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及发展开题报告模板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及发展开题报告模板
在刘正维写的《调子声腔系统论证》一文中,学者根据调子腔音乐特点、历史发展渊源以及不同声腔系统的共同音乐基因等相关资料的介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论证、比较,得出了赣南采茶戏属于“调子声腔系统”,这对于以后学者研究和学习赣南采茶戏和其他地方戏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照。近年来,随着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赣南采茶戏的声腔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要想更好地研究赣南采茶戏的声腔,就必须得加强对其个性声腔的研究。
[7]苏子裕.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J].艺术百家. 2003第2期第10页到12页
[8]傅谨.戏曲音乐发展思考[J].中国音乐学. 2013第2期第72页到73页
[9]刘洪忠.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戏剧. 2010第2期第72页到73页
[10]王亚菲,朱俊林.论赣南采茶戏的创新[J].农业考古. 2013第2期第160页到167页
三、赣南采茶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因素:
1.市场不容乐观;
2.政府的扶持越来越少
(二)内部因素:
1.赣南采茶戏创新力度不够观众流失严重
2.从事赣南采茶戏方面工作的人才匮乏
四、赣南采茶戏长远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二)着力加快赣南采茶戏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赣南采茶戏的内部创新
长江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浅谈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及发展
******
学号:************
专业年级:音乐表演2012级1班
*******
教务处制
一、课题意义
赣南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赣南采茶戏又名三角班,三角戏,他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艺术特点及发展是确立戏曲种的重要艺术手段,为了取得对赣南采茶戏的全面,科学、深入的认识,对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及艺术特征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剧目运用的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简单的布景,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内容,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别具风格,因此,通过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和发展研究,可以更加好的了解客家文化,出此之外,它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
赣南采茶戏作为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深受老百姓喜爱,赣南采茶戏以感性的艺术形象,直接的表演方式,也是江西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舞之一,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是赣南采茶戏在发展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发展中经费缺乏,人才流失,在现有的文化体制下,民间歌舞的发展任然需要政府的扶持,在文化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更加丰富,赣南采茶戏原有的简单的文化艺术远远不能满足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对赣南采茶戏的需求不断下降,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明显受到阻碍。本文拟通过对赣南采茶戏的形成背景、历史发展以及赣南采茶戏特有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赣南采茶戏发展中的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分析赣南采茶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赣南采茶戏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通过对赣南采茶戏深入细致的研究,定能发现采茶戏发展的困境和瓶颈,并就如何解决采茶戏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为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壮大产生积极的影响。
[11]万小毛,李姿丽.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分析[J].老区建设. 2014年第2期第47页到48页
[12]钟俊昆.论赣南采茶戏的审美特质[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页到第4页
注:本表装入学生档案袋。
二、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和发展有着较多的研究,文献资料也较多。
关于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1953年,江西省音乐工作组派龙书、黄国强、欧阳纲等人来赣南各地搜集、整理赣南客家采茶戏资料,后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赣南采茶戏音乐》,主要是搜集和整理了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音乐唱腔的曲牌音乐。1962年9月,赣南行署文教处召开赣南采茶戏戏曲研究座谈会,此次会议是赣南戏曲研究的重要的一次会议,会后集专家著作出版了《赣南采茶戏史》《赣南采茶戏音乐》《赣南采茶戏锣鼓经》《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四本专著,对于后来研究赣南客家采茶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涌现了张虹、钟定权、王爱生、廖军等从事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的专家。
(四)加强专业院校中采茶戏专业的开设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五)赣南采茶戏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五、结语
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
2、调查法
3、综合分析法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进度安排:
1、2015年3月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
2、2015年4月10日-15日确定研究方向
3、பைடு நூலகம்015年月日下达任务书
4、2015年5月20日完成开题报告
关于赣南采茶戏传承的研究也是近两年来人们关注的视点,主要有张佩莺、钟海林的《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思考》一文,文中在揭露赣南采茶戏当下面临的“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和“人才缺少,青黄不接”等问题之后,从培养人才、转变戏曲和观众的关系、激活赣南采茶戏音乐创作等方面为它的传承提供了参照。
综合上各学者的研究情况,对赣南采茶戏发展与艺术特点的研究国内各学派还没有结合统一。特别是国内赣南采茶戏发展与艺术特点的研究多在宏观层面上论述,没有将赣南采茶戏和地区特点相结合,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空白,还没有从深层次讨论赣南采茶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将把现有的对于赣南采茶理论研究与赣南采茶戏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提出目前赣南采茶戏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措施,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于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艺术特征的研究,主要有廖军的《略谈茶与赣南采茶戏及其艺术特点》和《赣南采茶戏探究》、苏子裕的《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黄玉英的《赣南采客家茶戏的艺术特征》等论文,主要从赣南客家采茶戏表演歌舞并重,丑旦当家等方面阐述了它的艺术特征。
关于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实际上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在研究的时候都会涉及到一些,但是关于这方面的专门论文比较少,专门就音乐形态学领域来研究赣南客家采茶戏的文章,主要有姜燮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Ⅱ>的音乐形态研究》一文,该文以路腔曲牌<对花Ⅱ>为文本,从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对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音乐详细的分析,是一篇从文化脉络中阐释音乐的学术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研究进入辉煌时期,主要表现在对赣南客家采茶戏音乐和剧本的搜集和整理,对赣南客家采茶戏艺人的访谈方面。首先,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中,赣南采茶戏音乐收入在江西卷的民间歌舞集成、民间戏曲集成、戏曲志卷中;其次是以赣南客家采茶戏创作与演员为主体的音乐工作者,对赣南客家采茶戏历史渊源与发展、艺术特征、曲牌唱腔分类整理、剧本改编以及音乐形态为主的诸多方面的研究。
[4]薛文莉,袁明.美在民间论赣南采茶戏的草根性[J].中国戏剧. 2008年第3期第36页都第37页
[5]郭起华,钟俊昆. 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第5期第4页到第7页
[6]张佩莺,钟海林.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思考[J].中国戏剧. 2007第2期第42页到44页
关于赣南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变异的研究,主要有冯光钰的《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一文,文章从采茶戏的源头寻觅,力求把采茶戏剧种的生发、传播与变异放在地域文化宏大背景的视角考察,将其作为戏曲音乐文化生态学来探源溯流,寻求采茶戏音乐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文中重点提到江西各路采茶戏和赣南客家采茶戏产生的年代,曲牌来源以及赣南客家采茶戏音乐曲牌和粤北采茶戏音乐的渊源关系。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一、赣南采茶戏概述
(一)赣南采茶戏的定义
(二)赣南采茶戏形成的背景与历史发展
二、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一)赣南采茶戏的语言特点
(二)赣南采茶戏的声腔特点
(三)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
(四)赣南采茶戏的角色多样性特点
(五)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
(六)赣南采茶戏的伴奏乐器及形式
5、2016年1月25日-3月20日收集论文音像、文字资料,完成论文初稿
6、2016年4月2日-5月5论文定稿
7、2015年月日-月日底论文定稿,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谭钰婷.赣南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3版
[2]李浩.场域、资本与文化传承[D].云南大学2010版
[3]罗思影.江西九江采茶戏的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