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

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

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刘璐璐一、概念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

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

广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的知识积累与改进。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技术是一种用于生产投入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结果。

对于后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这个赶超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以技术引进促进自己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过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产业政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自由开发为主,加强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动态的比较优势和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跨越式赶超。

技术创新:亚当.斯密意识到科学研究专业化的发展导致机器制造业中的创新是除资本劳动外又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以及马克思明确指出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驱动力。

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创新或技术创新的概念,但是他们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先行者及经济增长的创始人。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组合。

他认为,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源泉。

并且他认为创新是自发的、间断的、质的、革命性的而非数量性的现象。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定义、分类、特征、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等理论基础,初步形成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理论体系;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与成熟,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关系研究;二是从技术创新上升到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

技术扩散,最早对扩散现象进行研究的是T.黑格斯特朗(1953年发表的《作为创新过程的空间扩散》)奠定了技术的空间扩散理论的基础。

对技术扩散最简单的定义为技术从一个使用者手中传到另一个使用者手中,有的则认为技术扩散应是以期给新使用者带来预期效益的技术新应用。

总体说,技术扩散是技术的传播过程,是创新技术的采用者通过各种途径从扩散源处获得创新技术,同时获得技术能量补充,然后通过消化、吸收进而再创新的过程。

(陈国宏,1995)特点: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扩散是持续的缓慢的,技术扩散决定经济增长的步伐和生产率的提高。

Rosenberg(1972)讨论了技术扩散的两个特点:技术扩散是缓慢的;不同技术被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

技术扩散的时间路径是S形曲线的,最初扩散的速度是缓慢的,然后加快,当扩散的速度达到饱和时,速度又开始变慢。

条件:在技术扩散空间,扩散源即技术创新源与诸多创新技术的潜在采用者同处其中,创新技术以扩散源为中心向外扩散,如果将技术看做一种知识型商品,如果采用者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足够的人力资本积累,即使有足够的资金,技术转移也难以实现。

也就是说当新技术潜在采用者的原始积累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存量越大,那么他就越容易学习、消化和吸收创新技术,缩短与技术源之间的差距。

另一方面,采用者与技术源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越能激起低技术的采用者对创新技术的采用欲望,因而他们应投入的资源也就越多。

技术进步的分类希克斯(1932年出版的《工资理论》)将科技进步定义为要素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成本的节约或最佳要素投入组合点的移动。

假定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保持不变,技术进步,一方面会减少某一产出水平所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会改变要素的投入比率,使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

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类:中性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和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在一定的资本/劳动比率下,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增长。

也就是说,在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相同数量的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比例下降,但产品中的要素密集度不变。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指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比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提高要快。

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时,将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即生产中原来使用的劳动部分地被资本所替代,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增加,从而给定的产量可以用更少的劳动和资本生产出来,但资本和劳动的比率提高了,即节约了劳动。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指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提高大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

在工资/利率比率不变的条件下,出现以劳动代替资本的情况,或者资本/劳动比率下降。

每单位资本使用更多的劳动,达到原产出只需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资本/劳动比率下降。

二、相关理论对比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没有外来推动时,经济体系无法实现持续增长。

只有当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或者外生的人口增长时,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

存在缺陷: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方面将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又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而将其排除在考虑之外,这一假定无疑使该理论排除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以阿罗为代表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假定技术进步或者生产率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即投资产生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而提高其生产率,其他厂商可以通过向“学习”而提高生产率。

据此,阿罗将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经济系统决定的内生变量,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

同时,由于阿罗假定全经济范围内存在技术溢出,因此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的竞争性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的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济实现帕累托改善。

宇泽弘文提出的两部门模型,通过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生产人力资本的教育部门,将索洛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步内生化。

他认为尽管不存在手机递增及任何外部性,但由于人力资本部门的生产函数具有线性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形式,并且经济中不存在任何固定的生产要素,因而经济实现内生增长。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中,认为知识溢出的存在造成厂商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的厂商用于生产知识的投资将偏少,从而使分散经济的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他主张政府向生产知识的厂商提供补贴或对知识生产提供补贴的同时对其他生产课税。

他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卢卡斯模型(1988)则认为全经济范围内的外部性是人力资本的溢出造成的,经济在实现持续增长时将伴随着资本深化的过程;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既有内部效应又有外部效应,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的经济增长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人力资本的投资将过少。

缺陷:他将所有技术进步均视为人力资本的增加,因此一些非蕴含于人体的知识和技术也被看为人力资本,这种概念过于宽泛,从而导致对它的测量成为不可能。

巴罗(1990)认为政府政府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政府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使生产呈现规模收益递增,使经济实现内生增长。

普雷斯科特和博伊德(1987)则认为当知识溢出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时,经济将出现相应的制度安排时这种外部性部分的内部化。

德斯高塔和蒂格里茨(1988)研究认为,一种非竞争性的投入如果是部分排他的,分散化均衡将不可持续,即罗默模型只能说明非意愿技术进步下的经济增长,为说明意愿知识投资对经济的增长必须放弃完全竞争的假设。

雷贝洛(1991)发展了宇泽模型,他考察了经济中存在不可再生要素时各类资本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该模型认为,为了使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经济中必须存在一类核心资本。

所谓的核心资本是指不可再生生产要素对该类资本品的生产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影响即只要存在核心资本,资本积累过程就不会中断,内生经济增长就可以持续。

他认为经济稳定增长率取决于核心资本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消费者的储蓄意愿、折旧率以及经济的工作时数。

李京文(1955)虽然科学家、政府、先进企业等通常被视为产生技术进步源泉的行为主体,但拥有一定量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同样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三、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的影响机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具有三个关键影响因素: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其中,资本的概念由原来的物质资本,扩展到也包括人力资本,而将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代表。

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途径:第一,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直接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比如扩展的索洛模型;第二,人力资本作用在科技进步或者全要素生产率上,即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现具体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1、人力资本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主体和重要源泉。

人力资本不仅具有生产要素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与技术发明的创造功能。

任何科学和技术都是人创造的,所以科学技术人员被称为“研究与开发能力”,这种科研与开发能力正是人力资本存在的重要形式。

2、人力资本是技术扩散的必要条件。

影响因素一,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

尼尔森和菲尔普斯(1966)2个技术扩散模型用以说明人力资本投资、技术扩散和经济增长,他们认为技术扩散过程实际上是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质量越高,技术扩散范围越广,扩散速度越快。

实证表明,发展中国家要想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中获利,人力资本水平是一国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

博伦斯坦(1998)考察了OECD国家对69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外溢效果,结果表明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受东道国人力资本临界值的影响,即只有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足够丰裕时,东道国才能充分吸收FDI的技术外溢。

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才能加快人力资本的扩散速度,拓宽技术扩散范围。

影响因素二,人力资本的流动,主要体现在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人的流动和配置过程。

阿尔梅达和科格特(1999)通过分析半导体产业的专利数据,发现71%是复制或修改先前雇主的技术,这说明关键知识是通过工程师的流动来传播的。

影响因素三,人力资本流动和再配置催生产业聚集。

Audretsch和Feldman认为,人力资本的流动和聚集不仅提供了高级劳动力市场,而且其知识及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时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好于单个企业,进而导致企业区位选择的聚集及产业集中。

3、人力资本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技术应用的先决条件。

A.巴特尔 F.里奇坦伯格(1987)对美国61个制造业,就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设备平均年龄和“研究与开发能力密度”(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机器设备越新,其使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是在“研究与开发”密度大的产业,这种关系就越显著。

这个发现可以证明人力资本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