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摘要】“生态城市”规划近年来被城市规划决策者关注,无论是发展商或是地方政府,都对此概念及如何去编制和实施产生兴趣。然而,要规划和实施生态城市,无论在理念、手段、方法和决策过程等方面都与当前国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法不完全相同。本文以两个案例去讨论从生态城市规划概念实施到城乡规划管理制度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生态城;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管理ECO CITY: FROM CONCEPT TO IMPLEMEN-TATION WITH SHANGHAI DONGTAN ANDBEIJING CHANGXINGDIAN AS CASESStanley C.T. YIPABSTRACT: Eco city planning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ity decision makers recently in China.However, the planning of eco cities would need a newmindset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planning practices. Thispaper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planning to implementation the eco city faced withthrough two case studies.KEYWORDS: eco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rban-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1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把城市生态学原理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吴金星,2003)。有关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有大量研究及实施分析,本文不再复述。总体而言,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是要通过不同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及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使未来的城市居民有所选择。可持续城市发展着重强调协调城市的规模、人口、经济生产、空间、社会结构、平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元素。从城市发展内涵而言,这一系列的元素和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笔者觉得应用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包括以下3个重点:(1)城市本身——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有资源投入产出的过程,亦有生成代谢的循环;(2) 城市本身同时也是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可以是相辅相成,也可能会产生不可回转的负面效应;(3)由于城市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有关应用在生态学的概念如承载力、生态价值、多样性、生态链、资源使用及供应、生态足迹等都可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景星蓉,等,2004)。黄光宇提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其“住所”的关系,目的是保护和合理使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重用和再生,以达到城市自我调节。他称生态城市为“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黄光宇,2002,张坤民等,2003)。近年国内也开始研究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实例,并分析和讨论如何借鉴。黄肇义(2002)介绍了4个各有特色的国外生态城市案例,包括巴西库里蒂巴、丹麦哥本哈根、新西兰威德加理和澳大利亚怀阿拉。他总结的有关国外生态城市特点如下:(1)有明确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2)强调生产资源利用、生活消费和垃圾处理的减少、再利用和循环;(3)促进社区参与。
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
叶祖达
【作者简介】叶祖达,男,ARUP奥雅纳咨询服务公司规划/发展总监,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8-06-29
【文章编号】1002-1329(2008)08-0015-06
【中图分类号】TU984;X3201【文献标识码】A
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叶祖达生态城市规划
Ecological Planning
VOL.32 NO.8 AUG.2008162008年 第32卷 第8期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 我国生态城市发展概况2.1 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1987年在北京召开的“城市与城市生态研究及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1980年代后期,上海市进行了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研究。上海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由王祥荣(2001)提出。 我国也是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发展中国家之一(张坤民,等,2003)。其重要标志是于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在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一章中明确地表示要推动下列6个新的领域:(1)城市化与人类住区管理;(2)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动能;(3)改善人类住区环境;(4)所有人具有适当住房;(5)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及建筑节能;(6)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其后,国家环保局于1996年编制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目标是在2050年全国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50%左右。199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在2010年基本改变城乡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进行基于以生态原理的规划实践。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指导下,出现了一批生态城市规划试点,如长春、阜新、娄底、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扬州、常州于2001年开展中德合作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工作。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135座城市在不同层次及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黄兴宇,2004)。国家环保局在2003年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近年,许多企业建设单位主动提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崇明东滩生态化建设高层论坛”上,把崇明岛东滩建设为生态城市社区的概念被提出,包括建议在东滩规划一个生态城示范区。建设生态城市的意图很快上升到国际政府合作关系的层次,同时引发其他城市研究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规划模式。2007年底,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中新生态城”的宗旨是运用生态概念规划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 唐山市也于2008年初进行国际方案征集,在曹妃甸建设海滨新城——国际生态城市。由上述可见,生态城市建设在中国城市发展历程中越来越被重视。然而,生态城市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概念,愿景及框架阶段。有关应用技术、政策配套需要、经济模式等对策还在探讨阶段,相信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再次引起广泛的讨论。
2.2 上海东滩生态城规划建设案例东滩位于长江三角洲河口,岛屿位置、湿地环境以及栖息地品质较为独特(图1)。为了保证对东滩东部地区经国际认可的拉姆萨(Ramsar)湿地的持续保护,并对崇明岛上当地环境的独特品质加以利用,东滩生态城项目总体愿景是创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之一,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人口发展趋势,同时也将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性作为开发项目目标的核心。 此项目的核心理念包括:(1)保护湿地栖息地;(2)创建富有活力、不断演进的综合性社区;(3)改善生活品质,创建满意的生活方式;(4)创建可达性城市;(5)以综合模式实施资源利用管理;(6)积极实现碳中和;(7)通过管治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长期可持续性。上海市崇明岛东滩生态城规划于2005年展开, 概念规划方案于2007年基本完成, 它代表了近年我国在生态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有别于常规城市规划使用的方法和流程,通过科学的综合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框架 “以最小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探索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东滩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实业东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2006)。东滩生态城规划面积为86km2,其中启动区面积为6.5km2,未来启动区人口约8万。如包括未来开放地区,总建设用地为30km2,人口可达50万(Head and Lawrence ,2008)。在东滩生态城规划过程中使用了创新规划评估图1 上海东滩生态城位置
Fig.1 Location of Dongtan Eco City17工具:(1)东滩生态城市社区项目在规划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标准, 作为评估规划方案的定量指标,有关指标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资源4方面(图2);(2)以生态足迹 (Eco-Footprint) 评估规划方案的综合资源利用“足迹”,用以比较建议方案资源利用的效率。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类型,在对土地面积量化的基础上,在需求层面上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在供给层面上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然后比较二者的多寡,进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3)以综合资源管理模拟在东滩生态城内不同层次和方面的资源投入/产出,以定量分析指标评估城市设计方案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上海市崇明岛东滩生态城启动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包括3个“城市村落”及水道网络布局(彩图1-彩图2)。建议规划概念反映了以下可持续发展指标(部分)(Head and Lawrence ,2008):(1)东滩生态城能源使用节省64%,每年避免了35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2)使用生物能源推动建议的综合电热联供系统;(3)主要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沼气和太阳能;(4)所有固体废物分类;(5)汽车达到零排放;(6)饮用水使用率下降43%;(7)生态足迹为2.6 gHa/人,低于常规上海市区的生态足迹(5.8 gHa/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 当前规划管理制度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的机遇生态城市规划要从概念转化为现实,必需要有完整的规划管理手法和法定体系实施。 要在城市规划内推动保护和合理使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重用和再生,当前在城市规划制度下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城乡规划原则,二是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3.1 《城乡规划法》中的依据《城乡规划法》内有关城乡规划的原则,提出“…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3.2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中的依据建设部的《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改进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提出方向(建设部,2007a,2007b)。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表1)包括经济、社会人文、资源、坏境等4大类,分为控制型和引导型。此体系把城市资源指标归纳到总体规划编制层面, 要求总体规划反映一个城市资源节约利用、节约使用的状态和水平。在本来资源总量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水资源平衡、水资源利用率、单位GDP能耗水平和使用结构、节约集约用地等结构性、效率性指标和均值性指标。同时也在坏境治理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指标,促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坏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目标的实现。这对实施生态城市规划在总体规划层面确保了基本的管理框架。