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经济理论研究19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常彬强1余宝林2张磊3(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石家庄050514;3.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状况,揭示其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最后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引言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一)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领先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按照产业结构递变规律,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1、表2)。
表1.2006年三大经济圈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地区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100.29.650.739.9长三角100653.740.3珠三角100 6.450.742.9全国10012.647.639.8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表2.2006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37.629.632.8长三角24.339.935.8珠三角32.930.736.4全国44.823.831.4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渤海地区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约1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
从表2也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业层次最低。
(三)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似。
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二、工业结构分析(一)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支柱产业是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资本运营效率高、运营状态良好,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
因此,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反映区域工业的概况。
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
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二)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 经济理论主导产业雷同的现象。
地区工业专门化水平不高,应加强区域合作。
区域工业结构趋同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问题与区域问题之一,学者通过计算相似系数,据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指标分析得出各省(市)专业化系数普遍下降,但工业结构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复与同构;还有学者利用霍夫曼系数、相似系数和区位商等多指标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际上是特定阶段的产物。
以长三角为例,学者对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认为产业同构现象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特点,如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高达70%以上;唐立国(2002)认为如果将范围缩小到长三角15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则更高,浙江省主要城市和上海及江苏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90%以上。
三、第三产业分析(一)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较大统计数据显示(表3),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都比较大,其总合约占全国第三产业总产值的62%,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表3.2006年三大经济圈及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增长率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年增长环渤海18754.530.1长三角16488.923.8珠三角9598.362.6全国72967.712.2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二)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最快从表3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其产值达18754.48亿元,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小,仅9598.34亿元,约是环渤海地区的一半。
从发展速度来看,2006年全国第三产业平均增长12.2%,而环渤海地区增长30.1%,长江三角洲增长23.8%,珠江三角洲增长62.6%,分别比全国高17.9、11.6、50.4个百分点,说明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分别比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高32.5和38.8个百分点,在三大经济圈中发展最快。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一)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巨大,长三角最为突出表4.2006年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环渤海5124.529.4长三角9668.458.3珠三角8838.325.7全国27768.64资料来源: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年鉴2007我国三大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均发展较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如表4所示,2006年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124.5亿元、9668.4亿元、8838.3亿元,而全国当年总产值为27768.6亿元,三地区合计共占全国高新技术总产值的85.1%,可见其规模之大。
三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9.4%,58.3%,25.7%,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4%,远低于三大经济圈。
就三大经济圈来说,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小,但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第二;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大,比重也最大,高新技术产业实力最强;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居第二,但其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最低。
(二)珠三角人才优势最为明显科技人员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人员多少是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表5.2006年三地区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工程师数(人)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环渤海30821长三角42139珠三角52048全国182322资料来源: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年鉴2007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工程师数目较多。
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全国的68.6%,优势明显。
就三大经济圈而言,环渤海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目最少,珠江三角洲地区数目最多,长江三角洲地区居中,证明环渤海地区人才优势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优势最为明显。
(三)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虽然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区域产业趋同化严重,地区间竞争加剧,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
三大经济圈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技术等产业关系密切,在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的带头作用,对传统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极为明显,因此各地区大都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和项目优先引进的对象。
但这造成了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趋同,使三大经济圈之间竞争加剧,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区际分工。
五、问题与讨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别很小,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更为相似,但三大经济圈与全国平均状况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三大经济圈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机构效应。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
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程度任务迫切。
(下转第25页)经营与管理经济理论研究25的手段,但是 劳动合同法 却只字未提有关脱密期的相关规定这无疑大大增大了劳动者的辞职权。
而出台的有关敬业限制的规定也只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知悉商业秘密的人员,这种规定使得大多数劳动者被限制在规定之外,这无疑使的劳动者更容易从新择业。
3 限制了对服务期限的约定劳动合同法 规定,用人单位只有为劳动者出资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时才能为劳动者约定服务期限及违反服务期的违约金,这样,用人单位即使为劳动者提供了其他特殊的福利待遇也不能约定服务期限,这实际上也间接扩大了劳动者的辞职权。
这一规定对劳动者违反与用人单位约定出资培训服务期限的违约金功能的消弱,一方面保护了劳动者的辞职权和择业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用人单位出资培训的积极性,客观上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用人单位减少出资培训的力度,代之更多的直接招聘现成人才,这种共识一旦达到共识,其结果必然是挖角的增多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留住关键岗位人才,这一点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