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_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_宽限期解约制度_兼与我国_合同法_相关制度比较

论_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_宽限期解约制度_兼与我国_合同法_相关制度比较

2011・01(下)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宽限

期解约制度

——兼与我国《合同法》相关制度比较

陆吟

摘要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将宽限期解约制度引入国际货物销售领域,为迟延履行的违约救济方式之一。我国《合同法》也有此制度的规定。本文从介绍宽限期解约制度的内涵、目的意义与功能入手,重点就CISG与我国《合同法》有关此制度的不同规定作比较剖析,并且对该制度存在争议性的个别问题进行探讨,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使之与国际法律制度接轨。

关键词宽限期解除合同比较法

作者简介:陆吟,西北政法大学2009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044-02

长期以来,合同作为人们在民商事活动中表达交易意愿的重

要形式,在当今社会己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

内容。合同中的一项重要而常见的内容就是双方的义务应在何

时履行。许多合同规定某一事项须在约定的时间之内或之前完

成。大多数时候,人们有理由推断应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义

务。但有时合同一方会许诺在某特定时间或时段内做某事,即涉

及到迟延履行的问题。迟延履行的效果是什么呢?有时,晚一天

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有时,迟延一个月也无关紧要。基于

对此的救济以及保证双方利益的实现,履约宽限期制度作为一种

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工具应运而生。

一、宽限期解约制度简述

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合同债务的合同履行现象。作为迟延履行的补救手段之一,宽限期解约制度是指: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设立一段合理时限的额外时间,让迟延方履行其义务。在这段期限内,除非迟延方声称他将不在宽限期内履行义务,受害方不得诉诸任何其他救济措施,但受害方并不因此丧失其对迟延履行可能享有的要求损害赔偿的任何权利。宽限期届满而卖方未交付货物或收取货物的,受害方可以解除合同。

宽限期解约制度的功能之一在于其稳定作用。

,有的认为是指能够影响合同目的实现的债务,有的认为是指合同中约定的决定合同性质和合同目的能够实现的债务。

(二)宽限期解约制度与其他违约补救措施协调关系的比较1.在宽限期内宽限期解约制度与其他违约补救措施适用关系

关于给予履约宽限期的一方,能否在宽限期内采取任何其他救济方法。CISG第四十七条第二款以及第六十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对于给予宽限期的一方,除非受损害方收到违约方通知,声称他将不在规定的宽限期内履行义务,则不能采取任何其他救济方法。由于受损害方既然给了对方履约宽限期履行其义务,那么在这一段期间他就放弃了采取其他救济方法的权利。因此,只要违约方在宽限期内履行了义务,受损害方就必须接受,不得再宣布解除合同。如果受损害方没有给予对方履约宽限期,而是对违反合同采取某种补救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即排除再适用履约宽限期。

我国《合同法》未规定催告方在宽限期内不得诉诸任何其他救济措施的做法,没有起到宽限期解约制度应有的稳定作用。也许会出现履约方在宽限期内,一方面履行合同义务,同时又得应对催告方提出的违约金赔偿诉讼的两难局面。显然此举,既难以确保催告方合同目的的实现,又损害履约方的利益。因此明文补充给予一段履约宽限期期间内,排除诉诸其他救济措施,以实现宽限期确保合同实现的稳定作用。

2.宽限期经过后宽限期解约制度与其他违约补救措施适用

◆法制园地

(二)宽限期设立限制的理解

关于宽限期的设立是否应有时间上的限制并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合同期限届满后,发生迟延履行,受害方可设立宽限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同期限尚未届满前,只要一方发出其遇到困难可能履行迟延,对方当事人就可以给予宽限期。后一种观点更具合理性,CISG与我国《合同法》并未限制受害方必须在出现迟延履行时才可设立宽限期,再者提前给予宽限期非更改合同履行期限,履行方应当按原合同期限履行合同。

(三)宽限期须确定终止期限的理解

宽限期应否给予明确的终止期限,学界对此基本统一持肯定的态度。受害方应直接规定一个履行的截止日期或规定一段确定的期限。如果受害方所设立的宽限期没有明确的终止期限,那么这段额外时间就不属于可以在期限届满启动解约权的宽限期。未设定明确的终止期则视为设立的宽限期无效,双方当事人的关系处于待定状态。

宽限期的实质意义在于启动解约权,那么如果宽限期没有设定终止期限,迟延方将面临交易的不确定性,迟延方可能已经基于信赖对履行进行实质性准备,亦可能不确定的期限易使迟延方认为时间因素并无重要性,迟延方可能无期限推迟履行。宽限期解约制度既保护受害方利益,同时,其也在适当限制受害方行使解约权以保护迟延方利益。宽限期的意义在于明确迟延履行情况下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只有设立具有明确终止期限的宽限期,才能使迟延方对时间概念,对受害方何时行使解约权,对双方合同权利义务何时可能消灭有明确认识。

四、结论

宽限期解约制度,作为一种违约救济措施,其反映了法律的确定性与灵活性。通过我国《合同法》与CISG就这一制度的比较以及对其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得知二者设置这一制度的目的同一,即促成交易进行并确保合同目的顺利达成。无论国际贸易抑或是国内交易,卖方延迟交货时经常发生的,公约与我国《合同法》均尽可能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确保交易安全并提高交易效率。具体而言,宽限期必须设定的终止期限与合理期限,意旨均在于平衡买卖双方利益。

相较而言,由于我国《合同法》与公约的立法宗旨以及适用范围的根本性区别,其各有特点。作为一部适用范围广泛的国际公约,其自身内在宗旨要求尽可能减少贸易障碍,协调适用不同法律制度的当事人在交易中的冲突。纵观公约,这一制度部分具体规定兼采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做法,从而使得公约适用上具有广泛意义的可行性。然而,就我国《合同法》而言,宽限期解约制度规定较为简单,应充分借鉴诸如CISG等国际法律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内贸易实情,使之进一步与国际法律制度接轨。

注释:

刘建文,王振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合同法释义与适用指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