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业发展当前形势 一、山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一)丰厚的旅游资源 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之美誉。山西位于黄土高原、汾河谷地,地处最适合古人类生存、生产和居住条件的黄河中游,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又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位居全国第一。有大同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大同市、代县、平遥县、祁县、新绛县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宋代以前地面木构建筑占全国总量的七成,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有中国金融业鼻祖,著名的晋商大院(王家、乔家、渠家、曹家、常家)。有作为中华民族根祖之地的历史遗存。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民间舞蹈之乡”,从《诗经》中的《唐风》、《魏风》到今天的祁太秧歌、左权小花戏、河曲二人台、孝义皮影戏。从春秋时音乐家师旷的《阳春》、《白雪》到今天的八音吹奏、绛州鼓乐等等,源源不断。山西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现今全国三百多个剧种中,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历年来山西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频出。山西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它的地形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汾河民俗,其不同于外界的礼俗、婚俗、食俗、居住民俗、贸易民俗、禁忌民俗,生动地反映出山西人在黄土高原、汾河两岸劳动、生产和生活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中外旅游者。山西是中国面食之乡,有2000多年历史,品种达280种。山西还有好酒、好醋、好水果和好工艺品等,都深得游人青睐。山环水抱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山西还蕴藏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山、水、林、洞资源综合指标在江淮以北各省、区、市中居首位。山西的名山大川、洞石雄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森林草甸、珍稀生物、天气景象应有尽有,得天独厚。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著名的太行山峡谷,管涔山森林、天池、万年冰洞,绵山、壶口瀑布、北岳恒山、“中国死海”运城盐湖等都是游人休闲养生、陶冶性情、追求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好去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在山西日新月异的建设中,人民群众又创造出了一批新的令人惊叹的旅游景观,如太原汾河公园、平朔露天煤矿、艰苦奋斗的旗帜大寨、高峡出平湖的万家寨水利工程、大运高速公路绿化带等等。先人劳动创造的历史积淀,大自然的造化,现代勤劳朴素的山西人在共和国诞生后创造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组成了山西丰富旅游资源。 (二)广阔的客源市场 “九五”以来,山西省以旅游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五台山至阜平旅游公路、京大高速、大运高速的开通,大大增强了山西旅游的可进出性。国内外航线可直通全国38个大城市和香港地区,2004年太原机场被批准为国际口岸,包机国际航线不断增多,大同机场、运城机场、五台山机场即将建成。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山西与北京等旅游客源市场的距离。山西是北京、内蒙等省市的理想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同时,山西的人文、自然、特种旅游产品也培育了一定的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础,寻根祭祖、宗教朝圣旅游产品对海外华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汉文化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以平遥古城为中心的晋商民俗文化在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产生了共鸣。国内客源市场方面,京、津、冀、豫、陕等临近省市以及华北地区发达省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山西观光、休闲、宗教等旅游产品情有独钟。只要我们的旅游产品包装到位,促销有力,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 二、当前制约山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山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旅游产业整体素质还比较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还不能达到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要求,与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还很不相称。当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发展旅游业的观念滞后 第一,一些地方没有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产业来办,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没有跳出山西看山西、跳出旅游看旅游的旧思维。对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大市场、大旅游的理念。旅游业是以出售旅游服务为内容,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来赚取利润的市场经济活动,它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以及信息服务七大要素,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山西多数地方把重点仅仅放在了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上,单纯追求门票收入,忽视了其他六个要素的巨大经济效益。在旅游线路的整合上,人为地以行政区划分隔旅游产品线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促销不能互动。第二,对旅游资源认识的偏颇,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单一性和初级化。山西是文物大省,文物资源品类繁多,但文物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资源。由于我们过去在认识和宣传上存在一些误区,致使在一些地方形成了文物资源就是旅游资源的极端认识,只要是文物古建就进行旅游开发,导致投入大量资金,修旧庙建新庙,造成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忽视了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对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节庆旅游、修学旅游、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等产品开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旅游产业投资严重不足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投入不足是多年来影响山西旅游业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旅游业虽已被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但是,全省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加起来还不如对一个中小型煤矿的投人多,有的地、市、县旅游部门连到省里开会的差旅费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搞旅游开发和促销。有的县旅游收入基本上用在了给全县干部职工发放工资上,旅游业的滚动发展难以实现。由于资金不足,旅游产品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些国家级旅游线路上,还没有配置能接待入境游客的旅游厕所,境外游客意见甚大,这也是影响入境游数量的一个因素。在平遥古城、芦芽山等一些重点景区,游客来了吃不好,住不下,旅游饭店的档次和整体服务水平偏低,全省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饭店,大型娱乐设施的建设滞后。此外,省政府用于宣传促销的经费严重短缺,不能形成整体宣传攻势。旅游支线公路和景区内交通不畅,也一直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三)旅游业发展环境不佳 山西是自然资源大省,煤炭、炼焦、钢铁、化工等产业在山西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主导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严重地污染了环境,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同时存在着极佳旅游资源和丰富矿产资源的地方,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旅游业足够的重视,产业复归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形成环境污染,而且对景区、森林、草原、空气、水源等带来严重威胁。一些重点景区途中交通不便,烟雾弥漫,恶劣的环境给旅游者造成不良印象。 (四)旅游经营管理体制陈旧 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产业,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综合管理。近年来,山西一直未能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景区(点)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一些景区分属建设、林业、土地、文物等多个部门管理,与旅游部门职能交叉,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构设置和旅游规划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协调,行政区划与景区不一致,导致发展方向不明确。有些文物集中的景区城镇化、集市化严重,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破坏性开发建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映。旅游业除游以外的食、住、行、购、娱、信息等要素,全面行业管理空间很大,目前有些还是空白。全省旅游企业小、散、弱、差,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利用率低,吸引人才的向心力差,人才流失严重。 三、对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为了早日把山西的旅游业建成全省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式发展,现从战略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壮大可以为众多行业带来商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其起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凝聚起来和调动起来,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一点,绝不是旅游部门单枪匹马可以做到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和健全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的山西,光靠市场调节,目前还是难以奏效的。外省的很多成功经验证明,旅游产业发展也是“一把手工程”。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是与几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四川省旅游业之所以能在最近几年大步追赶云南,也与几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和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一个省如此,一个地市也如此。河南的焦作市,直到上个世纪末期,旅游产业规模还很小,在全国也没什么名气。之后新来的市委书记十分重视旅游业,短短几年内,就把焦作云台山打造成了响当当的4A级景区,使焦作市跨进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成为河南各地市中发展旅游业的一面旗帜。 我们倡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要点在于“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度增加对旅游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扶持旅游,形成各有关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举全省之力,尽快把山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而绝不是要让政府包办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项具体问题,因此“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并不矛盾。旅游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能不能赢得这个市场,提高山西旅游在这个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促进山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也绝不能游离于党委、政府的工作主线之外。否则,山西的旅游业就很难尽快发展兴旺起来。 (二)坚持产业扩张战略 在竞争激烈的 环境 下,要实现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业的目标,我们需要有一支过得硬的旅游企业和企业家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在着力打造山西旅游企业的航空母舰的同时,更要注重放低旅游产业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实现旅游企业和企业家队伍的数量扩张,进而使企业和企业家在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 (三)坚持发展以名胜古迹观光为主的旅游开发战略 从山西总体情况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度假游客还不能成为山西旅游接待的主体。这是因为:(1)山西省的旅游优势在于 文化 底蕴厚重,佛教文化、晋商文化、黄河根祖文化以及太行山和黄土高原的独特 地理 风貌是山西旅游的长项,吸引的全是观光客。如果不继续大力抓这个市场,就容易丢失自身的优势。(2)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能真正吸引大批量度假游客的,一是夏季的海滨,二是冬季的滑雪地,三是高尔夫球场。山西在这些方面是弱势。(3)从旅游度假设施来看,目前山西上档次、上规模的度假区还没有。综上所述,要进一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