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
●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对记者来说,是第一位的要求。学习新闻
写作要从这个起点开始。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一、什么是真实性?
真实性,指的就是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二、新闻为什么必须讲真实性?
1、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
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整个新闻学安身立命的“铁则”!
2、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
世界各国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三、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具体要求是什么?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1、必须确有其事。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所谓基本要素就是5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如
何。
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4、新闻所反映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必须真实。
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他从极度疼痛中醒
来了。他每一次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
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
参谋长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
动在鼓舞着他……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当特别快车从土坡和茂林背后风驰电掣般窜出来时,他惊呆了……他绝没有
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一列车遭遇……焦灼、
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裕,或者再有一秒的延拓就好
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到出来。可是,环境对他是那么苛刻和险恶。他
一跃而起,大把大把地朝左猛打方向盘……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
偏转过去,避免垂直相撞,才能将撞击烈度减到最小……
——《九米拼搏》
她扫视全场。事后她回忆那一刻的情况时说:“忽然,一个念头攫住了我,我
想见到丹尼斯。这个念头是那么强烈,以至于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向议会宣布对阿根廷宣战那一刻的心理活动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1、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2、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三)新闻报道的真实是多层次的真实。
1、新闻的真实性是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因为信息
本身有一个不断释放的过程,信息释放完毕,或者说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
性才能全部展现出来。
2、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能达到什么程度。当然不
排斥预测。因此,所谓的新闻真实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有达到现象层次的真实,
有达到初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二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核心本质层次的
真实。这些层次只有深浅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新闻报道作品的结构形式与新闻真实性的层次是对应的。
真实性程度越高,文体的结构形式越复杂,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一条简讯或消息,只能报道第一层次的真实。
若写成通讯,做深度报道,就需要交代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就要求处理好现象真
实与本质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新闻真实相对立的,是
新闻失实。在实践中,报道失实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外新闻界。
新闻失实带有普遍性和顽固性特点,它如影随形,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人类的新
闻传播活动。
总结中外新闻界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有如下
几点: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
实。价值观,或者说意识形态,同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
新闻失实。
三、技术性失实
新闻记者在主观上并无故意,而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由于技术层面所造成的
失实。
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3、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外国记者有一条重要经验: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在美国的一些权威媒体编辑部里,总能看到工作台上放着各种版本的字典和
堆满书架的工具书,包括各类百科全书、地图集、人名录等等。记者与编辑无一例
外的要经常查阅这些书。
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材料、史料,要通
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西方新闻传播学有一条规则: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与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无关
的、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来源证实,才能被认为大致正确,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引用。
这条规则也叫做“三角定位法”。
5、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
疑意识,也要核对。
6、要注意核对数字
7、描写要有分寸感,慎用副词和形容词。
滥用 非常 最 绝 很 等等之类的副词是对新闻语言的污染
西方新闻教科书给学生立下的新闻写作规则:
少用形容词。
要像挑选宝石与情人一样挑选形容词。
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
形容词是会戏弄人的。
只有懒惰而蹩脚的记者才会在报道中堆砌形容词。
8、要注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
括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往往要根据新闻来源的权威程度来判断新闻信息的
可信度。
9、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一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
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另一个重要的审稿者是传媒内部以编辑为主的审稿系统。
“ 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
发。”
——出自苏联著名记者波列沃依采访之后的笔下
1849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19世纪末震惊世界的大海战,对中国封建
官僚体制下开展的以 “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做出了无情的历史检验。 曾、
左、李苦心经营30多年的工业和北洋舰队,在烟浪翻流的黄海上灰飞烟灭。
1997年,北京某大报刊登了《一个小保姆和她的一部大书》,报道一个叫
陈玉荣的女子,从陕西来北京打工,在当小保姆时写出了一部18万字的经济学专著。
采访时,小保姆向报道者(主任记者)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包括身份证、求学
简历、高考成绩和考研成绩,此外,主要就是小保姆的自述。在自述中,小保姆说
她高中一年级时即报考了大学,并收到了西北大学考古系的录取通知书。这篇报道
见报后,全国数十家报纸作了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三天连续播出,中央电视
台某著名节目组和北京电视台都派人摄像采访,《中国妇女报》等报纸也进行了追
踪采访。《南方周末》记者方进玉一个电话……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新闻的真实性?
2、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为什么?
3、应当如何避免新闻失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