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延长油田石油开发近年来形成了以“精细油藏描述、油田产能建设、注水开
发和水平井开发”为核心的特(超)渗油藏开发技术,为延长油田科学、规范、
有序、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特(超)低渗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
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精细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
储层及流体空间展布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可视化地质模型的技术。延长油田属于
典型的低孔低渗岩性油藏,所以储层精细描述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重点。特低
渗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5项重要技术:
(1)、旋回厚度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层对比技术:结合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特征,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传统的旋回厚度小层划分方法有机衔接,实
现了分层时间域的统一,单砂体划分趋于合理。
(2)、基于流动单元的多参数储层评价技术: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岩性、
孔隙结构、渗流能力的定量分析,利用地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粒度中值、渗透
率、含油饱和度等作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建立流动单元判别函数。
(3)、基于相控约束与随机建模的隔夹层表征技术:在测井相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砂体内部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精
细刻画和量化表征隔夹层空间展布情况。
(4)、复杂裂缝描述技术: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古地磁测量和微地震监
测三种手段,综合评价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发育特征。运用非结构性网格方
法近似模拟技术实现了网格系统、裂缝单元一致性表征。
(5)、油水分布精细刻画技术: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剩余油监测、
水洗检查井分析、生产测试资料等,通过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分析精细刻画油水
分布状况,实现剩余油空间分布量化表征。
在油田的不同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应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开发前
期,侧重于前4项技术的应用,在开发后期,更多是要对油水重新分布情况进行
研究。目前,在延长油田的开发中,以上技术都紧跟国内外的研究步伐,但由于
测试手段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复杂裂缝描述技术应用不能达到油田精细开发的精
度和深度。
2
2、特(超)低渗油藏产能建设技术
特(超)低渗油藏产能建设技术是在深化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搞清含油
分布规律,编制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通过钻井和投产,将勘探储量转化为现实
产量的技术。主要包括新区油藏评价技术、开发方案优化技术、产能建设实施跟
踪研究与调整技术。
(1)、新区油藏评价技术:研究储层四性关系,建立油层快速识别图版;通
过储层预测、流体识别等方法,摸清油层展布规律,落实储量规模;利用储层改
造技术,评价单井产能,优化储量动用序列。
(2)、开发方案优化技术:根据不同类型油藏天然能量状况,论证开发方式;
结合油层分布状况,划分开发层系,根据裂缝发育状况优化井网系统,制定开发
技术政策界限,根据油层分布规律优化布井方案,预测油田开发指标,推荐实施
方案。
(3)、产能建设实施跟踪研究与调整技术:根据开发方案整体部署分批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以相控论、岩控论为指导,评价井、骨架井先行,紧密开展随钻地
质分析,实时进行效果评价,及时优化调整,多轮次滚动实施,确保钻井成功率,
快速形成规模产能。
特(超)低渗油藏产能建设技术评价突出快,建产突出优,形成了“评价先
行、整体部署、分批实施、优化调整”的滚动建产模式,有力指导了延长油田新
区产能建设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运行。产能建设主体技术保持了国内特(超)
低渗油藏先进水平,鉴于鄂尔多斯盆地特(超)低渗油藏多物源、多期沉积等地
质复杂性,在勘探开发一体化新区储层预测、高产油气区预测方面还需提高准确
度。
3、特(超)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技术
油田投入开发生产后,利用注水井把水注入相应油层,以人工补充地层能量
的方式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建立有效驱替压力梯度,实现油田持续稳定生产,
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通过近十年的现场实践,成功建立了以特低渗油藏渗吸-驱替渗流理论为核
心的“适时温和”延长注水开发模式,探索形成了适合延长特(超)低渗油藏的
注水开发应用技术系列,实现了油田注水开发工作的快速发展。
3
(1)、注采井网优化及调整技术 开展单井产注能力评价,优选注采井网形
式,优化井网井距,实现井网与裂缝的合理配置和储量有效控制,建立有效驱替
场。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成果,调整注采井网,完善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有效提
高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
(2)、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技术 对不同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产液结构、措施
结构、产量变化、综合含水、自然递减进行分析,开展产量递减、含水上升、油
水运动三大开发规律研究。对油藏注水现状、注水利用状况、水驱控制程度、储
量动用程度、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及采收率等进行研究,形成了“从油藏着眼、从
单井入手、以井组为单元、深入到小层”的评价模式,分析井网适应性,评价开
发效果,揭示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注水开发政策界限论证技术 以非达西渗流理论为基础,应用地质、
测井、生产数据及测试资料等,从油藏工程研究入手,开展油水运动规律研究,
确定不同类型油藏注水时机,制定不同含水阶段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注采比、
采液速度等注水开发技术政策。
(4)、特(超)低渗注水开发调控技术 在油水分布精细刻画的基础上,评
价平面、剖面压力、产液、产油能力变化,建立见水见效台帐,实施注水结构实
时调整,降低无效注水,提高注水效益。实施分层注水,调控剖面注水不均衡,
提高剖面动用程度;实施调剖调驱,缓解平面矛盾,提高水驱波及体积。
延长特(超)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应用技术系列紧随国内外的研究步伐,在
油田规模注水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目前油田认识的加深,油田注水综合
调控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精细注水的矿场需求。
从2007年到2015年,通过注水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油田注水规模逐年扩
大,水驱面积从336平方公里增加到3433平方公里,水驱动用储量从15503万
吨提高到177817万吨;注水产量比例逐年上升,注水开发效果逐年改善,单井
产量得到有效提高,注水区单井产量比非注水区提高了0.19吨/天,注水区自然
递减控制到12%以内。
四、特(超)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针对延长油田低渗/超低渗油藏难以有效动用的特点,水平井是提高油田开
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经过5年的研究完善,目前水平井开发技术主要发展出
4
井位筛选技术、井网参数优化技术、井眼轨迹优化技术、地质导向技术、完井及
投产优化技术共5个技术系列。
(1)、水平井井位筛选技术是针对复杂的油藏类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
上,通过油层钻遇率、油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油层系数、控制储量等多项
参数,评价水平井实施的可行性,实现区块和层位的优选,是水平井开发的前提。
(2)、水平井井网参数优化技术是采用常规井与水平井灵活组合,通过“五
点法”、“七点法”、“分段五点法”、“交错式立体开发”等井网系统建立有效注采
系统,对水平段方位、长度、垂向位置、注水井距离等参数进行优化,是实现水
平井整体开发的关键。
(3)、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技术是针对复杂的地层特征,在考虑油藏类型及
油层隔、夹层的情况下,以提高油层钻遇率和储层改造效果为前提,实现不同情
况下水平井井眼位置的分布优化,其中超浅层水平井弓形井眼轨迹优化及控制技
术可达国内领先水平。
(4)、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是在无地震资料且电阻率、密度、孔隙度测井对
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分辨率不高等情况下,以提高入靶精度和增加效益为前提,简
化了随钻测井系列并预设副A靶,使水平段准确着陆率由82%提高到97%,随钻
测井费用降低40%以上。
(5)、水平井完井及投产优化技术是针对不同油藏类型及油层钻遇情况,以
开发效益优先,应用非线性渗流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水平井完井方式、裂缝形
态、裂缝长度、裂缝条数、裂缝间距等参数进行优化,同时建立稳态、非稳态数
学模型对单井产能进行预测和评价,其中非线性渗流大模型模拟优化技术可达国
内领先水平。
该技术整体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非线性渗流大模型模拟技术及超浅层水平
井井眼轨迹优化可达国内领先水平。延长油田油藏类型多样,目前水平井注水见
效情况差异大,现有井网及注采政策等不能完全适应油田开发,仍需加强对特殊
油藏水平井井网形式及能量补充方面的研究深度,同时加强措施应用实现异常井
的增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