过对凄清环境的描写, 从而表现离别的情怀。

在王昌龄的笔下,“孤舟”的意象是最常使用的,“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 望孤舟”(《送窦七》)、“看君孤舟去,且欲歌重垂纶”(《送韦十二兵曹》) 等等。

除了孤舟,孤江、孤城、孤月、孤山等意象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是非常 常见的,一个“孤”字,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感觉。

除了“孤”字的意象, “秋色”、“寒景”也有极高的使用频率,王昌龄将秋水、秋海、秋月、寒夜、 寒蝉、寒江等意象用于送别诗中,烘托了离别时的愁情。

(二)采用多种手法抒发送别之感 1、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抒情,轻于叙事,与读者产生共鸣便成为抒情诗 的一个表现重点和难点,作为送别诗,情感的表达更是重中之重。

王昌龄的 送别诗不是单纯的抒发情感, 而是触景生情, 将自己的离别之感融入到自然环境 之中,以景传情,从而使自己的感情流露更加自然、真实,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情 感共鸣。

王昌龄在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 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诗的开头写了寒雨入吴,为送别友人营造


了凄凉的氛围。

诗的第二句写“楚山孤”,看似是写楚山的“孤”,实际上是融 情于景,描写自己在友人离开之后的“孤”,将自己的“孤”寄托在楚山上,通 过对景物的描写,既展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更抒发了离别的忧愁伤感。

2、比喻抒怀 比喻抒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不乏用比喻 抒怀的诗篇。

在《留别司马太守》中:“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

黄 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期间,但王昌龄虽然 被贬,仍怀有一个报国心,在送别司马太守的时候,他向朋友倾诉了自己的抱负 和理想。

通过黄鹤高飞,比喻自己的远大抱负,以河蚌吐明珠来比喻自己愿意用 自己全部的精力报效君王。

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但却使王昌龄的信 念表达更加坚定。

三、王昌龄送别诗的创作原因 王昌龄的送别诗数量之多, 所占比重之大, 在其他的王昌龄的作品中都是少 见的。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王昌龄创作如此之多的送别诗,这在 他的人生当中有何意义呢?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王昌龄好友众多,那么,朋友之间的分离总是在所难免 的,按照中国文人的传统,在与朋友离别之际,总会以诗托意,送别好友,表达 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这就促使了王昌龄送别诗的出现。

另一方面,王昌龄一生怀才不遇,他内心的痛苦总是会向友人倾诉的,这就 会表现在他的送别诗中。

王昌龄的送别诗大多创作在他被贬谪期间, 带有明显的 悲愤情感,王昌龄屡遭贬谪,内心情感积郁,需要借助一定的诗歌进行排遣。

而 送别诗这种题材,与王昌龄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将仕途的失意、被贬的幽 怨都在离愁别绪的送别诗中一吐为快, 抒写郁闷, 寻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感和自我 安慰。

研读王昌龄的送别诗, 能够让我们梳理出王昌龄的生活和思想发展轨迹, 体 会到一个屡遭贬谪王昌龄的复杂内心情感。

王昌龄的送别诗是我国唐代送别文学 中较高成就的代表, 成为后世送别文学的典范, 在诗作的主题表达和艺术创作上 对后来的诗文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