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小结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 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别很小,尤其是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更为相似,但三大经济圈与全国平均状况 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 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在将 来的经济发展中,三大经济圈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 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 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 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机构效应。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 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 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 程度任务迫切。
(3)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 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 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 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 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 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 、三大经济区的区域范围 (一)环渤海经济区 (二)长三角经济区 (三)珠三角经济区
二、三大经济圈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 (一)环渤海经济圈 (二)长三角经济圈 (三)珠三角经济圈 三、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1)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较大 统计数据显示(表3), 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都比较大,其总合约占全国第三 产业总产值的62%,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2)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速度最快
从表3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其产 值达18754.48亿元,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小,仅9598.34亿 元,约是环渤海地区的一半。从发展速度来看,2006年全 国第三产业平均增长12.2%,而环渤海地区增长30.1%,长 江三角洲增长23.8%,珠江三角洲增长62.6%,分别比全国 高17.9、11.6、50.4个百分点,说明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 发展较快。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 引人注目,分别比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高32.5和38.8 个百分点,在三大经济圈中发展最快。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 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 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 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 机整体。
(三)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 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 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 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 “9+2”。
越先进。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 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表1、表2)。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 渤海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 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 约1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 业结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表2也可 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 业层次最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工业结构分析
(1)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 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 蓬勃发展。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 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 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 略相匹配。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 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 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 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 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 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 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 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 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 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 不高。
(2)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
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 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雷同的现象。地区工业专门化水平不高,应加强 区域合作。区域工业结构趋同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结构问题与区域问题之一,学者通过计算相似系 数,据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指标分析得出各省(市)专业化 系数普遍下降,但工业结构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复与同构;还 有学者利用霍夫曼系数、相似系数和区位商等多指标对中 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 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际上是特定阶段的产物。以长三角为 例,学者对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认为产业同 构现象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特点,如陈 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 浙江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高达70%以上;唐立国 (2002)认为如果将范围缩小到长三角15个城市,产业结构 相似系数则更高,浙江省主要城市和上海及江苏省主要城 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90%以上。
(2)珠三角人才优势最为明显
• 科技人员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 能力,科技人员多少是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快慢的决 定性因素。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工程师数目 较多。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全国的68.6%,优势 明显。就三大经济圈而言,环渤海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目最少,珠江三角洲地区数目最多,长江三角洲地区居中, 证明环渤海地区人才优势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优势最为明显。
一 、三大经济区的区域范围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 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 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 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 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 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 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大经济圈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 (一)环渤海经济圈
• 1.从产业特色来说,环渤海经济圈以重化工-资本密集型 为主。起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以及 微电子等IT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经济圈的农副产 品、海洋产品加工和出口也保持着较大的优势。
• 2.在动力机制方面,环渤海经济圈主要表现为国资主导型。
(一)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两个层次:
• 一是小范围的环渤海地区,是指环渤海沿岸和部分黄海沿 岸的17个城市和地区的滨海地带。
• 二是大范围的环渤海地区,包括辽东、河北、山东、山西 和内蒙古(中部七盟市)五省区和北京、天津两市。整个 大的范围占据我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二)长三角经济区
(3)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
虽然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具有一 定的规模,但是区域产业趋同化严重,地区间竞争加剧,没 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三大经济圈各地区高新技 术产业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各 自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 工程、新材料技术等产业关系密切,在技术开发中起着关 键的带头作用,对传统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极为 明显,因此各地区大都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和项目优先引 进的对象。但这造成了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趋 同,使三大经济圈之间竞争加剧,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 作和区际分工。
• 3.在外向化程度上,黄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尚有 一定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逐步“北上”,尤其 是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该经济 圈对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
(二)长三角经济圈
• 基本特点: • 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 特征,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 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 代服务业时代。 •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目前 “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 业联系较密切,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 业集群。 •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 级制造业中心。 •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人力资源特 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应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 大隐患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1)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巨大,长三角最为 突出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均发展较快,已经具 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如表4所示,2006年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 值分别达到5124.5亿元、9668.4亿元、8838.3亿元,而全 国当年总产值为27768.6亿元,三地区合计共占全国高新 技术总产值的85.1%,可见其规模之大。三地区高新技术 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9.4%,58.3%,25.7%,而全国 平均水平仅为4%,远低于三大经济圈。就三大经济圈来说, 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小,但其产值占总产值的 比重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第二;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 术产业总量最大,比重也最大,高新技术产业实力最强;珠 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居第二,但其产值占地区 总产值的比重最低。
三、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