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名人故居大盘点
天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东西方文化交融,造就了中西兼容、古今并蓄的独特城市风貌。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天津中心市区的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被誉为难得的建筑艺
术宝库。在总建筑面积近130万平方米的地段上,建有欧洲别墅式近代住宅近300处,近代
历史名人旧居百余所。海河两岸保存了大量明清风格的建筑,原英、法、意、德、奥、俄等
国租界留下了上千座大小洋楼,因此也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曹禺故居
曹禺故居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23号、25号,该楼始建于民国初年,其整体面积
为912平方米。前后两楼均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带阳台,这里是闻名中外的著名剧作家曹
禺童年时居住的地方,也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30年代轰动文坛的《雷雨》、《日出》等
话剧名作就是在这里酝酿出来的。随着岁月的剥蚀,小楼己显得苍老了。目前正积极宣传,
争取市财政拨专款或采取社会集资等方式,对其进行修复,并建立纪念馆。
霍元甲故居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 ,1986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整修了霍元甲故居、修建
了霍元甲陵园,用以纪念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1997再次修葺了霍元甲故居,扩建
了霍元甲陵园,辟为“霍元甲故居纪念馆”。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园两部分组成 。故居建于清同治初年。1997
年,在其原址翻盖成青砖瓦房的三合院。跨进小院门楼,是一镶有“福”字的影壁墙。影壁墙
后面是一明四暗五间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厢房一间,中间正房挂着霍元甲遗像,两侧是霍
东阁在霍元甲遇害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西屋霍元甲书房墙上高挂着孙中山
为精武体育会的题词:“尚武精神”。故居内陈列了一些霍元甲练武时所用的武器和精武会的
会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过的遗物。
张学良故居
位于天津市赤峰道78号的张学良旧居,现在是一家茶馆(摄于6月8日)。1925年“少帅”
张学良进驻天津期间,将此楼买下作为住宅。
袁世凯故居
位于天津市海河之滨的袁世凯故居。此楼极具欧洲古典情调。
溥仪旧居“静园”
位于天津市鞍山道的溥仪旧居“静园”一角。静园原名乾园,始建于1921年,初为陆宗
舆私人官邸,坐落在今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70号。1929年,蛰居天津张园的溥仪移居此处,
改名静园。其占地面积2063平方米,分前院、后院和跨院。前院是主楼,二层砖木结构,
局部三层;后院为内廊式砖木结构小二楼;跨院有龙形喷泉和一座典型日本式花厅。
段祺瑞旧居
位于天津市鞍山道的段祺瑞旧居。此楼是当年日租界最为豪华的私人公馆式住宅。
冯国璋故居
位于天津市海河之滨的冯国璋故居。此楼为奥式风格楼房,平顶出檐,装饰简洁,显得
古朴典雅。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饮冰室在今河北区民族路46号,与住宅(民族路44号)相连,建于1924年,
是一所浅灰色两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当中有蓄水池,池
中雕一座石兽,口中喷水常年不断。一楼正中为大厅,大厅周围5间房子除1间为杂房外,
其余为书房和图书室。二楼*西北角也是1间大厅,东南角有几间主要作卧室或图书资料室。
梁氏后期就住在这里从事著述。
梁氏的饮冰定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为天井外廊式带封闭罩棚。建筑造型别致,
正中大厅实际是天井院的罩棚,罩棚高出屋顶,用花玻璃镶成。该所建筑共有房34间,建
筑面积。
马连良旧居
位于天津市河北路285号的“疙瘩楼”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多年居住的地方。此
楼建于1937年,是具有浓郁意大利风格的毗连式里弄住宅,“疙瘩”形容过火砖砌的粗糙质
感外观。
顾维钧故居
顾维钧故居顾维钧,字少川,江苏嘉定人,光绪十四年(1888)生,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获法学博土。1922至1926年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
职。
顾氏在津寓所坐落英租界威灵顿道(今和平区河北路267号),系1927年以顾少川名义
购于英租界工部局土地2.058市亩,建造成一所三层带地下室西洋古典式楼房。混合结构,
木屋架起脊,二楼和三楼设有平台,整所建筑设备考究,共有楼房45间,平房2间,建筑
面积1400多平方米。
华世奎故居
华世奎为津门书法八大家之一。清末宫拜三品衔军机领班、内阁丞,袁世凯任总理大臣
时升正二品。民国成立后,退隐津居,购得此楼,常居二楼北房,在大间书房内书写了大宗
书法珍品,有一定社会影响。
华世奎旧居始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河北区北安道3号,原属意租界,总面积。该楼为二
层楼房,带地下室,砖木结构,坡式瓦顶,上筑阁楼与老虎窗。现该楼外貌基本完好,拟通
过逐级申报、立项,并争取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相结合的形式,对其进行修复开发。
吉鸿昌故居
吉鸿昌故居坐落法租界40号路(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是一座三层小洋楼。初建于1917
年,由沙得利工程司设计,共有楼房11间,平房2间,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
红机砖清水墙。
吉鸿昌,河南省扶沟人。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1913年从军,历任团、师、军长,
宁夏省主席、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等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反对内战,拒绝执行
蒋介石向红军发动军事进攻被迫解职,携眷出国考察。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沪之战爆发
后毅然回国。1933年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察哈尔组建抗日同盟军,任前敌指挥,曾收复多
伦。
吉鸿昌于1930年以有余堂名义买下法租界40号路这座楼房。1933年抗日同盟军在蒋
介石与日本侵略军夹击下失败,吉鸿昌返回天津住在这里,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他在这所住
宅楼内筹措经费,搜集武器,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为了适应地下工作需要,将这所楼房进行
改造,将二楼的三个门改成七个门,使楼内门门相通,间间相连。楼上南侧做客厅,墙壁上
悬挂吉氏亲笔所书条幅: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三楼是地下党秘密印刷室,楼
下为接待地下党员住房。院墙爬满藤萝,使这座红楼熠熠生辉。
张学铭故居
张学铭故居在英租界31号路(今和平区睦南道50号),是一所宽敞的庭院式西式楼房。
张学铭是张学良将军胞弟,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曾任天津市公安
局长,后任天津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建设局副局长,天津政协、全国
政协委员。
张氏故居系1931年以大福堂名义购自郑炽房产。该楼建于1925年,大门坐北朝南,主
楼是一幢二层带顶子间的西式洋楼。总平面布局:前为主楼,后为辅助用房。主楼前有花园。
主楼首层设有带暖廊和花室的大厅,并与餐厅、备餐厅、卧房、厨房、卫生间、楼梯间相连。
大厅采用彩色玻璃提拉通天窗采光。门窗与地板用上等木料;顶棚与柱子有装饰灰线。餐厅
内木制护墙板局部有木雕花饰,以暖色调为主。二层设有卧室、会议室和两个卫生间。木结
构顶层大阁楼为贮藏室。
主楼外墙采用紫红色机砖砌筑,多坡筒瓦屋顶,建筑立面稳重、和谐。
张自忠故居
张自忠故居先后有两处。一处在河北大经路天津市政府内后院(现河北区金钢桥医院);
另一处在英租界伦敦道(今和平区成都道60号)。
张自忠,字荩忱,山东临清人。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宣统三年(1911)考入天津法政
学堂,1914年从军,曾先后任西北军团、旅、师长,开封军官学校校长。九一八事变后,
日军侵犯长城,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张氏率三十八师在喜峰口、罗文峪大败日军。七七事变
后,张又化装出走后方,任五十九军军长,在临沂、台儿庄战役中功勋卓著,后升为三十三
集团军司令,转战鄂西、豫南等地。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襄河一线截击日军主力,身
陷重围,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