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蚌简介及生活史喂养

河蚌简介及生活史喂养

河蚌一、生物学特性1 河蚌的外部形态河蚌(Musculus)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珠蚌科[1]。

河蚌具有左右对称的两片蚌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

紧贴在蚌壳内两个软而薄且包裹住内脏团的膜叫外套膜。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中间的结缔组织及少数肌纤维组成。

靠近内脏的一侧为内表皮,贴壳的一侧为外表皮,外表皮具有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机能。

又可将外套膜分为边缘膜和中央膜。

边缘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外的膜,较厚实,细胞小片是采用边缘膜的外表皮制取的。

中央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内的膜,制取好的小片就插送在中央膜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

蚌体腹面的一个斧状肌肉质突起,称为斧足,是河蚌的运动器官。

2 河蚌的内部构造主要由外套膜、斧足、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组成。

3 河蚌的生活习性在自然环境中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与河流的水底,是用鳃呼吸的软体动物。

目前,我国广泛用于育珠生产的河蚌主要为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

3.1 栖息习性不同种类的育珠蚌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不同。

三角帆蚌喜水质清、水流急、底质较硬、pH值为7-8的泥砂水域;褶纹冠蚌喜在水流缓慢或静水的淤泥、pH值为5-9的较肥水域中生活。

3.2摄食三角帆蚌主要摄食易被消化的硅藻;褶纹冠蚌食性稍广些,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量的大小取决于水中饵料生物的密度和水的流动性。

3.3 行动和御敌河蚌的运动缓慢。

每分钟只前进数厘米,其御敌方式有2种:一种是闭壳;另一种是分泌珍珠质包裹住异物形成珍珠。

[2]二、养殖管理1. 河蚌的人工繁殖1.1 河蚌性成熟及产卵期河蚌性成熟需3年~4年。

不同河蚌品种,产卵期不一样,三角帆蚌每年5~7月产卵;褶纹冠蚌每年4月~5月和10月~11月产卵,一年产卵2次。

1. 2 亲蚌的选择要选择4龄~6龄、体质健壮、壳体发亮、个体大、无损伤的作亲蚌。

河蚌雌雄异体需打开蚌壳才能鉴别。

雄蚌鳃瓣间隔较稀,精巢呈乳白浆状;雌蚌鳃瓣间隔较密,卵巢呈黄色颗粒状。

1.3 亲蚌放养选择池底平坦、面积200平方米~1亩、水深0. 6米~1米、有微流水、水质肥爽、经清淤消毒的上池或水泥池饲养繁殖。

雌雄蚌按2:2.5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20个~30个蚌。

1.4 亲蚌的培育要根据河蚌生理生态特征,做好施肥投饵管理。

河蚌的营养是被动滤食水中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获得的。

因此,应投放优质粪肥来繁殖水中浮游生物。

晴朗天气,每2d~3d施肥1次,每亩施粪肥50kg斤~80kg,将池水培育成黄绿色、茶褐色。

在河蚌繁殖期,应适量投施豆浆,每次每亩用黄豆1. 5kg~2kg,浸泡8h~10h,磨浆泼洒。

为激发河蚌产卵和防止水质污染,应视天气、水温、水质,定期冲注新水或保持微流水。

1.5河蚌的繁殖河蚌没有明显的发情交叉现象,受精时雄蚌将精液排入水中,雌蚌则将卵排于鳃腔内,待有雄蚌精液的水流经鳃腔时,才能完成受精过程。

河蚌精卵结合后,在水温20℃~25℃,经过5d~6d发育成钩介幼虫,由雌蚌鳃腔排入水中。

钩介幼虫须在48h内寄生到鱼的鳃或鳍条上,行附着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变态成稚蚌,否则会死亡。

因此,要适时投放寄生鱼采苗,如圆尾斗鱼、金鱼等。

按每只雌蚌配放200尾寄生鱼为宜。

当寄生鱼的鳃、鳍条上寄生大量钩介幼虫时,用夏布网将寄生鱼捞出,放入水质肥爽、水深1米、池底淤泥少的池中饲养。

同时,在河蚌产卵池补放一批新的寄生鱼采苗。

在水温20℃~25℃时,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需15d~20d。

当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从寄生鱼体上掉入水中后,可放干池水,采集稚蚌,进行幼蚌、成蚌养殖。

[3]2. 成蚌的养殖技术将河蚌养成食用蚌或育珠蚌,一般采用鱼蚌混养模式。

2.1 池养法将稚蚌、幼蚌、青年蚌直接投放到池底坚实、淤泥少、经池塘消毒(清除危害河蚌的鲤鱼、青鱼)、水深1.5米、常有微流水灌注的池塘中养殖。

投放量为每亩水面放稚蚌5万只~6万只,1龄幼蚌3万只~4万只,2龄青年蚌2万只~3万只。

混养的鱼类,以草鱼、鳊鱼、鳙鱼为主,每亩投放规格100克草鱼200尾~250尾,10厘米以上鳊鱼50尾、鳙鱼30尾、鲢鱼20尾。

[4]2.2 笼养法将河蚌稚蚌、幼蚌、青年蚌按不同规格分别放养在用聚塑线、乙烯线或铁丝编制的网笼内,悬挂水下0. 4米深的水中养殖。

笼与笼相距1米,每亩水面放置网笼50个左右。

网笼规格为长、宽各40厘米,高20厘米~25厘米的平笼。

其网眼规格:当年稚蚌,网眼0. 2厘米,每笼放养800只~1000只;1龄幼蚌,网眼1.2厘米左右,每笼放养400只~500只;2龄青年蚌,网眼3厘米,每笼放养200只~300只。

笼养河蚌的池塘、水库、江河、湖泊等水域,必须水质肥爽,浮游生物饵料充足。

池养、笼养河蚌的饲养管理主要是做好施肥投饵、水质调节、清除污物和检查调整放养密度。

放养初期,池水清瘦,施肥以发酵有机肥为主,每亩水面施优质粪肥80公斤~100公斤,3天~5天施肥1次,使水中浮游生物尽快繁殖。

同时,辅投豆浆汁、玉米粉等精料。

夏季炎热期,草、鳊鱼正是旺食季节,投喂的饲草多,排泄物多,食物残渣多,水质一般较肥,不必投施粪肥。

为防止水质恶化,改善水中溶氧,应定期冲注新鲜水,泼施生石灰乳,调节水的酸碱度,预防鱼病、蚌病。

每15天左右,每亩水面水深1米泼施生石灰乳10公斤~15公斤,切不可泼施硫酸铜与硫酸亚铁防治鱼病,因河蚌对此药特别敏感,易中毒死亡。

秋季,水温渐冷,是河蚌、鱼类营养物质积蓄生长期,应适度加强投饵施肥管理,酌情增投精料,每5天~7天泼施1次豆浆,每亩用黄豆2公斤。

冬季,河蚌渐入冬眠期,埋栖泥沙中。

此时,可捕捞混养鱼类上市,将池水加深。

笼养河蚌则可将网笼悬挂水中0.8米~1米处,并重施粪肥,确保河蚌安全越冬。

一般河蚌从稚蚌育成食用蚌或育珠蚌,约需3年,每亩产量可达3吨以上。

[5]3. 日常管理首先,要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肥爽,定期追施肥料,水体的透明度保持在30 cm。

其次,要做好病害防治,当气温在25℃以上时,每月用3%的食盐水或1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蚌体1次,每次浸洗时间为3~ 5min。

同时,要经常检查,发现死蚌及时隔离:并坚持一个季度洗刷1次蚌体,除去蚌体上的青螺狮等附着物:捕捉蟹虾、鳖、水老鼠等敌害,及时拔除野生草。

另外,每月用生石灰150~ 300 kg/hm2溶于水均匀泼洒,防门细菌性病原体危害。

[6]三、使用管理1. 慎重购蚌购蚌时首先必须对待售地的河蚌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如发生过“蚌瘟病”或蚌正在大批死亡就不宜从该地购买。

其次,蚌的体质不佳(如蚌的闭壳肌松驰无力,不会喷水,腹缘角质化),不宜选购,即要买也应等到蚌体质恢复后才能购买。

所运河蚌必须体表无淤泥覆盖,干净。

这种情况下至多只能堆积一晚,否则不能起运。

条件许可最好是购进吊养一个月以后的河蚌。

[7]2. 河蚌的运输河蚌的运输以在早春和晚秋,气温5℃~20℃之间为宜。

如果需要大量采捕,在短时间内又不能起运,则宜就地暂养,或分批起运较为妥当,运输方法大致有两种。

2.1 干运法干运费用省,但不适于炎热天气运输。

干运前要严格检查河蚌是否过度脱水,如壳口微开,体重减轻,则为干放多日脱水的现象,这种蚌不宜立即起运,需要暂养一段时间,待其恢复活力。

运输时先将蚌浸水几小时,再装人竹篓或草包或麻袋中,上面覆盖湿稻草,以保持湿度,增强运输中的抵抗力,干运时间一般以2~3天为限,如时间过长,还要中途浸水,途中忌烈日曝晒和剧烈震荡。

2.2 活水船运将蚌浸在活水船中运输,不但存活率高,且适合于远程运输。

船仓中进出水口要用木板隔一通道,使水流畅通无阻,并防止蚌堵塞水门。

装运数量一般每吨位10担左右,气温低可适当的增加,但以不超过15担为宜。

途中如遇工厂、矿山的工业污水排出区域则要绕道经过或暂时关闭水门,以免河蚌中毒死亡。

河蚌运到目的地后即应下塘暂养。

暂养最好在较肥池塘水中,也可以利用水沟、河滨等处,但不论养在何种水体,都要设置竹箔拦护,以免散失,为防止河蚌潜埋泥下不便捕捞,池底应选硬泥底或沙泥底,暂养密度每亩500~1500千克,放养密度要均匀,不要草率堆积一处,以减少死亡。

2.3 技术要点1、干法运输时,应先让河蚌吸足水,然后平置于包装容器中,以保持外套腔中蓄水不会流失,运输途中要定时浇水。

2、装河蚌的高度不宜超过0.6~0.8米,途中忌曝晒和强烈震动,要求蚌体上带有部分湿润泥巴,以减少蚌体间的碰撞和摩擦。

3、运输前后的过秤、装卸等操作要轻快细致,注意勿使贝壳损伤。

4、运输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以后育珠的效果,运回后应立即放人暂养池中暂养。

5、活水船运时,要防止河蚌堵塞水门,使水流畅通无阻,遇污水时要关闭活水门,以免河蚌中毒死亡。

6、凡装运农药、化肥以及其它有害毒物的车、船,不能同时装运河蚌。

[8]四、病虫防治河蚌的病害可分为传染性蚌病、侵袭性蚌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蚌病。

其中传染性蚌病是指由病毒、细菌和某些具藻毒素藻类引起的蚌病;侵袭性蚌病是指由各种寄生虫引起的蚌病。

1. 蚌瘟病(病毒性蚌病) 蚌瘟病是河蚌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具有传染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毁灭性死亡。

1.1 病原体引起蚌瘟病的病毒病原体主要有两类,一是RNA型(简称R型)病毒,称嵌沙样病毒;另一类是DNA型(简称D型)病毒,称疱疹病毒。

前者主要浸染河蚌组织的细胞质中,药物比较容易治愈;而后者主要浸染在细胞核中,药物难以治愈。

本病病毒的传播是靠媒介藻来进行的,媒介藻多系蓝藻类的一些种类,如小球藻、微囊藻、项圈藻、念珠藻等,这此蓝藻细胞是本病毒的易感细胞,由媒介藻传播的病毒,在宿主体内造成裂解性侵染,河蚌的肝脏是病毒浸染的“靶器官”,肝细胞则是病毒体的易感细胞,所以蚌瘟病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表现在肝组织上。

媒介藻被健康河蚌吞食后,媒介藻被消化的同时,也释放出病毒颗粒并经肝管通向肝脏“靶器官”,开始吸附感染肝细胞,这些病毒在肝细胞中复制增殖形成了病毒性特异结构“包涵体”。

由于传播蚌瘟病的媒介藻,具有较强的抗干燥能力,因此它们往往可以通过附着在渔具、钓渔具,甚至浸洗过疫水的毛巾衣服等物品上,被带入其它河蚌养殖水体中而诱发病毒性蚌瘟病。

1.2 症状本病的流行水温在18~25℃患病初期,基本上看不出明显的外观症状。

进步感染会引起河蚌鳃纤毛、唇瓣纤毛严重脱落,因而病蚌不能激荡滤食和呼吸水流。

此时,如果病蚌处于止水性的封闭型育珠水域,病蚌易因呼吸水流不畅而窒息死亡;如果是流水性的开放型育珠水域,病蚌依靠流水中的溶氧还能存活一段时间。

剖检病蚌,可发现外套膜的边缘膜多有倒落现象,闭壳肌松驰无力,双壳长久处于微微张开的状态。

伸缩足肌亦表现疲软无力,斧足伸缩失去灵敏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