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书法线条之气质美
一
、
它需要书家经过长期的实践 , 各种书法技巧熟 记于胸中 , 从 而使手中的毛笔幻化 出精妙神奇 的灵动 , 才能让 书家 做到随心所 欲地抒发 自己内心最深处 的心声 。 1 . 藏露气质之美 藏 锋 与露 锋 的气 质 美 是最 能 表 现 书法 线 条 力量 感 的美 的重 要 技巧因素之一 。 这里所谓藏锋即是书写时笔锋藏于线条之 内, 使线 条避去锋芒圭角 , 使线条变含蓄饱满。便应征欲左先右 , 欲下先上 是也。所谓露锋 即是 书写时笔锋 的运行方向与笔画的走 向保持一 致; 一般在书写的过程 中, 通常藏与露是交互并用的。这样便能展 现线条丰富的气质形态美 ,由此书写时不仅要在一个字 中藏露交 互并用, 在一笔之中同样两种笔锋也常交互用之。古人有云: “ 藏锋 以包其气 , 露锋以纵其神。 ” 这里是为说明, 藏锋其 目的是使笔画气 势不散乱 , 凝 聚精神 , 包含着一种人工天公笔工合一体 的力量 , 从 而更显线条厚重沉着 , 健劲有力; 露锋其 目的是让笔画的精神外扬 , 更 显 笔 画 锋 利 挺拔 , 媚态千姿 ; 通 常 字 既 有力 量 又有 节 奏感 , 大 多 两者并施也 。姜夔在其《 续书谱 ・ 用笔》 中有云: “ 笔正则锋藏 , 笔偃 则锋出……露则意不持重: 不欲深藏圭角 , 藏则体不精神 。” [ 3 o 这里 充分表明了藏锋、露锋两种方式在书法线条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及二者பைடு நூலகம் 间的交互辩证关系。 2 . 方 圆气质之美 所谓方 圆; 简而言之 , 方即是有圭角 , 园即是无圭角是也 ; 古人 有云 : “ 圆笔之绞 , 提也 , 抽也 , 掣也 , 战也 。 方笔之翻 , 顿也, 拓也 , 斫 也, 蹲也 。圆笔如春蚕 吐丝 , 绵延不绝: 方笔如快马破阵 , 所向无敌。 故圆笔之极 , 则超妙绝伦; 方笔之极 , 则雄强无匹 。苟 能寓方于 圆, 或参圆于方 , 驯至渣滓汰尽 , 炉火纯青 , 人书具老之际 , 书之筋骨血 肉, 自然融化 , 雄浑神奇之姿, 独有千秋 。 ” 圆笔的书写要领主要是 会运用提笔、 抽笔 , 以墨裹笔, 从而使笔锋聚拢一起。由此写出的字 线条圆劲有力 , 具有 圆转流畅的韵律美。 方笔 即是指线条的起止处 或者转折处劲拔 , 棱角明显 , 骨力外扬 。 在书写时主要多用顿笔 , 拓 笔, 使笔毫铺开 , 以笔毫裹墨 , 亦行亦按 , 给人 以方整 、 挺拔 、 凝重 、 沉着 , 硬 朗 的艺 术效 果 。 3 . 中侧之气质美 书之妙道在乎顺其 自然是也 ,书法的优劣取决 于笔法 的丰富 性, 书法的妙处在于笔法上 , 而笔法的微妙与否又贵在用锋。笔锋 有中侧锋两个概念 。我们所谓 的中锋即是书写时使笔锋裹在线条 的中心线上 。通常用 中锋写出的字线条 比较沉实、 浑厚有力 , 有较 强的立体感 。所谓侧锋也就是书写时主毫并不是运行在点画线条 中间, 而是在一侧 , 辅毫落在另一侧 。 一般用侧锋较多的字 , 主毫在 的那一侧的线条表现出锋利 、 浓重有力: 副毫一侧则表现出清爽 、 飘 逸, 轻薄等。 朱和羹在其《 临池心解》 中有云: “ 正锋取劲, 侧锋取妍。 ” 口 中
摘. 娶j 中 圆 书 法是具 有生命 意 义的 线条 蔓的艺术 书法: 线条之. 气质 荑的橱成主要表现在线. 条的穷 l 圆 ≈ 粗细轻重 中 侧 藏露等方式来 抒发情感 把具有生 命 的活体 注入单纯的线 条中 从而体现 中国书 法线条富有生命之气质 美 l | 一 ≯ J 曩 _ : 0 . - - l ¨ ≯ 关键 词 : 中国 书 法 线条 气质r 蔓 l | 0 : - …¨ ¨ 叠 中国汉字起源之初是用来记事或表达某种感情 的,而 由于汉 字发展变迁 ,其书写艺术便承载起书法在世界艺林 中独放异彩之 特点。 中国汉字的笔画是由线条组成 , 而线条又能表达及富生命力 的情感 , 干变万化 , 神采飞扬。 艺 术气 质 之 生命 意 味 艺术 的气质和物象生命体是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 , 这样 的说 法 昔人有研究 , 但在今天来研究它又何 尝不是一件有意义 的事。 用人来做类 比要形象而具体 , 线条的无穷变化与人 的筋 肉、 骨气 、 血是有相类 的, 正如清代周星莲在 《 临池管见》 中云 : “ 字有筋骨 、 血 脉、 皮肉、 神韵 、 脂泽、 气息、 数者缺一不可。” 康有为也曾在著作《 广 艺舟双楫》 中有说“ 书若人然 , 须备筋骨血 肉, 血浓骨老, 筋藏 肉莹 , 加之姿态奇逸 , 可谓美矣。” 这表 明一幅优秀 的书法作 品其线条是 要体现书家的生命力 的, 然正 因为书家注入 自己的生命 , 使原本简 单的线条构成的汉字在笔与墨的驱使下具有啦筋血肉骨气 ,使汉 字 变 为活 体跃 然 纸 上 ,无 论 对 书写 者 还 是 观赏 者 都 有较 强 的 感 染 力, 把人带人一个具有生命旋律 的世界 , 从而使艺术得到升华 , 体 现作品优柔赋有旋律的气质美 。 1 . 气质之骨美 书法线条 的气指 的是线条本身的气韵 , 南齐 画家理论家谢赫提 出六法论 , 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 , 正因为这一理论 的提 出 , 成为后 人评价书画高下 的标准, 气韵 既是强调有韵律的生命气息 , 是生命 的活体。在作品中我们会说行气好 , 它体现在开合虚实 , 布白之安 排; 以图式而言 , 黑 白相间 , 疏 密得体等都体现书法气质之美 , 书法 线条之骨 , 指 的是笔过之处 留下的墨痕 刚劲有力 , 挺拔 劲健 , 能让 线条变得厚重、 沉稳苍朴 , 乃线条之骨 , 也是字之骨也 。 有 了骨作为 基甸 ,线条就有 了更为丰富的三维空间。用沈括对徐铉书法线条 有: “ 映 日照之 , 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 E l 光不透” 如此 的评价 。 线条 中心一缕浓墨即是说线条中的厚度 、 立体感 、 等 即有骨感 。清代朱 履贞在其《 书法捷要》 中有云: “ 血 肉生 于筋骨 , 筋骨不立 , 则血肉不 能 自荣。 故书以筋骨为先 。 ” 由此看来骨在线条中的有其重要意义 。 从 技法 的层 面 来 谈 , 既是 在 行 笔 的过 程 中 , 要逆锋起笔 , 缓 慢 涩行 运笔 , 回锋收笔 , 提按连贯交互 , 则能体现出书法线条的骨之美。 2 . 气质之肉美 线条之肉指裹在字的筋骨外面的肌 肉。 正是有了肉, 才使线条 健硕丰满 、 焕发光彩。《 翰林要诀 ・ 肉法 》 中有 云: “ 捺满 、 提飞, 字之 肉, 是也 ……捺满 即肥 , 提飞则瘦 。肥者 , 毫端分数足也; 瘦者毫端 分数省也 。” 由此可见 , 线条本身的肉质 , 是由用笔的轻重深浅变 化及施墨 的浓淡枯湿来决定。 气、 筋、 骨、 肉、 血之间缺一不可 , 相互 依存 ,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 的整体 。唐代书法家徐浩有云 : “ 学字 “ 宜先立骨 , 筋骨不立 , 肉何 所附? ” 口 ] 宋书法大家米芾有说 : “ 字要骨
谈 中 国 书 法 线 条 之 气 质 美
王 林 ( 贵 州省 安顺 市 安 顺学 院 贵州 安顺
5 6 1 0 0 0 )
中 图分 类 号 : J 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5 8 1 1 ( 2 0 1 3 ) 0 2 — 0 0 3 6 —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