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研究宋霞(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摘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对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以及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字: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内涵对策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崛起。
高职院校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行业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和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功能应更加突出。
随着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确立,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高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尤其是怎样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是目前每所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服务功能内涵及作用(一)社会服务的含义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
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院校完成国家指定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
2006年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社会服务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即:“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教育部阐述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狭义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2)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并且担负起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3)向新农村建设作者简介:宋霞湖北随州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讲师分团委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共青团工作。
特别是周边社区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
本文主要从狭义社会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社会服务的特征把握社会服务的特征也是有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从服务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来看,社会服务应具有针对性、差异性、双向性等特征。
针对性特征要求相关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其服务内容、手段,使自身的社会服务处于动态调整中。
差异性特征要求相关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社会服务形式可不尽相同,依据专业特点有所区分。
双向性特征要求学校的社会服务不只是学校对社会的单向性活动,而是学校与社会有关部门或企业等的双向互惠行动。
(三)社会服务的作用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延展,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以及文化影响力。
因此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说,社会服务是应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外延发展的根本。
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其核心是提高质量。
人才培养目标要反映出高职特色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水平,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要围绕市场需求做不断的调整和创新,为社会提供优秀和适合的人力资源及技术、文化产出服务。
树立品牌意识是提供服务的必要要求,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社会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各类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者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扩大高职教育的规模、空间和数量,为以后的外延发展提供保障。
二.制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问题分析社会服务,作为从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出发,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动,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不过目前的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其历史原因,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以及如何开展社会服务不够了解,因此,在依托学校的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服务内容单一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当前只限于培养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开展员工培训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而以教师为主体,以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为对象进行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则很少或不成组织和缺少规划,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应履行的三个服务职能不全,服务内容较单一。
2.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实践能力不强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该条件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所缺少的。
分析其成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很多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而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都不是很高。
因为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对职业、行业了解很少,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虽然教育主管单位提出把高职院校教师下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增加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操能力,作为提升高职教师能力培养的一个途经。
实际情况却是伴随着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很多教师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负担很重,疲于应对校内的教学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
另外,企业在高职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校企合作常常是不均衡发展,造成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往往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相脱节。
3.激励机制缺位激励或奖励主要包括教师晋升、教师地位和威望等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或外部均没有建立起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激励机制。
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考核、职称等方面,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办法。
以职称评审为例,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基本上照搬普通高校的要求,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质量,而对其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未做明确要求。
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评职称时一味追求高学历,写“论文”,而远离了高职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轨道。
导致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是选择“唯学历”、“唯学科”的“双唯教育”,不太注重旨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虽然单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间接地服务于社会,但其不能满足区域社会迫切和即时的需要,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更没体现出高职的办学优势。
因此,要充分发挥地方高职的社会服务功能,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
1.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的内涵高职院校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的内涵。
社会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一般来说,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为社会做出的所有贡献。
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贡献。
狭义的社会服务指高等学校在保证正常的人才培养任务情况下,依托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性的、服务性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
理解与把握好社会服务的狭义与广义内涵,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与整合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2.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是成为一名理想的高职院校教师的首要条件,能够保证其具备较高社会服务能力。
企业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客体,也是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地。
要在校企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打通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的通道,拓宽高职院校教师来源。
在吸引优秀的企业人才来学校任教的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场地、设备,通过下厂实习、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促使专任教师熟悉并掌握相关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与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
这种企业实践训练,不仅要贯穿于教师入职初期的适应阶段和成长阶段,而且也要渗透到专业素养趋于稳定的成熟阶段。
这样,才可以提高整个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社会服务能力。
3.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了动力保证。
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有关文件和制度中引导和激励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
在高职院校内部,应切实将社会服务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落实。
考核激励所关注的领域除了人才培养工作,如教学质量评价、精品课程评选、示范专业评选等外,也应包括社会服务能力,针对教师承担地方有关部门或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技术研发项目和获取职业技术资格等制定激励措施。
4.强化和突出社会服务功能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也是高职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而生,也只有在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中才能壮大。
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是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类型”存在与发展的主要依据和特征,也是单个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象征和标志。
目前,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竞争,表象上看是优质生源和办学水平的竞争,但表象背后的实质却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的竞争,而且随着高中后升大学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和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趋同性的趋势,这种竞争不但会延续下去,而且有愈竞愈烈的态势。
竞争的结局只有一个:优胜劣汰。
谁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谁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过硬,谁就能生存立足;反之,谁就会被淘汰出局。
四.结语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需要依靠高职院校本身的内涵提升、资源整合及理念创新等夯实基础条件,提高综合实力获得社会企业的支持、帮助,谋得本校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稀缺的人力、物质资源,拓展互利共赢的发展空间,增强双方的综合竞争力。
五.参考文献[1] 田正平.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 周春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形式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 匡万利.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J].职业技术,2007.(4)[4] 成丙炎.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5] 张君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途径探讨[J].职教论坛,2008.(21)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Social Services Capac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ong Xia(Wuhan Polytechnic Wuhan 430074, China)Abstract: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 is also a necessary reques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mselves to provide social servic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social servi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ocial service process what’s mor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enhance th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proposed.Key words: social servi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